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定价:47.50元
售价:28.5元,便宜19.0元,折扣60
作者:薛文忠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81296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怎样将武术这一的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是摆在当今各个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将会以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指出其原因,从学校、学生以及国家等多个视角提出改进的意见及措施。笔者希望通过《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能够为改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提供有益借鉴。
目录
目录
章?民族传统体育概述
节?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第二节?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内容与分类
第三节?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价值
第四节?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科学化发展研究
节?武术教育与中华民族精神培养
第二节?在政策上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发展
第三节?东西方武术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三章?武术教育的价值
节?关于武术教育功能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溯源
第三节?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探析
第四节?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解读
第五节?我国武术教育的反思
第四章?武术在高校的发展概况研究
节?武术运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第二节?武术在高校的开展现状
第三节?武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武术在高校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五章?我国武术体育人才培养典型模式
节?“体教结合”模式
第二节?“三级训练体制”模式
第三节?“校企结合”模式
第四节?“教学、训练、科研”模式
第六章?武术体育人才的激励机制
节?相关激励理论的概述
第二节?武术体育人才激励的现状
第三节?“五结合”的激励模式
第七章?武术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理论构建
节?武术体育人才培养路径
第二节?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构建
第三节?武术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向
第八章?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改革?
节?反思课程现实
第二节?选择课程未来
第三节?体现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薛文忠,男, 1968年7月24日出生,籍贯海南,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体育学院竞赛训练处副处长、体育健康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武术散打理论与实践,运动能力测评。
1992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体育系,1994年在广州体育学院工作。曾多次参加世界散打比赛裁判工作,主持广东省散打比赛及公安散打比赛的裁判工作。多次被邀请到各地讲学,2009年被指派代表中国教练到孟加拉国从事散打训练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
现已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研究课题,等省部委级课题12个;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篇;主编了全民健身指导书《体育与健康教程》,等4部著作。
文摘
序言
整体阅读下来,我发现这本书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梳理,更在于它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坚实的理论基石。在当下,许多传统项目都在为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而苦恼,常常陷入“要么回归传统到几乎无法生存,要么过度市场化而失去灵魂”的两难境地。薛文忠先生在这本书里,巧妙地搭建了一个能够平衡这种矛盾的思考框架。他所描绘的理想人才画像,是既能掌握现代教育科学方法,又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定位,无疑是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提供了一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们可以跳出眼前的招生困境或竞技成绩的压力,去思考未来十年、二十年,武术教育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导航系统”,而不是简单的“路线图”。它教会我们如何自己去绘制路线,如何面对未知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透露着一种朴实无华的专业感,没有花哨的插图和色彩,一切都以内容的清晰传达为最高原则。这很符合它作为一部专业理论专著的定位。然而,即便内容如此扎实,阅读过程中我仍然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尤其是在案例分析的部分。虽然我无法完全代入到他所描述的具体院校或训练机构的情境中,但那种对一线教育者所面临的困境的深刻共情,是跃然纸上的。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指出,在实际操作层面,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并试图为这些难题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可以被武术院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拿来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手册。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我手头有一个武术培训项目的规划,我应该如何根据书中的建议,对课程结构进行一次彻底的“结构性体检”。这种被激发出的“行动欲”,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思维马拉松,而不是轻松的散步。作者的论述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每深入一层,都会伴随着对既有观念的颠覆或重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现有培养模式弊端时所表现出的那种直言不讳和批判性思维。他没有一味地歌颂传统,也没有盲目地崇拜西方模式,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独特的、契合中华文化土壤的“中间道路”。这种“中道”的构建过程,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积累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文化自觉”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论述,那种将武术的技击性、哲学性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的论述角度,让我豁然开朗。它提醒我们,武术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只是培养几个擂台上的胜者,而是要培养出能够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使者。这种格局,远超出了我原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狭隘理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读者必须带着极大的专注力去阅读,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错过关键的论证环节。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严肃劲儿。《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光是这个标题,就能让人想象到里面承载了多少理论和实践的重量。我本来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堆砌,充满了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读起来会让人昏昏欲睡。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试着去理解作者薛文忠先生试图构建的那个宏大框架时,我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正在被一点点拓宽。这本书显然不是给初学者“入门”用的,它更像是一份为武术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或管理者准备的“蓝图”。它试图探讨的,是如何在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冲击下,如何在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中,为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这一独特领域,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宏观的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到微观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再到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作者似乎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梳理和深刻的剖析。读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怎么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教出来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哲学探讨。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们传统武术教育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在追求“现代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中,哪些是必须坚守的“魂”,哪些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形”。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需要读者对教育学、体育管理学乃至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否则在面对某些章节时可能会感到吃力。但正因如此,它的受众群体虽然相对聚焦,但一旦进入这个领域,这本书的价值就会被无限放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武术事业的深沉热爱和理想主义情怀。那种情感的投入,使得原本冰冷的理论分析也变得有温度、有力量。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老一辈的武术家们,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这本书,似乎就是新一代学者对这份责任的继承和发扬。它不仅是在论述一种模式,更是在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对“武德”与“文化担当”的重新强调。对于任何一个真心热爱并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武术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堪称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它提供的知识深度和思想穿透力,是其他普通读物难以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