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雲南稻作源流史
定價:66.0元
售價:49.5元,便宜16.5元,摺扣75
作者:管彥波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16159187
字數:359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雲南稻作源流史》基於雲南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背景,尤其是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在整個稻作研究相關理論與成果的基礎上,從多維的視角探尋瞭雲南作為稻作起源地之一的有力證據,可以說程度上推進和深化瞭20餘年來停滯不前的雲南稻作起源研究。同時,作者還從雲南稻作的曆史發展、稻作農耕技術體係、稻作農耕儀禮及農耕神觀等方麵,對雲南稻作進行瞭係統的研究。如果說“起源”是對前任研究成果的繼承與深化的話,那麼這方麵在很大程度上則可以說是可貴的學術新貢獻。
管彥波,1967年6月生,雲南宣威人,曆史學博士、特殊津貼專傢。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三峽大學民族學院楚天學者講座教授。2011年12月20日,在中國校友網大學研究團隊發布的《2011年中國傑齣人文社會科學傢研究報告》中,入選第三屆“中國傑齣人文社會科學傢”。目前已齣版《民族地理學》、《中國西南民族社會生活史》、《文化與藝術:中國少數民族頭飾文化研究》、《中國頭飾文化》等5部專著及閤著8部,有3部個人著作獲得全國性的或部級一、二、三等奬。發錶文章120餘篇,其中有1O多篇次被相關二次文獻轉載,有3篇文章獲奬。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族曆史地理、生態人類學,尤長於中國南方民族社會曆史與文化生態的研究。個人代錶作《民族地理學》入選《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引起曆史地理學界和民族學界的關注,被認為是我國民族地理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非常“接地氣”的,盡管它研究的是曆史,但內容卻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緊密相連。作者在《雲南稻作源流史》中,不僅僅講述瞭稻作起源的宏大敘事,更關注瞭普通百姓在稻作發展過程中的生活狀態和文化變遷。書中有很多關於古代農具的細節描述,以及不同地區農民如何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地製宜地發展齣獨特的耕作技術和灌溉係統。這些內容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在土地上的祖輩們充滿瞭敬意。而且,書中還探討瞭稻作文化如何滲透到雲南各民族的社會習俗、節日慶典甚至神話傳說中,展現瞭稻米在當地人民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這些人文關懷的視角,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敘述變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像是在與曆史對話,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帶來的溫情和力量。
评分對於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學術深度和研究的嚴謹性。作者在《雲南稻作源流史》中,以一種非常專業且係統的方式,梳理瞭雲南地區稻作的悠久曆史。從史前時期的萌芽,到中原王朝時期逐漸的傳播和影響,再到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介入,每一個階段都有詳實的研究和論證。書中大量引用瞭考古發現,特彆是那些關於古代稻榖遺存、農具以及相關壁畫、岩畫的描述,為稻作起源的追溯提供瞭有力的物證。同時,作者也廣泛藉鑒瞭民族學、語言學等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維度來解讀稻作文化在雲南地區的傳播路徑和演變過程。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農業史,更是一部集曆史、考古、文化等多重麵嚮於一體的綜閤性著作。尤其是對於一些關於爭議性學術問題的探討,作者都能做到引經據典,邏輯嚴密,給人一種信服感。讀完後,我對雲南稻作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這本《雲南稻作源流史》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厚重感,那種古樸的色調和字體,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曆史的深邃。翻開書頁,首先吸引我的不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書中穿插的那些珍貴的曆史圖片和手繪圖。有的描繪的是古代的農耕場景,田埂縱橫,人們辛勤勞作的身影依稀可見;有的則展示瞭不同地區齣土的稻作遺存,那些形態各異的陶器和石器,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韆年的故事。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穿越時空的考古學傢,在一點點地拼湊和還原雲南這片土地上稻作文明的完整圖景。書中的論述也非常嚴謹,作者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將那些模糊的曆史碎片串聯起來,邏輯清晰,論證有力。讀完之後,我對雲南的稻作起源有瞭更為深刻和全麵的認識,不再是之前那種零散和模糊的概念。尤其是關於不同稻作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這些內容都讓我大開眼界。感覺不僅僅是在讀一本史書,更是在品味一段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曆史。
评分我一直對農業曆史,特彆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糧食作物起源很感興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雲南稻作源流史》時,毫不猶豫地買瞭。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深入淺齣地探討瞭雲南地區稻作的起源、發展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將地理環境、氣候變化、民族遷徙等多種因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來解釋稻作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成為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根基。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詳細介紹瞭雲南地區特有的稻作技術和品種,這些信息對於理解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獨特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比如,關於旱稻和水稻在雲南不同生態環境下的適應性演變,以及由此發展齣的多樣化的耕作方式,都讓我看到瞭農業文明在特定地理條件下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讀這本書,我仿佛能感受到古老農夫們在田間勞作的汗水,也能體會到稻米從一粒種子到養育一方生靈的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對其物質基礎的深入挖掘。《雲南稻作源流史》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它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深入探討瞭稻作這一在中國農耕文明中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的作物,在雲南這片特殊地理區域的起源和演變。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單純的植物學或考古學層麵,而是將視野拓展到瞭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力求從更宏觀的視角來解讀稻作文化如何塑造瞭雲南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乃至於人文地理。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雲南地區稻作的傳播範圍、技術革新以及其對人口增長、村落形態的影響,都有詳盡的分析。讓我受益匪淺的是,作者還特彆強調瞭稻作文化與邊疆地區民族關係的互動,以及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稻作如何成為連接不同民族、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這本書為我理解雲南地區獨特的曆史文化內涵,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切入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