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品中国文人2:刘小川新作,读懂中国历代大文人,体味中华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刘小

正版新书--品中国文人2:刘小川新作,读懂中国历代大文人,体味中华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刘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川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历史
  • 文学
  • 刘小川
  • 文人
  • 传记
  • 历史文化
  • 中华文化
  • 国学
  • 新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33321
商品编码:2967697151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0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品中国文人2:刘小川新作,读懂中国历代大文人,体味中华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定价:35.00元

作者:刘小川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5321333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品中国文人”不自刘小川始,刘的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
评论家 雷达
刘小川的风格兼有余秋雨和于丹两位老师的长处,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
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小川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与向慕,执着地追问与人格尊严密切相关的问题,是近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收获。
评论家、文学博士 李建军
诗性是一个民族的核心隐秘,它不仅体现了人类追求的一种本能,还包含了更多的不可思议的能量。
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是逼人的生命光辉,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且看作者议论和记叙的竟是这样一些人物: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可是伸手指点这清澈这晖光的,却要是有心志有情怀的人。
作家 张炜

内容提要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传统。
本书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
本书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在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目录


苏东坡(北宋1036-1101)
柳永(北宋987?-1053?)
欧阳修(北宋1007-1072)
五安石(北宋1021-1086)
陆游(南宋1125-1210)
辛弃疾(南宋1140-1207)
李清照(南宋1084-1151)
曹雪芹(清代1724?-1764)
鲁迅(1881-1936)
我为什么要品中国文人(代后记)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刘小川,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苏曼殊》、《汉刘邦》、《暖昧》、《色醉》、《老夫少妻》。主要论著:《苏轼:叙述一种》、《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文摘






序言



追溯千年文脉,品味精神家国——《中国历代文人风骨》 在这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光耀四海,离不开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智慧与担当。他们以笔为刀,以文为剑,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书写着时代的精神,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更以其独特的风骨,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中国历代文人风骨》这部鸿篇巨制,正是这样一部试图勾勒出中华文人精神图谱的力作,它不拘泥于简单的生平事迹罗列,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位文人灵魂深处的光芒,展现他们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砥砺前行,如何用文字构建精神的家园,又如何用生命践行着文人的道义与担当。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些塑造了中国历史与文化走向的杰出文人。我们不仅仅是阅读他们的作品,更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受他们思想的激荡与情感的起伏。从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诗歌辉煌的唐朝;从宋代词人的婉约豪放,到明清文人的理性思辨,本书将以宏大的视野,精微的笔触,呈现中华文人精神的流变与升华。 穿越千年,寻觅精神的灯塔 翻开本书,你将与屈原一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他为国献身、忧民忧国的赤子之心,体味那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他的爱国情怀,不仅是个人情操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磨灭的烙印。 你将随司马迁一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遭受宫刑的巨大屈辱下,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他的文笔,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拷问,对正义与良知的呼唤。他的《报任安书》,字字泣血,句句惊心,展现了一个文人如何在绝境中保持人格的尊严与思想的自由。 你将品读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与狂放,感受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气概。他是盛唐气象的最好注脚,他的诗歌,是自由奔放、才情横溢的化身,寄托了无数人在动荡时代中对理想与自由的向往。 你将沉醉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关怀,体会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他被称为“诗圣”,不仅在于其诗歌艺术的炉 অপূর্ব,更在于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的诗,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你将漫步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壮志,感受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洒脱。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屡遭贬谪,却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的词,兼具豪放与婉约,他的文章,汪洋恣肆,见解深刻,充分展现了文人的智慧与韧性。 你还将遇见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璀璨星辰:孔子的仁爱与智慧,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忠贞,曹操的雄才大略,陶渊明的田园牧歌,王维的山水禅意,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煜的亡国之痛,辛弃疾的壮志未酬,陆游的爱国热情,等等。本书将从不同的维度,深入剖析这些文人的思想精髓、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文人画卷。 不仅仅是文学,更是精神的传承 《中国历代文人风骨》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赏析,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探寻。它试图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特质,让这些文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成为后人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本书强调的“风骨”,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文人在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不拔,在面对诱惑时的清正廉洁,在面对权势时的独立不屈,在面对苦难时的乐观豁达。它是文人的人格力量,是其思想深度和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 我们将看到,文人的风骨,体现在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们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哪怕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说出自己的良知与判断。他们的文字,常常成为一面镜子,照出时代的弊病,也成为一种激励,唤醒人们心中的正义感。 文人的风骨,也体现在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许多文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将百姓疾苦放在心上。他们的诗文,常常充满对民生的关怀,对不公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富强的期盼。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宝贵的一部分。 此外,文人的风骨还体现在他们对艺术境界的不断追求。他们用文字和思想,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精神家园。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智慧。通过阅读和理解他们的作品,我们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提升人生的境界。 一部唤醒内在力量的旅程 《中国历代文人风骨》将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引领读者踏上一段别开生面的精神之旅。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作者力图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古人的智慧,去理解他们的苦乐,去感受他们精神的力量。 书中,你将有机会重新认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发现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你将了解到,他们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内心的挣扎与彷徨。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他们的精神也更具感染力。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精神的洗礼。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重温这些文人的风骨,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定力,坚定人生前进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如同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探寻人生的价值。 阅读《中国历代文人风骨》,就是与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血脉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它将唤醒你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发你对故土家园的热爱,让你在品味中华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力量。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宴,一次涤荡心灵的洗礼,一部值得你细细品读、反复回味的不朽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翻开细读,光是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是一种沉静而富有质感的风格,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约。我猜想,作者刘小川先生在选择封面设计上,也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力求与书中所要传达的文化气息相契合。我特别欣赏那种能够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出版物,它本身就如同第一件艺术品,足以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灵魂的读物,那些能够让我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在历史的洪流中,与古人的智慧进行对话的书。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品中国文人”这个词,让我觉得它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种充满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解读,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好茶,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其中丰富的层次和韵味。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独特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中国文人的群像,不只是他们的文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态度、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这种期待,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仿佛已经闻到了字里行间散发出的墨香和智慧的气息。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最让我心动的是“刘小川新作”这几个字。我虽然还没有机会阅读过刘小川先生的其他作品,但“新作”这个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力量和新的思考。我喜欢阅读那些有独立见解、能够带来启发性思考的作者的作品,尤其是在文化领域,我更看重作者能否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能够用当代的视角去解读经典的过去。而“品中国文人”这个方向,也正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我总觉得,每个时代的大文人,都是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和最深刻的记录者。他们的文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思想的火花,是情感的流露。能够“读懂”他们,意味着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他们进行灵魂的交流,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波澜。而“体味中华历史与文化的脉动”,更是将这种阅读的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文学之旅,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深邃肌理的探索。我期待着,刘小川先生能够凭借他的学识和才情,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中国文人世界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份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精神光辉。

