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帮孩子成为棒
定价:29.80元
作者:北京启智心理教育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向东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2950934
字数:
页码:2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6岁的孩子就要进入小学,从那一刻起,孩子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全面发展,这将成为他以后十几年生活的主旋律。
上小学的孩子开始学会思考,他们越来越希望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逐渐会用系统的方式去组织信息,这些新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接受新的任务和学习。但是,孩子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依靠家长和教师的帮助,我们的目的是对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深刻的分析,以便帮助孩子学得更好。
家长只有积极研修为人父母之道与教子之道,才能帮助孩子成功。
对于您的孩子来说,功课难吗?家庭作业多少才合适?您应该从教师那里了解什么?……书中会回答这些问题,对您在家里与孩子的活动提出建议,列出一些问题供您向老师咨询。
内容提要
我们希望《家有儿女上小学:帮孩子成为棒》能帮您:帮助孩子作好上学的准备,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懂得怎样向老师和其他家长提问题和交流经验,怎样与老师配合,怎样与孩子互动和沟通,怎样辅导孩子学习,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孩子。书中列举了许多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教会孩子自制、自信、有礼貌、上进、分享、得到快乐、追求成功。
家长只有积极研修为人父母之道与教子之道,才能帮助孩子成功。
爱孩子必须先了解他,了解他的生理、心理需求,了解他的情绪表现和在校的学习情况。如果不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你的关心和爱护恐怕对他没有裨益。甚至适得其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二、富于营养的快乐早餐
1。早餐给孩子吃什么呢?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大量营养,早餐尤其重要。
孩子往往喜欢喝过多饮料,吃少量蔬菜、水果和粮食,喜欢吃炸土豆条、汉堡包等,早晨上学时“因没有时间”,不愿吃早饭或只买些零食充饥,午饭又吃得很少。这种饮食习惯造成的结果是,孩子的身体难以正常发育,要么矮小或呈豆芽菜体型,要么是脂肪过剩的胖墩。
很多营养学家对小学生的早餐提出了具体内容,早餐供应的能量要满足上午的脑力活动需求和身体成长需要。
大脑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它主管着人体感觉、运动、思维、记忆、注意力、语言以及学习等各种复杂的活动。大脑在紧张工作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当大脑得不到能源和营养素的补充时,工作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造成低血糖症状。因此,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才能让孩子学习好,记忆好。
大脑需要的营养首先是蛋白质。蛋白质中含有谷胱甘肽,谷胱甘肽是脑细胞“生锈”的克星。它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和各种鱼和肉中。
糖类也是大脑必需的,它可以转化为葡萄糖。糖能顺利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被脑细胞利用。脑本身对糖的储存量很少,所以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对脑的工作能力有很大影响,因此,孩子膳食中只有蛋白质是不够的,应当吃量的糖类,如米饭、馒头、包子、面条等,以保证向大脑提供足够的糖。有的孩子早餐只有牛奶和鸡蛋,这是不合理的,家长应注意增加孩子膳食结构中的糖类。否则,可能由于脑得不到糖的供应而罢工,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
大脑还偏爱脂肪中的卵磷脂。卵磷脂有助于神经组织释放一种称作乙酰胆碱的物质,这对增强脑的记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黄豆、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尤其是鹌鹑蛋中,卵磷脂的含量是较高的。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是大脑必需的,各种维生素可以从各种蔬菜、水果中获得,而核桃、芝麻、板栗、花生等于果都能补充脑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硒等。
需要注意的事,应该让孩子少吃盐和糖。食盐过多,会诱发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要培养孩子自幼习惯于清淡口味,平时少食咸菜、咸鱼、咸蛋、咸肉等。吃糖太多也不好,会诱发肥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砂糖食入过多对人的大脑细胞分裂和增殖有的负面影响。饭前吃糖还影响食欲,减少正餐时其他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经常这样就可能造成孩子体质差、不健壮,影响大脑发育。一般认为,每日每公斤体重对糖的摄入以不超过0。5克为宜。
孩子理想的早餐应包括新鲜果汁、瘦肉片、鸡蛋和面包(馒头)片。
2。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很多孩子早晨不愿意吃饭,多方劝说,却只喝一杯饮料。
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很多,让孩子感到早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疑会增加孩子的胃口,当然,孩子不能过于疲倦,否则没有食欲;孩子也要有从容吃早点的时间;早餐要有诱惑力,必须有孩子真正喜欢吃的东西。全家人要一起愉快、从容地进餐。
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吃早餐,不要用争吵的方法解决它,可试用以下方法:
(1)使早餐变得有趣尽量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悠然自得地进餐,使吃饭成为一种消遣,而不仅仅是为了补充营养。孩子愿意有自己的饭碗和茶杯什么的,都要满足。不要训斥孩子,在吃饭时与孩子在一起,此时也是孩子开心的时候。
(2)和孩子一起筹划早餐如果你让孩子帮着计划1周的早餐或带他去商店购买食品,那么他胃口会更好。当然,我们认为要由你负责营养的搭配。
(3)每周让孩子自选一两次早点7~8岁的孩子如果自己安排部分早点,会是他们很开心的一件事情,如果让孩子每周能一到两次跟着父母去超市,并让孩子自己挑选一顿健康的早餐。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去品尝自己挑选的食物,并为这一过程感到快乐。
(4)改变传统的早餐如果孩子不愿吃传统的早餐,你可以变些花样。比如把牛奶和冰淇淋搅拌在一起,让他吃流质的早餐。在苹果上涂花生酱……只要营养适当,不必拘泥食品的形式。
(5)使食物多样化早餐可以少而精,不断变换花样可以防止孩子感到厌烦。如果孩子突然不想再吃他以前喜欢的食品时,不要强迫他,把它放到一边,或者把它同其他食品配起来吃。
