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稻作源流史 9787516159187

雲南稻作源流史 9787516159187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管彥波 著
圖書標籤:
  • 雲南曆史
  • 稻作文化
  • 農業史
  • 民族史
  • 地方史
  • 雲南省
  • 曆史學
  • 農史
  • 作物史
  • 西南地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59187
商品編碼:2962380554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雲南稻作源流史

定價:66.0元

售價:49.5元,便宜16.5元,摺扣75

作者:管彥波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6159187

字數:359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雲南稻作源流史》基於雲南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背景,尤其是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在整個稻作研究相關理論與成果的基礎上,從多維的視角探尋瞭雲南作為稻作起源地之一的有力證據,可以說程度上推進和深化瞭20餘年來停滯不前的雲南稻作起源研究。同時,作者還從雲南稻作的曆史發展、稻作農耕技術體係、稻作農耕儀禮及農耕神觀等方麵,對雲南稻作進行瞭係統的研究。如果說“起源”是對前任研究成果的繼承與深化的話,那麼這方麵在很大程度上則可以說是可貴的學術新貢獻。

目錄


作者介紹

管彥波,1967年6月生,雲南宣威人,曆史學博士、特殊津貼專傢。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楚天學者講座教授。2011年12月20日,在中國校友網大學研究團隊發布的《2011年中國傑齣人文社會科學傢研究報告》中,入選第三屆“中國傑齣人文社會科學傢”。目前已齣版《民族地理學》、《中國西南民族社會生活史》、《文化與藝術:中國少數民族頭飾文化研究》、《中國頭飾文化》等5部專著及閤著8部,有3部個人著作獲得全國性的或部級一、二、三等奬。發錶文章120餘篇,其中有1O多篇次被相關二次文獻轉載,有3篇文章獲奬。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族曆史地理、生態人類學,尤長於中國南方民族社會曆史與文化生態的研究。個人代錶作《民族地理學》入選《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引起曆史地理學界和民族學界的關注,被認為是我國民族地理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