评分

我个人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颇感兴趣,总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风骨和气质,是现代社会所难以寻觅的。无论是风流倜傥的李白,还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亦或是隐居山林的陶渊明,他们身上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烙印。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塑造出如此鲜活而又深刻的灵魂?而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心底的这份好奇。“读懂中国历代大文人”这句话,让我觉得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而是试图深入到文人的内心世界,去探究他们的思想脉络,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甚至是他们的矛盾与挣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教科书式的刻板印象,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文人群体。更让我惊喜的是“体味中华历史与文化的脉动”这个副标题,它暗示了这本书的视野将更加开阔,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人物故事,更能将这些文人的命运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变迁联系起来。我期待着,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一种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认知,感受到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我几乎一眼就被它抓住了。 “正版新书--品中国文人2:刘小川新作”这几个字就告诉我,这不仅是一本新书,而且是“品中国文人”系列的第二部,这让我对前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期待着刘小川先生在新书里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读懂中国历代大文人”这句话更是直击我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就必须深入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思想和艺术的伟大灵魂。从诗经的朴素到唐诗的辉煌,从宋词的婉约到明清小说的繁盛,历代文人就像一条条璀璨的星河,指引着中华文明前进的方向。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拨开历史的迷雾,近距离地感受这些伟大的灵魂,听他们诉说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感悟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而“体味中华历史与文化的脉动”则将这种期待推向了极致,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人的故事,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生平,更能触摸到中华民族那奔腾不息的文化血脉,感受它在历史长河中激荡起伏的壮丽景象。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就是一把钥匙,预示着它将带领我开启一段深刻的文化探索之旅,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文明。

评分

“正版新书--品中国文人2:刘小川新作”这个书名,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仪式感,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启一段严肃而又充满魅力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中国文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艺术、他们的人生,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启迪。从屈原的爱国情怀,到苏轼的旷达人生,再到曹雪芹的悲悯情怀,每一个文人都如同一个独特的符号,承载着时代的精神,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我渴望能够通过阅读,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伟大的灵魂,不仅仅是记住他们的名字和作品,更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领悟他们的哲学思考。而“读懂中国历代大文人”这句话,让我觉得作者刘小川先生定然具备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带领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看到文人真实的一面。更吸引我的是“体味中华历史与文化的脉动”这个副标题,它意味着这本书的格局是宏大的,不仅仅是人物的传记,更能将文人的个体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紧密相连,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定能带给我一次深刻而难忘的文化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