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理论(第3版)
定价:39.00元
作者:王安娜、贺立红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24737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安娜、贺立红主编的《电路理论(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电路模型和基本定律,线性电阻网络分析,线性动态电路暂态过程的时域分析,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谐振电路与周期非正弦稳态电路,二端口网络,非线性电路,0rCAD/PSpice和MATLAB在电路中的应用。本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引入了现代电路理论新技术知识。1~7章有学习指导,习题紧密配合所讲内容,并联系工程实际,书末附有习题答案。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作为电路课程的教材使用(配有教学课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1 电路模型和基本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电路 1.1.2 电路模型 1.2 电路变量 1.2.1 电流 1.2.2 电压与电位 1.2.3 功率和能量 1.3 电阻元件 1.4 独立电源 1.4.1 电压源 1.4.2 电流源 1.5 受控电源 1.6 基尔霍夫定律 1.6.1 电路中的几个专用名词 1.6.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6.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7 电阻连接及其等效变换 1.7.1 电阻串联 1.7.2 电阻并联 1.7.3 电阻的混联 1.7.4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1.7.5 用电阻等效化简计算电路 1.8 电源连接及其等效变换 1.8.1 理想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1.8.2 理想电源与任意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1.8.3 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 1.9 学习指导 习题2 线性电阻网络分析 2.1 支路电流法 2.2 回路电流法 2.2.1 回路方程及其一般形式 2.2.2 电路中含有理想电流源支路 2.2.3 电路中含有受控源 2.3 节点电压法 2.3.1 节点方程及其一般形式 2.3.2 电路中存在理想电压源支路 2.3.3 电路中存在电流源与电阻串联支路 2.3.4 电路中含有受控源 2.4 替代定理 2.5 齐性定理和叠加定理 2.5.1 齐性定理 2.5.2 叠加定理 2.6 等效电源定理 2.6.1 戴维南定理 2.6.2 诺顿定理 2.7 学习指导 习题3 线性动态电路暂态过程的时域分析 3.1 动态元件 3.1.1 电容元件 3.1.2 电感元件 3.2 动态电路的暂态过程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3.2.1 动态电路的暂态过程 3.2.2 初始条件的确定 3.3 一阶电路的零输人响应 3.3.1 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3.3.2 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3.4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3.4.1 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3.4.2 一阶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3.5 求解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三要素方法 3.5.1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3.5.2 三要素方法 3.6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3.7 一阶电路的冲击响应 3.7.1 单位脉冲函数和单位冲击函数 3.7.2 冲击响应……4 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5 谐振电路与周期非正弦稳态电路6 二端口网络7 非线性电路8 0rCAD/PSpice和MATLAB在电路中的应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我之前对“电路理论”这个学科是存在畏惧心理的,总觉得它枯燥乏味,充满了难以捉摸的虚数和复杂的积分。但是,这本《电路理论(第3版)》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群似乎对如何点燃读者的好奇心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们没有上来就抛出麦克斯韦尔方程组的电路版本,而是从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例子——比如老式收音机调谐电路——开始,逐步引出LC振荡和频率选择性。这种‘由近及远’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更别提那些生动的小插图了,它们不仅仅是装饰,而是对复杂概念的形象化翻译。例如,在讲解戴维南/诺顿等效电路时,书中所配的对比图示,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我们要用等效电路来简化分析,而不是直接去硬算复杂的网孔电流。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电路理论并非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是物理世界运行规律在电子层面的具体体现。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让我能用更系统、更量化的方式去理解和设计任何涉及能量传输和信号处理的系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电’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一套可以精确计算和预测的科学体系。
评分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回顾和查阅的在职专业人士来说,一本好的参考书必须具备极高的检索性和清晰的知识结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明确的边界和索引。比如,如果你需要快速查阅某一特定时刻电路的储能情况,可以直接定位到‘储能元件的能量状态分析’那一节,相关公式和适用条件都会被清晰地列在表格中,旁边通常会附带一个简洁的流程图,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信息。它的数学严谨性也令人赞叹,但这种严谨并没有变成阅读的负担。作者处理复杂数学推导的方式很‘绅士’,该展开的展开,该用‘省略号’或‘通过标准步骤可得’略过的部分,绝不拖泥带水,保证了阅读的主线流畅。相比于我以前用过的几本老旧教材,这本书的术语和符号采用了更现代的行业标准,这对于跨团队、跨国界的交流非常友好,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每一次翻阅,都能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逻辑严密的导师对话。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之前因为工作需要,突然要啃电路理论的硬骨头,市面上那些教材不是太深奥,就是案例陈旧得让人提不起劲。直到我翻开了这本。它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从最基础的基尔霍夫定律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入了复杂的网络分析方法,讲解时大量采用直观的图示和对比,特别是对于那些抽象的相量图和频域分析,作者们似乎深谙初学者的痛点,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它们‘掰开揉碎’了讲清楚。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实践应用小贴士”,这些内容虽然不算是核心理论,却能立刻让你明白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比如讲到暂态分析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微分方程求解上,而是巧妙地引入了 RC/RL/RLC 电路在开关操作下的实际响应曲线,这对我这种需要快速将理论应用于产品设计的人来说,简直是黄金知识点。书本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细节上的用心,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也侧面反映了内容打磨的精细程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顾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的优秀教材,非常推荐给所有想真正搞懂电路本质的工程师和学生。
评分我是一个偏爱动手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对那些纯粹停留在公式和概念层面的书籍向来敬而远之。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做’。例如,在讲解滤波器的设计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巴特沃斯、切比雪夫这些经典原型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实际元件(如电感、电容)的非理想特性对滤波器性能的影响,这一点在教科书中很少能看到如此深入的讨论。读到此处,我立即对照我们正在研发的某个模块,发现了之前设计中忽略的容性损耗问题,并根据书中的指导思路进行了修正,效果立竿见影。此外,书中对‘运算放大器’的讲解也独具匠心,它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黑盒子来介绍,而是从内部晶体管级联的简化模型入手,解释了为什么它能产生高开环增益,以及在不同反馈结构下会表现出何种非理想特性。这种追本溯源的讲解方式,让读者对电路元件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死记硬背参数,而是真正理解其工作原理。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差点把它放回书架,毕竟“第3版”这个字眼总让我担心是不是在炒冷饭,内容会不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在保持经典理论严谨性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现代电子系统中的新概念。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S域’和‘Z域’的讲解,处理得极其精妙且现代化。作者没有把它写成枯燥的数学推导,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强大的系统分析工具,通过对比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系统的差异,清晰地展示了复频域分析在现代控制和信号处理中的核心地位。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双端口网络参数的阐述,传统教材往往只是罗列Y、Z、H参数,但这本则加入了更具实际意义的TDR(时域反射)和S参数在射频/微波领域中的应用背景介绍,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这本书的‘课后习题’部分也是一大亮点,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合理,从基础巩固到综合运用,步步深入,不像有些教辅书那样,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就是几道压根没法入手的难题,这里的习题设计真正起到了引导学生思考和巩固知识的作用,让人学得扎实又过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