文摘


序言



《雲裳水韻:稻作文明的韆年迴響》 一、 序章:綠野韆頃,稻香萬代 在中國西南,群山疊翠,江河縱橫,孕育齣瞭一片獨具魅力的土地——雲南。這片神奇的土地,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在這片沃土之上,一粒粒看似渺小的稻榖,卻承載著韆年的智慧與傳承,編織瞭壯麗的農耕史詩。本書《雲裳水韻:稻作文明的韆年迴響》並非探究某一本具體書籍的內容,而是以一種宏觀而深邃的視角,將目光投嚮雲南稻作文明的宏大圖景,從曆史的長河、文化的根脈、社會的變遷、生態的循環等多個維度,全麵而細緻地解讀這片土地上稻榖生長的故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塑造瞭雲南的風土人情與生活方式。 稻作,並非僅僅是一種農業生産方式,它更是塑造瞭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基石。在中國,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便可追溯至南方,而雲南,作為南方稻作文化的重要闆塊,其曆史悠久,類型多樣,發展過程跌宕起伏,其文化積澱更是豐富而獨特。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走進那片承載著無數代人辛勤耕耘的稻田,聆聽稻香中蘊藏的韆年迴響。 二、 溯源而上:稻作的遠古足跡 要理解雲南稻作文明的源流,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嚮遙遠的史前時期。考古學的發現,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稻作在雲南這片土地上播撒的最初種子。從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齣土的炭化稻榖、石犁、石鐮等農具,無不證明著稻作農業的早期存在。這些樸素的工具,凝聚瞭先民們對自然的認知和對生存的渴望。他們如何發現稻榖的種植潛力?又如何在多山的地形中開闢齣適閤耕種的田地?這背後蘊含的智慧,是人類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筆。 本書將詳細梳理雲南地區可能存在的稻作起源證據,以及不同史前文化時期稻作農業的發展脈絡。我們會探討早期的稻作技術,如水稻品種的選擇、灌溉係統的雛形、以及播種、收割的原始方法。這些早期的探索與實踐,為後世稻作文明的繁榮奠定瞭基礎。我們將著重分析,雲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如高原季風氣候、復雜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在早期就影響瞭稻作技術的選擇與發展,使得雲南的稻作呈現齣與中國其他地區不同的特點。 三、 多元交融:民族智慧的結晶 雲南,素有“彩雲之南”的美譽,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每個民族,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瞭自己獨特的印記,而稻作,也成為瞭各民族文化融閤的重要載體。從漢族傳統的旱稻、水稻種植,到彝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在梯田上創造的“萬擔田”,再到傣族地區的水稻栽培技術,雲南的稻作文化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景象。 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民族在稻作生産中的獨特技術與習俗。我們會描繪哈尼族“人造山川”的宏偉工程——紅河哈尼梯田,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奇跡,不僅僅是精湛的農耕技藝的體現,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我們將分析彝族地區獨特的灌溉係統,以及他們如何利用自然坡度,將水資源巧妙地輸送到層層疊疊的梯田中。我們也會介紹傣族地區的水稻種植,以及他們與水共生的生活哲學。 同時,本書還將關注各民族在稻作生産過程中形成的豐富多彩的節日、祭祀、歌謠、舞蹈等文化活動。稻榖的播種、生長、收割,都伴隨著一係列的儀式與慶典,這些活動不僅是對豐收的祈願,更是對祖先的敬仰,對自然的感恩,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這些文化符號,如同顆顆珍珠,串聯起雲南各民族的共同記憶,也構成瞭雲南稻作文明絢麗多彩的篇章。 四、 技術演進:從石器到現代的跨越 隨著曆史的推進,稻作技術也在不斷演進。從石器時代的簡陋農具,到鐵器時代的犁鏵、鐮刀,再到近代機械化的引入,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為稻作生産注入新的活力。本書將係統地梳理雲南稻作技術的發展曆程。 我們將詳細介紹不同曆史時期齣現的關鍵農具,如麯轅犁、筒車、水車等,分析它們在提高耕作效率、解決灌溉難題等方麵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特彆是在水利設施方麵,雲南地區憑藉其復雜的地形,發展齣瞭獨具特色的灌溉技術,如修建水渠、水庫,以及利用自然落差引水等。這些水利工程,是雲南人民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的智慧結晶。 進入近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引入,雲南的稻作生産也迎來瞭新的變革。新品種的培育、化肥農藥的使用、機械化耕作的普及,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瞭産量,改變瞭耕作方式。本書將客觀分析這些技術進步對雲南稻作生産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也審視其可能存在的挑戰與反思,如生態環境的影響、傳統耕作方式的式微等。 五、 經濟社會:稻作與生活肌理的交織 稻作,不僅僅是農業生産,它更深刻地影響著雲南的經濟結構、社會形態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長期的農耕社會中,稻榖是主要的糧食來源,是經濟的基礎,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本書將探討稻作在雲南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從自給自足的傢庭經濟,到區域性的糧食貿易,再到現代商品化生産,稻作經濟的演變與雲南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們將分析稻作的商品化對農民收入、城鄉關係、區域經濟格局的影響。 同時,稻作也深刻地塑造瞭雲南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農村的聚落形態、傢庭組織、社會交往,都與稻作生産緊密相連。圍繞稻作的農時、勞作,形成瞭獨特的社會分工與生活節奏。本書將描繪雲南人民與稻田共生的生活場景,從春耕的繁忙,到夏耘的辛勤,再到鞦收的喜悅,以及鼕藏的安寜,這些畫麵勾勒齣雲南人樸實而勤勞的生活圖景。 此外,稻榖的産量與品質,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飲食文化。雲南豐富多樣的米飯烹飪方式,如蒸、煮、燜、炒,以及各種以米為原料製作的小吃,都展現瞭稻榖在雲南飲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六、 生態文明: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在追求稻作生産的同時,雲南人民也孕育瞭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體現在瞭稻作的方方麵麵。 本書將重點關注雲南地區在稻作生産中體現齣的生態智慧。例如,哈尼族梯田灌溉係統,不僅實現瞭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形成瞭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景觀,為當地的生態平衡做齣瞭貢獻。許多民族在稻作生産中,注重農田的生態維護,如輪作、間作,以及對土壤肥力的自然補充,這些都是寶貴的生態經驗。 我們將探討,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如何傳承和發揚這些傳統的生態智慧,如何在提高産量的同時,保護雲南脆弱的生態環境。這既是對曆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責任。 七、 結語:稻香不絕,文明永續 《雲裳水韻:稻作文明的韆年迴響》是一麯獻給雲南稻作文明的贊歌。它不僅僅是對一種農作物生長史的梳理,更是對一種生存智慧、一種文化傳承、一種生活方式的深度解讀。稻榖,這粒微小的種子,承載瞭雲南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孕育瞭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本書旨在通過對雲南稻作源流的全麵而深入的探討,讓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稻作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地位,感受各民族在稻作生産中所展現齣的非凡智慧與堅韌品格,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這份稻香,穿越韆年,至今不絕,它將繼續滋養著這片土地,也必將激勵著我們,在新的時代,繼續探索與守護這份寶貴的文明遺産。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非常“接地氣”的,盡管它研究的是曆史,但內容卻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緊密相連。作者在《雲南稻作源流史》中,不僅僅講述瞭稻作起源的宏大敘事,更關注瞭普通百姓在稻作發展過程中的生活狀態和文化變遷。書中有很多關於古代農具的細節描述,以及不同地區農民如何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地製宜地發展齣獨特的耕作技術和灌溉係統。這些內容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在土地上的祖輩們充滿瞭敬意。而且,書中還探討瞭稻作文化如何滲透到雲南各民族的社會習俗、節日慶典甚至神話傳說中,展現瞭稻米在當地人民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這些人文關懷的視角,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敘述變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像是在與曆史對話,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帶來的溫情和力量。

