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DK 农业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 9787030543042 科学出版社

RTDK 农业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 9787030543042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权方,王新生,陈志杰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遥感
  • 遥感数据处理
  • RTDK
  • 农业技术
  • 遥感应用
  • 科学出版社
  • 图像处理
  • 数据分析
  • GIS
  • 精准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3042
商品编码:2960774051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农业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

定价:58.00元

作者:汪权方,王新生, 陈志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0305430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农业、地理、资源环境、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国土、规划、测绘科学、现代农林业和遥感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空间地理信息应用领域的生产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

内容提要


农业是遥感大数据应用的广阔天地,遥感大数据要在农业领域中得到深度应用,有赖于如何避免“大数据、小知识”的悖论现象。《农业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紧紧围绕“数据转化为知识”的总体思路,系统介绍农业遥感理论基础、遥感数据“天地一体化”获取与预处理技术、遥感信息增强方法、遥感图像解译技术等内容,针对农情遥感应用实践重点探讨面向对象的**波段组合选择、农作物遥感监测**时相识别、农情遥感专题信息提取和农情遥感多尺度验证评价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1.1 基本概念 1
1.1.1 遥感 1
1.1.2 传感器 1
1.1.3 农业遥感 2
1.2 农业遥感主要数据源 2
1.2.1 卫星遥感系统 2
1.2.2 无人机遥感系统 13
1.2.3 地面调查系统 14
1.3 农业遥感技术发展及应用展望 18
1.3.1 农业遥感技术发展趋势 18
1.3.2 农业遥感技术发展动向 19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农业遥感理论基础 23
2.1 遥感物理基础 23
2.1.1 电磁辐射 23
2.1.2 大气窗口 24
2.2 典型地物波谱特性 25
2.2.1 水体光谱特性 26
2.2.2 植物光谱特性 26
2.2.3 土壤光谱特性 28
2.2.4 岩石光谱特性 29
2.3 水体遥感数据理解与分析 29
2.3.1 水体影像特征分析 30
2.3.2 水体遥感信息增强 30
2.3.3 水体遥感提取方法 31
2.4 植被遥感数据理解与分析 32
2.4.1 植被影像特征分析 32
2.4.2 植被遥感信息增强 35
2.4.3 植被遥感提取方法 39
2.5 建设用地遥感数据理解与分析 40
2.5.1 建设用地影像特征分析 40
2.5.2 建设用地遥感信息增强 41
2.5.3 建设用地遥感识别方法 44
参考文献 45
第3章 遥感数据基础处理 47
3.1 基础数据的准备 47
3.1.1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 47
3.1.2 统计数据及图书文献 47
3.1.3 地面实地调查数据 47
3.1.4 遥感影像数据 48
3.2 数据采集规范 48
3.2.1 数据标准化 48
3.2.2 空间数据存储格式 48
3.2.3 空间参考选择 50
3.3 地面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 50
3.3.1 地面样方调查 50
3.3.2 地面样方数据采集 51
3.3.3 地面样方数据后处理 59
3.3.4 湖北省大宗农作物地面样方调查 65
3.4 卫星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65
3.4.1 辐射定标 66
3.4.2 辐射校正 67
3.4.3 几何校正 73
3.4.4 投影转换 79
3.4.5 影像裁剪与镶嵌 81
参考文献 87
第4章 遥感影像增强处理 88
4.1 色彩增强处理 88
4.1.1 密度分割 88
4.1.2 彩色合成显示 94
4.1.3 色彩模式转换 96
4.2 逐像元辐射增强 102
4.2.1 反差拉伸法 102
4.2.2 直方图增强法 111
4.3 邻域法空间增强 114
4.3.1 卷积滤波原理与方法 114
4.3.2 图像空间域滤波增强与实现 117
4.4 多光谱增强处理 125
4.4.1 主成分变换 126
4.4.2 穗帽变换 128
4.4.3 去相关拉伸 131
4.4.4 图像运算 132
4.5 其他增强方法 134
4.5.1 遥感数据融合 134
4.5.2 傅里叶频率域滤波增强 135
参考文献 138
第5章 遥感影像解译 139
5.1 影像解译常用方法 139
5.1.1 目视解译法 139
5.1.2 监督分类法 144
5.1.3 非监督分类法 152
5.1.4 决策树分类法 155
5.1.5 面向对象分类法 159
5.2 解译结果后处理 175
5.2.1 分类重编码 175
5.2.2 聚类统计 177
5.2.3 过滤分析 177
5.2.4 去除分析 178
5.2.5 解译结果的人工修正 178
参考文献 180
第6章 农情遥感关键技术与实现 181
6.1 面向对象的**波段组合选择 181
6.1.1 遥感影像**波段组合的基本原理 181
6.1.2 水体遥感识别的**波段选择 183
6.1.3 农作物遥感识别的**波段组合分析 183
6.2 农作物遥感监测**时相识别 187
6.2.1 湖北省冬小麦和冬油菜的遥感监测**时相分析 187
6.2.2 湖北省早稻的遥感监测**时相分析 191
6.2.3 湖北省中稻等夏季农作物的遥感监测**时相分析 192
6.3 农情遥感专题信息提取 193
6.3.1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 193
6.3.2 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199
6.3.3 农作物遥感估产 203
6.4 农情遥感多尺度验证评价 209
6.4.1 点尺度验证与评价 209
6.4.2 样方尺度验证与评价 213
6.4.3 区域尺度验证与评价 214
参考文献 218