(6)让孩子与同伴一起吃早餐不应该把孩子一个人留在那里吃饭,孩子喜欢同别人一起吃饭。孩子吃饭时,即使家长不能守在旁边,也要经常到房间里去看看他。要让孩子有个“伴”,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找一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坐在桌旁。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刻意避开了传统书籍那种僵硬的章节划分,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单元”组合。每个单元的长度和内容密度都经过了精准的计算,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与信息吸收的有效性。比如,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单元,它被分解成了三个小部分,分别对应“环境设置”、“活动设计”和“中断处理”。最让人惊喜的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可操作的“时间区块标记法”,这并非是要求家长严格执行某种时间表,而是一种灵活的工具,用来帮助家长观察孩子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精力曲线。书中详细列举了如何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比如一个空纸箱、几块橡皮泥)来搭建一个“专注力角”,这些建议非常接地气,不需要家长额外添置昂贵的教具。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失败”也是过程的一部分——如果孩子在专注力训练中分心了,作者建议家长不要立刻干预,而是平静地记录下分心的原因,这简直是颠覆了我之前“必须立刻纠正”的固有观念。这种模块化的处理方式,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目前最迫切的需求,随时切入,查找信息,极大地提升了实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相当有心思,封面采用了一种柔和的米黄色调,触感上带着一点点布料的纹理,让人一上手就有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字体排版非常考究,主标题“帮孩子成为棒”的字形设计得既大气又不失灵动,仿佛在向父母发出一种积极的邀请。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明显是高品质的,阅读时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插图风格非常独特,它们不是那种卡通化的、过于幼稚的图画,而是用一种略带写意的、富有艺术感的线条勾勒出来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欣赏一幅小小的艺术品。比如有一页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探索自然”的章节,插图画出了一只小小的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一片叶子的脉络,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得非常到位,让人立刻就能联想到亲子间互动的温馨画面。此外,全书的装订非常结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出现散页或松动的迹象,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从封面到内页,都体现出制作者对“陪伴孩子成长”这件事的尊重和认真态度,让人在捧读这本书时,就能感受到一股宁静而有力量的氛围,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极佳的基础。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真正触及现代亲子关系核心困境的书,读了很多市面上的“育儿宝典”,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空泛的口号。然而,这本书——我得说,它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用了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如同老友在咖啡馆里促膝长谈的语气来展开讨论。比如,在谈到“如何处理孩子在公共场合的情绪爆发”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应该这样做”的指令,而是先描绘了一个非常逼真的场景:一个急着去洗手间的孩子,因为玩具没拿而大哭大闹,周围投来异样的目光。接着,作者没有急着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父母当时内心涌动的复杂情绪——那种尴尬、挫败、甚至有一丝怒火,这种真实感太能引起共鸣了。然后,才非常自然地引申出“接纳情绪先于解决问题”的观点。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感到压力重重的育儿难题,一下子变得可以被理解和消化的了。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更像是跟随一位富有智慧的长辈,一步步地走过那些泥泞的小路,最终豁然开朗,非常流畅自然。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慢下来,去看见”的引导。它不像许多育儿书那样,把“成功”定义为孩子早早地学会阅读、精通某种技能,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父母与孩子之间那种微妙的、无声的连接上。书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观点,就是关于“有效聆听”的练习,这个练习的步骤非常细致,它甚至要求父母在孩子说话时,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后才能开口回应。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一种对当下情境的强力锚定,避免了父母因为心不在焉或急于插话而错失孩子真正的需求信号。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赞美”的论述,它并非提倡泛滥的表扬,而是推崇“过程性赞美”。例如,与其说“你真棒,画得真好看”,不如说“我看到你为了把这片云的颜色调出来,尝试了好几种方法,你很坚持”。这种对努力和方法的肯定,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更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读完之后,我不是觉得我掌握了一套新的“育儿技巧”,而是感觉自己对“如何成为一个更耐心的观察者和支持者”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坚定的决心。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阐释一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时,采用了非常独特的类比手法,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背景的父母来说,简直是福音。例如,当书中探讨“边界感”的重要性时,作者没有引用复杂的心理学术语,而是将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喻成一座正在装修的“自留地”。他们细致地描绘了:如果父母总是随意闯入,不经允许就整理孩子的玩具或书籍,就如同没有经过同意就进入了别人的房间,会让人感到不安。而如果父母设立了清晰的“请勿打扰”的牌子(即明确的规则),并且在这个边界被尊重后,孩子反而会更愿意主动邀请父母进入他的小世界分享。这种画面感的语言,瞬间就把“尊重隐私”这个略显严肃的话题,转化成了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互动场景。此外,书中对于“同理心”的培养,也使用了“为孩子戴上情绪温度计”的比喻,提醒父母时刻关注孩子情绪的温度,而不是急于去“降温”或“加热”。正是这种将深奥哲理日常化的能力,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