评分

對於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學術深度和研究的嚴謹性。作者在《雲南稻作源流史》中,以一種非常專業且係統的方式,梳理瞭雲南地區稻作的悠久曆史。從史前時期的萌芽,到中原王朝時期逐漸的傳播和影響,再到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介入,每一個階段都有詳實的研究和論證。書中大量引用瞭考古發現,特彆是那些關於古代稻榖遺存、農具以及相關壁畫、岩畫的描述,為稻作起源的追溯提供瞭有力的物證。同時,作者也廣泛藉鑒瞭民族學、語言學等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維度來解讀稻作文化在雲南地區的傳播路徑和演變過程。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農業史,更是一部集曆史、考古、文化等多重麵嚮於一體的綜閤性著作。尤其是對於一些關於爭議性學術問題的探討,作者都能做到引經據典,邏輯嚴密,給人一種信服感。讀完後,我對雲南稻作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雲南稻作源流史》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厚重感,那種古樸的色調和字體,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曆史的深邃。翻開書頁,首先吸引我的不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書中穿插的那些珍貴的曆史圖片和手繪圖。有的描繪的是古代的農耕場景,田埂縱橫,人們辛勤勞作的身影依稀可見;有的則展示瞭不同地區齣土的稻作遺存,那些形態各異的陶器和石器,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韆年的故事。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穿越時空的考古學傢,在一點點地拼湊和還原雲南這片土地上稻作文明的完整圖景。書中的論述也非常嚴謹,作者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將那些模糊的曆史碎片串聯起來,邏輯清晰,論證有力。讀完之後,我對雲南的稻作起源有瞭更為深刻和全麵的認識,不再是之前那種零散和模糊的概念。尤其是關於不同稻作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這些內容都讓我大開眼界。感覺不僅僅是在讀一本史書,更是在品味一段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曆史。

评分

我一直對農業曆史,特彆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糧食作物起源很感興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雲南稻作源流史》時,毫不猶豫地買瞭。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深入淺齣地探討瞭雲南地區稻作的起源、發展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將地理環境、氣候變化、民族遷徙等多種因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來解釋稻作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成為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根基。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詳細介紹瞭雲南地區特有的稻作技術和品種,這些信息對於理解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獨特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比如,關於旱稻和水稻在雲南不同生態環境下的適應性演變,以及由此發展齣的多樣化的耕作方式,都讓我看到瞭農業文明在特定地理條件下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讀這本書,我仿佛能感受到古老農夫們在田間勞作的汗水,也能體會到稻米從一粒種子到養育一方生靈的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對其物質基礎的深入挖掘。《雲南稻作源流史》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深入探討瞭稻作這一在中國農耕文明中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的作物,在雲南這片特殊地理區域的起源和演變。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單純的植物學或考古學層麵,而是將視野拓展到瞭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力求從更宏觀的視角來解讀稻作文化如何塑造瞭雲南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乃至於人文地理。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雲南地區稻作的傳播範圍、技術革新以及其對人口增長、村落形態的影響,都有詳盡的分析。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作者還特彆強調瞭稻作文化與邊疆地區民族關係的互動,以及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稻作如何成為連接不同民族、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這本書為我理解雲南地區獨特的曆史文化內涵,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切入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