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指导(含实验报告)
定价:28.50元
作者:刘泾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643133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95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是配合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电子技术理论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达到对电子技术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的实践层理解,为将来的工程应用打下良好基础。要想很好地掌握电子技术基础,除了要从理论层面认真学好有关电子元器件、通用集成电路及基本电路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外,还要掌握它们的具体应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就是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的入门,实验指导书是这一教学环节中在理论教材基础上的指导。
目录
模块一基础 实验
实验1 双踪示波器的使用及门电路功能测试
实验2 用SSL逻辑器件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3 用MSL逻辑器件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4 组合逻辑电路竞争冒险现象的验证
实验5 基本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及应用
实验6 用计数器设计简单秒表
实验7 移位寄存器及其应用
实验8 脉冲分配器的设计及应用
实验9 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实验10 串行累加器的设计
模块二 自学开放性 实验
实验11 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开关特性及其简单应用
实验12 TTL、CMOS集成逻辑门的参数测试及简单应用
实验13 TTL集电极开路门与三态输出门的应用
实验14 2位数值比较器
实验15 计数器与触发器
实验16 基本逻辑门的简单应用
实验17 编码器
实验18 译码器
实验19 555集成定时器的应用
实验20 分立器件和运放组成的D/A电路
实验21 分立器件和运放组成A/D电路
实验22 集成电路D/A转换实验
实验23 集成电路A/D转换实验
模块三 自主开放实验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对实验报告撰写规范的细致要求。这部分内容放在书的最后,但其重要性却不亚于任何一个核心实验。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报告模板,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科学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这一工程学的核心技能。书中详细列举了数据记录的表格格式、误差分析应包含的要素(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区分)、以及如何撰写结论部分以支撑或反驳实验假设。这种对规范的强调,实际上是在训练我们如何像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一样思考和交流。通过强制性的报告结构训练,我发现自己不仅做实验更认真了——因为我知道每一步操作都将被记录和审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我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本书显然是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技术人才,而不是仅仅传授电路知识,它将实验操作、理论理解和工程文档撰写这三个维度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能力培养工具。
评分这本书在实验设计上的巧妙程度,远超我预期的“指导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技术挑战集”。我特别欣赏它对“故障排查”部分的强调,很多实验不仅仅是要求你搭出电路并得到预期的结果,更深入地加入了“当输入信号失真、元件参数漂移或出现噪声干扰时,你的电路会如何反应?”这类开放性问题。例如,在涉及RC延时环节的实验中,它鼓励我们故意改变电容的质量,并要求记录并分析由此导致的上升沿和下降沿时间差异,这种主动引入不确定性的做法,非常贴近真实工程环境。很多其他教材只停留在“成功验证”层面,而这本书却致力于培养读者的“健壮性思维”。每完成一个实验模块后,它都会附带一个“拓展思考”环节,通常会引导你研究如何用更先进的器件(比如从分立元件到集成芯片的过渡)来优化现有设计,这种前瞻性的引导,让这本书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当前的教学周期。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研究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和章节逻辑,发现它的组织方式极其清晰,简直像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到近乎苛刻。它并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先堆砌理论再进行实验的模式,而是巧妙地将基础概念融入到每个实验的背景介绍中,让你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识。比如,在讲解CMOS反相器时,理论铺垫非常精炼,紧接着就引导你思考在不同电源电压下,波形转换速度和功耗的变化,这种“提出问题—动手验证—反思理论”的闭环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章节间的过渡设计也处理得非常流畅,上一章的实验结果,往往能成为下一章引入新器件或新电路的直接论据,使得整个学习路径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知识点集合。对于自学者而言,这种逻辑的连贯性是至关重要的,它避免了知识点堆砌带来的迷失感,每翻过一页,你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距离掌握整个模块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是任何优秀的工程实践手册必备的素质。
评分从语言风格和专业术语的使用来看,作者群显然对目标读者——初入数字电子领域的学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全书的叙述语言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它足够严谨,使用了所有必须的技术词汇(如建立时间、保持时间、扇出系数等),但同时,在解释这些复杂概念时,又大量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使得原本枯燥的物理过程变得直观可感。比如,对“亚稳态”的描述,用到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排队场景来解释逻辑电平在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之间的微妙状态,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此外,书中的图示质量极高,不仅是标准的原理图符号,连实验搭建图都细致到了导线的颜色和布局建议,这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尚不成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避免了那种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行文腔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资深工程师在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有意思,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色彩搭配上,主色调是深沉的蓝,点缀着一些简洁的电路图线条,视觉冲击力虽然不强,但却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白度适中,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元器件符号和波形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方面,采用了线装加胶装的混合方式,翻页的时候非常顺滑,而且感觉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地打开查找和做笔记,也不担心书本会散架。侧边裁切也处理得十分整齐,整体给人一种精心打磨过的精品教材的感觉。更值得一提的是,书本的开本尺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图表的展示空间,又方便日常携带和在实验台上放置,设计者显然对读者的使用场景做了深入的考量,这种细节上的用心,在同类技术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学习的积极暗示,让你在接触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一份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