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男女那点事
定价:32.00元
作者:(日)麻生一枝,孙潭玲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46034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麻生一枝所著的《男女那些事》的内容:章:在恋爱之初,为什么男性容易被年轻女性吸引,而女性容易被有经济实力的男性吸引?关于这一有趣现象做个大概说明。第二章:在恋爱过程中,为了抓住异性的心,交往中的男女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嫉妒的情绪?男女的嫉妒之心又会有什么不同?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说明。第三章:爱情的悲剧——犯罪,如。爱情和犯罪,乍看上去好像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件事情,其实却有很深的关系。我相信,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犯罪,即使落人相似的状况,也可以避免成为罪犯。第四章:恋爱和大脑。这一章重点说明男女大脑的构造差异。男女行为和思维的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大脑构造的不同,关于这点大家似懂非懂,这一章就是要把你不懂的地方阐述明白。《男女那些事》第五章是:讲述一颗受精卵如何变成男性或是女性,以及这个过程中心理和大脑是如何发育的。人的“性别”并不是完全由身体的“性别”决定的,你觉得自己是“男性”或是自己是“女性”,这是由你的心理性别来决定的。为什么会有“身体的性别”和“心理的性别”呢?这一章将完整地解开你的疑问。
目录
章 恋爱之初 男性的期待,女性的期待
1.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是统计上的差异
2.雌性和雄性的判断
3.为什么男性容易出轨,女性喜欢挑剔男性?
4.被年轻女性吸引的男性
5.男性被魅力女性吸引的原因
6.男性为什么结婚
7.玩一夜情的女性还要求男性“奉献”就让人讨厌了
8.女性结婚就是理所当然的?
9.女性不像男性那样注重异性的身材
10.被男性的经济能力所吸引的女性
11.对结婚对象的要求:“没有就不行”和“有的话就更好”
第2章 在恋爱过程中 为了抓住异性的心,交往中的男女会有的行为
1.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重视地位和收入,并引以为傲?
2.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外表?
3.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挑选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对象
4.人人都喜欢出轨?
5.关于女性视性爱为游戏的疑问
6.女性在排卵期,更容易被“男子汉”吸引
7.男女关系中的嫉妒机能
8.男性无法容忍肉体出轨,而女性则无法容神出轨
9.伴侣保卫战
10.男性的肉体暴力和保卫伴侣的战术
第3章 恋爱的悲剧 性和犯罪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罪犯大部分是男性
3.受害老基本上都是被同性的男性
4.女性被丈夫或是恋人
5.女性杀掉丈夫或恋人的理由
6.非双方同意的就是…
7.犯基本上都是熟人
8.生母犯
9.继父或是继母对孩子的虐待
第4章 恋爱和大脑 男女大脑构造上的差异
1.大脑本质上的差异,跟男女差异以及固定观念上的差异没有关系
2.男性擅长酌方面和女性擅长的方面
3.系统化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
4.大脑性别差异的进化:为什么男女的大脑会长得不一样呢?
5.大脑构造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异,但是具体解释却很难
6.因为男性的大脑比女性的重,所以男性比女性聪明?
7.连接左右脑的梁因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
第5章 恋爱和身体 男女的发育机制
1.三个性别
2.哺乳类的性别分化机制
3.人类大脑的性别差异和性别分化:从禁忌到时尚
4.儿童玩耍的方式和眙儿时期男性的荷尔蒙分泌有关
5.性别分化机制和性别统一、性别紊乱、同性恋
卷后语
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老道,可以说是张弛有度,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它不是那种一味地向前推进的故事,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回旋”和“呼吸”。有时候,情节会突然慢下来,聚焦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比如一场大雨,或者一个等待电话响起的下午,但恰恰是这些“慢镜头”,为之前累积的情绪提供了一个缓冲和沉淀的空间。紧接着,情绪又会在一个不经意的对话或动作中被迅速拉高,形成一种非常优美的起伏。这种节奏的控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被引导、被牵引的状态,既不会因为太快而感到疲惫,也不会因为太慢而失去耐心。它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知道何时该用小提琴的柔和,何时该用定音鼓的震撼。这种叙事上的成熟度,绝对是很多新手作家所欠缺的,也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和耐人寻味。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作者对于人性细腻观察的穿透力,那种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情感波动的捕捉,简直是入木三分。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或者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聚焦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常常被忽略的瞬间——比如清晨拉开窗帘时那一瞬间的光线变化,或者两个人并肩走在街上,彼此之间的沉默与呼吸的同步。作者的笔触非常轻柔,像是在描摹一幅水墨画,没有重墨渲染,却处处是韵味。我发现自己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个句子,那个句子可能只描述了一个眼神的交汇,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张力,却比长篇大论的心理描写来得更震撼。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手法,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稍一分神,可能就会错过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它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或早已遗忘的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挺别致的,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很有质感,封面选的那个淡雅的米黄色,配上字体那种带着一点点手写感的衬线体,整体感觉很舒服,不像现在很多书追求那种浮夸的视觉冲击力,它更像是一件可以安静放在书架上欣赏的工艺品。内页的纸张也选得不错,摸上去略带磨砂的触感,不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我特别注意到,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得非常讲究,那种疏密有致的感觉,让阅读的节奏感变得很流畅,翻阅的时候有一种享受。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真的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重视。我个人对这种注重细节的出版工艺是十分欣赏的,它不像是一个流水线上的产品,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作品。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也让我对书的内容本身抱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只有真正用心做内容的人,才会愿意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整体来说,从拿到书到翻开它的过程,就是一次非常愉悦的感官体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边缘状态”人物的描绘,那些生活在社会主流视角之外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微小胜利、以及他们面对生活的日常琐碎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顽固的坚韧,被刻画得极为真实可信。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被同情的“受害者”,而是赋予了他们完整而复杂的人格,他们的选择,无论是看似荒谬还是令人费解,都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通过这些人物,我看到了很多关于“如何与世界共处”的不同范本,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探索,更是一种对我自身生活哲学的隐秘挑战。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去理解那些与我毫不相干的生活轨迹是如何运转的。这种拓宽视野、激发同理心的力量,才是真正好书的价值所在,它不只是娱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拓展。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作者在语言风格上的那种独特的“克制美学”。全书几乎看不到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或者刻意的卖弄文采,相反,语言非常洗练、精准,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斟酌才放置到位。有时候一个形容词的替换,就能让整个句子的意境发生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描绘人物的内心独白时,作者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冷静和抽离感,仿佛是在用第三者的视角,客观地记录下那些汹涌澎湃的情感,这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反而制造出了一种强大的情感张力,让读者必须自己去填补那份情感的空白。这种风格,让我想起某些老派的欧洲文学,那种对人物行为的细致观察远胜于直接的情感宣泄。对于喜欢那种需要“二次解读”文本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因为它留足了想象和感悟的空间,而不是把所有答案都喂到你的嘴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