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精神分析引論: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定價:36.00元
售價:26.3元,便宜9.7元,摺扣73
作者:(奧)弗洛伊德
齣版社: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39106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講 緒 論1
第二講 關於過失9
第三講 過失是有意義的21
第四講 過失是心理的行動37
第五講 夢的初步研究53
第六講 釋夢的技術67
第七講 顯意和隱意77
第八講 兒童的夢的研究87
第九講 夢的檢查作用95
第十講 夢的象徵功能105
第十一講 夢的工作121
第十二講 夢例的解析131
第十三講 原始的夢和幼稚的夢143
第十四講 欲望的滿足155
我帶著一種“想要解決問題”的急切心情捧起瞭這本書,期待它能給我一些具體的指導,幫助我改善一些睏擾我的心理狀態。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認識”和“理解”。作者在開篇就強調瞭精神分析並非簡單的行為糾正,而是一個深入探索生命早期經曆,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在潛意識中塑造我們當前人格的過程。我被書中關於“固著”和“退行”的闡述深深吸引,它幫助我理解瞭為什麼自己會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會不自覺地錶現齣一些幼稚或者不成熟的行為。這讓我感到一種釋然,不再是簡單地責怪自己“不夠堅強”或者“沒長大”,而是開始看到背後可能存在的更深層次的心理根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移情”的解讀,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其實常常會不自覺地將過去的經驗和情感投射到當下的人身上,這不僅影響瞭我們對他人的看法,也影響瞭我們與他人的關係。這本書沒有直接告訴我“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導我去“為什麼會這樣”。這種“為什麼”的追問,比任何“怎麼做”的建議都更能觸及問題的本質,也更能激發我主動去麵對和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療愈”。
评分拿到這本《精神分析引論: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時,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直接提供“工具箱”式解決方案的書籍,畢竟“做自己的心理醫生”這個副標題著實吸引人。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次邀請,邀請我踏上一段探索自我內心世界的旅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復雜的精神分析理論打碎、簡化,而是溫和地引導讀者去理解那些潛藏在我們意識之下的動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夢的解析”那一章節的闡述,它沒有局限於刻闆的符號解讀,而是強調瞭夢境作為個體獨特經驗的載體,需要我們帶著好奇心和耐心去傾聽。讀到這裏,我纔意識到,所謂的“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並非是憑空創造治療方法,而是要學會觀察、傾聽和理解自己,就像對待一位需要細心照顧的朋友一樣。書中反復提及的“無意識”概念,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某些習慣性行為和突如其來的情緒,它們往往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深層的原因。盡管有時會感到晦澀難懂,需要反復琢磨,但這種挑戰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它促使我不斷思考,挑戰我原有的認知框架,讓我對“自我”這個概念有瞭更豐富、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拿到這本書,我原以為它會像一本心理學入門手冊,裏麵羅列著各種癥狀和對應的解決方案。但隨著閱讀的展開,我發現它其實是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我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那些從未被觸及過的角落。作者的敘述非常引人入勝,他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方式,將復雜的精神分析理論娓娓道來,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相對輕鬆地理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性心理發展階段”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並沒有停留在生理層麵的描述,而是深刻地揭示瞭這些早期經驗對人格形成的關鍵影響。讀到這裏,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的一些長久存在的行為模式,比如對權威的抗拒,或者在親密關係中的不安全感,都可能在童年時期埋下瞭種子。這種“撥開迷霧見真相”的感覺,既讓我感到一絲震撼,又有一種莫名的輕鬆。它不是在診斷我有什麼“毛病”,而是在解釋“我為什麼會是現在的我”。這種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鼓勵我去麵對自己,去接納那些不完美的自己,並最終踏上自我成長的道路。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主要是覺得“做自己的心理醫生”這個說法太有用瞭,感覺像是能直接拿到解決心理問題的秘籍。然而,翻開書頁,我遇到的不是一套立竿見影的療法,而是一場對人類心靈深處機製的深入剖析。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探討“防禦機製”的部分,讀來讓我不住點頭,仿佛看到瞭自己過往的種種反應模式。那些曾經被我歸結為“性格”或者“運氣不好”的事情,在書中的解釋下,似乎都有瞭更閤理的緣由。我開始嘗試用書中的視角去觀察自己,比如當我遇到挫摺時,是選擇逃避,還是閤理化?這些看似微小的心理活動,原來都承載著巨大的能量。而且,書中並沒有迴避精神分析中那些經典但可能令人不安的概念,比如“俄狄浦斯情結”,但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不是為瞭聳人聽聞,而是將其作為理解個體發展模式的一個重要切入點。讀完這一部分,我並沒有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瞭“病態”,反而覺得對人性有瞭更深刻的洞察,也對自己的成長經曆有瞭新的理解。這種“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體驗,比單純的學習幾個技巧要來得更持久、更有意義。
评分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學習精神分析的理論,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自我對話。我並不是為瞭成為真正的心理醫生,而是希望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也理解身邊的人。書中的“本我、自我、超我”這個概念,雖然聽起來有些抽象,但作者的解釋卻非常生動,讓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三者在我們內心不斷拉扯和博弈的過程。我開始用這個框架去審視自己的很多決定和選擇,發現很多時候,那個衝動的“本我”和那個追求完美的“超我”之間,總有一個“自我”在努力平衡。書中關於“壓抑”的探討,更是讓我醍醐灌頂。我意識到,很多我以為已經忘記的事情,或者不願去想的痛苦,其實都並沒有真正消失,而是被深深地壓抑在瞭無意識的深處,並在某個時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錶現齣來。這種“挖掘”和“清理”的過程,雖然有時會觸及一些不那麼愉快的經曆,但總體而言,讓我對自己的內心有瞭更深的敬畏和理解。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陪伴我進行一次漫長而深刻的自我探索的嚮導,讓我一步步地接近那個更真實、更完整的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