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书名:情操修心课-大师巨著全译版
:39.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0.7元,折扣73
作者:亚当·斯密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4497345
字数: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温家宝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森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知名经济学家 梁小民
斯密自己比起重视《国富论》来似乎也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他出版的一本主要著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后几年里竭尽全力进行修订的一本书。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对这本书进行了重要的一次修订,这说明了伦理学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对于道德真理的探讨在斯密那里是贯穿始终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沉思录》译者 何怀宏
温总理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重庆晚报》报道
《情操修心课》的主线始终是“情操”二字。在《情操修心课》中,亚当·斯密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同情,同情不再是单纯的悲悯他人的不幸而是感受他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同情不是一种荣耀,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 n
《情操修心课》为同情找到了新的定位,同时文中对正直、仁爱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和特征也有深刻的见解,《情操修心课》在未来的伦理学道路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亚当·斯密,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伦理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经济学的创立者,被奉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鼻祖。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进入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情操修心课》和《国富论》。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他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章 论同情的合宜与美德 n
1. 同情——人类原始性的善良情感 n
人们普遍认为自私是人类的天性,造物主也认为人对自己的关爱即使有些过分也属正常。除此之外,人类还有一种与自私相反或对自私这个天性具有弥补意义的天性,就是人类的重要美德之一:同情或怜悯,如果说自私容易让人们变得冷漠和疏远,那么同情或怜悯恰恰是为别人送去温情和感念。人类的这种本性让我们做出善举,不由自主地去关心他人的命运,与他人一起承受人生的苦痛,与他人一起品味幸福的感觉。人类的这种善良情感是原始性的,并非为品行高尚者,即便是一个恶贯满盈的邪恶之徒,我们也不怀疑他仍有同情和怜悯之心。 n
人类是怎样拥有同情这种天性的呢?或者说人们怎样才会对别人产生同情?我们认为,同情作为一种情感反应,应该建立在对他人某种感受的理解基础上,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对他的现实际遇产生准确的情绪共鸣。假如我们与他在一起,就会非常容易地感知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忧虑和痛苦,假如缺乏直接经验,我们就要站在他的角度,去设身处地的想象他所遭受的打击,用心理学中移情体验的方法体会他的感受。虽然我们凭借想象所得到的现场模拟对象并非我们实际要去给予同情的对象,但我们移情的想象过程已经让自己与那个需要同情的对象成为了一个人,我们感受到来自他身体的所有情感,为他正遭受的痛苦而痛苦,为他所拥有的快乐而快乐。这种设身处地的移情想象过程,产生了与想象力大小成比例的同情与怜悯之心。 n
或许这种解释多少有些绕弯,而人们去实现一次同情心的表达其实只是自然而然的事。当我们在生活中遇见别人正遭受痛苦,想象这种伤害正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会立即体会到受难者此刻的感受和所伤害的程度。如果我们看见了他人身体的具体部位受到损伤,自然就会条件反射地让我们感觉自己的身体正招致伤害。类似地,我们看见乞丐露宿街头脚踝脓疮,就会产生难受的感觉;看见病人的眼睛发生溃烂,自己也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样,我们在剧院里看舞蹈表演就会有舞动的欲望;英雄打了胜仗我们也有自豪感,要是谁为此牺牲就会感到自己战死疆场。总之,在天性的驱使下,旁观者借助移情的想象过程感受到了受难者此时的痛苦之情,人们确信自己的这种体会与对象的体会别无二致。 n
准确地说,怜悯与体恤通常专门用来对他人的悲伤表达同感,而同情所表达的情感却可以既是悲伤的也可以是快乐的,适用于对各种情感所产生的同感,比如邻居突遭横祸死去,我们会以对其未成年的孩子多加关照的方式表达怜悯与体恤,若是朋友的物品失而复得我们会以欣喜的情绪表示我们的同情。 n
可以说同情来自于对他人情绪的察觉,是情绪感染的一个结果。比如笑脸使人轻松,愁容易引起他人伤感。但有的情绪突然发生,我们根本不知原委,感到莫名其妙,这样的情绪就会令人反感和厌恶,就不会引起同情,甚至遭到抵制。尽管发怒者的狂暴或有道理,但我们总是讨厌近乎失去理智的他本人而不是那个引起他发怒的对手,这是因为我们尚不清楚他为何发怒,我们进行移情想象的过程遇到了障碍无法真正获得他的内心体验,可是我们却在他发怒的情绪里体会到了对方可能遭受的伤害。发怒者不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让我们同情他发怒的对象,因为后者的惊恐感染了我们。 n
我们正是透过情绪感染这个原理,从别人高兴或忧伤的表情就可以联想到他们的实际遭遇,若是愤恨的情绪我们就会联想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超乎想象,就会做出相应的同情举动。前边也说到,我们很难对一个暴怒者产生同情,至少在知道具体原因之前我们都是对其持有抵触的情绪。实际上,人们的同情即使是十分必要和准确的,但也有个别情况让被同情者不以为然。比如,我们在路上突遇嚎啕大哭者,他所表达出的痛苦固然会引起旁观者的同情,其实旁观者更多的是好奇心,他还没有搞清楚嚎啕者的原因,只是做出同情的准备。因此,同情有时候并不是直接来自对方的某种情绪,与对方产生这种或悲或喜情绪的环境和原因也关联密切。 n
客观地说,即使是我们做得足够真诚,但有时候与被同情人的感受仍有很大差异,尽管我们设身处地的移情想象并获得了比较深刻的情绪感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几乎无法为别人的鲁莽行为羞愧难当,也不会为疯子天天丧失理智的举止而悲哀,我们依据想象力的推测所获得的感受,无法与对方的自觉意识真正统一起来。 n
还有一些情况也导致我们的同情行为不尽人意或产生偏差。比如,当一位母亲正为孩子的病痛而备受折磨、苦不堪言时,我们几乎无法给予与其痛苦程度相匹配的同情,因为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母亲对孩子身体病症本身的体验,而是对某种后果的忧虑情绪。再比如,我们对死者的同情往往也不是来自对死者本身境遇体会,而是对其生命消失的不幸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几乎不存在体验的真实。但是,我们依旧要承认想象的意义和作用,或许正是这种具有恐惧色彩的想象,对人世间不义之事的发生产生了一定抑制,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死亡。
情操修心课-大师巨著全译版 9787504497345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情操修心课-大师巨著全译版 9787504497345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情操修心课-大师巨著全译版 9787504497345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