彩图 220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供的“RTDK 农业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一书及其ISBN: --- 《现代土壤学原理与实践》 作者: 张建国, 李明华, 王秀英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60011-0 定价: 128.00 元 内容概述 《现代土壤学原理与实践》是一部系统、前沿且注重应用性的土壤科学专著。本书旨在为农业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管理及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一线工作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知识框架。全书紧密结合当前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修复和气候变化应对的迫切需求,深入剖析了土壤这一复杂动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形成过程、功能属性及其在人类活动中的调控机制。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宏观的土壤概念与分类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理化生过程,最终聚焦于土壤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保护。 第一部分:土壤学基础与概念革新 (第1-4章) 第一章:土壤:生命支持系统的前沿认识 本章首先界定了现代土壤学的研究范畴,强调土壤不再仅仅是岩石的风化产物,而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动态界面。详细阐述了土壤的五大成因要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并引入了“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分析土壤在水循环、碳汇、营养物质转化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水文特性 重点剖析了土壤质地(砂、粉、粘粒的分布与测量方法)、结构(团聚体的形成、稳定性及其对孔隙度的影响)这两大决定土壤物理性质的关键因素。深入探讨了土壤水存在形态(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及其在植物根系可利用性方面的差异。通过实例分析了土壤渗透性、持水性与灌溉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先进的土壤水分传感器技术应用。 第三章:土壤化学:从元素平衡到分子界面 本章聚焦土壤的化学反应。详细阐述了土壤的酸碱度(pH)对养分有效性的控制作用及其缓冲机制。深入讲解了阳离子交换能力(CEC)的测定方法与意义,并重点讨论了土壤有机质的组成、转化动态(如腐殖质的形成)及其对土壤肥力和稳定性的长远影响。此外,还涵盖了土壤溶液中微量元素与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行为。 第四章: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本章将土壤视为一个“地下生物圈”。系统介绍了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在物质循环中的核心驱动作用。深入分析了氮、磷、硫等关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路径,特别是固氮过程、反硝化作用的调控机制。新增内容包括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作物抗逆性之间的关联研究。 第二部分:土壤分类、形成与空间变异 (第5-8章) 第五章:全球土壤分类系统与我国土壤系统 系统介绍了国际上主流的土壤分类体系,如美国土壤分类法(USDA Soil Taxonomy)和世界参考基准土壤图(WRB),并详细解析了中国土壤系统(CAS Soil System)的建立原则与主要土种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不同气候和成因背景下形成的独特土壤类型。 第六章:土壤发生学:过程与模式 着重阐述了土壤剖面中发生的关键过程,包括淋溶、淀积、潜育化、表土集积等。结合具体案例剖面图,演示如何通过观察土壤层次(发生层位)来追溯其形成历史和环境演变轨迹。 第七章:土壤空间变异性与地统计学应用 认识到土壤性质在空间上的非均质性是现代农业管理的前提。本章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概念,并详细介绍了克里金插值法、协克里金等空间统计方法在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中的应用,为精准农业奠定理论基础。 第八章:土壤资源的形成速率与演替模型 讨论了土壤的再生速度与人类利用速度之间的矛盾。引入了土壤侵蚀和土壤形成速率的量化模型,并探讨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生态系统可能经历的自然与人为驱动的演替路径。 第三部分:土壤功能、质量评价与应用技术 (第9-16章) 第九章:土壤肥力诊断与营养管理 系统梳理了传统土壤测试技术(如常规的常量元素提取与测定)与现代高通量表征技术(如光谱学方法)的结合应用。重点阐述了土壤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养分临界值、推荐指标的确定,以及如何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制定科学的肥料推荐方案。 第十章:土壤污染与修复工程原理 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残留)和工业污染向土壤迁移的途径。详细介绍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迁移模型。着重介绍了土壤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固定化等技术的适用条件与工程可行性分析。 第十一章: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灌溉技术 聚焦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管理。讨论了蒸散发过程的精确估算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滴灌、渗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维持土壤根区适宜含水量方面的实践操作与效益评估。 第十二章:土壤有机质的保育与培肥技术 强调土壤有机质是提高土壤质量的“压舱石”。系统总结了免耕/少耕、覆盖种植、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土壤保育技术对有机质累积和团聚体稳定的积极作用。 第十三章:退化土壤(盐渍土、酸性土)的改良实践 针对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的土壤退化问题,如盐渍化和酸性化,提供了详细的改良对策。包括淋盐技术、石膏改良、酸碱平衡调控以及耐盐碱作物的筛选应用。 第十四章:土壤碳汇与气候变化应对 深入探讨了土壤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双重角色”——既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也是重要的碳汇库。分析了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的影响,并介绍了碳封存的量化监测技术。 第十五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健康评价 提出了从“土壤肥力”向“土壤健康”理念转变的必要性。构建了一个多指标(理化、生物、生态)的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中对土壤长期可持续性的监测与管理。 第十六章:未来土壤科学:智能化与交叉融合 展望了土壤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高光谱遥感在土壤属性大尺度快速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土壤微生物组学技术对土壤过程理解的深化,以及人工智能在复杂土壤模型构建中的潜力。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每章后的“实践案例分析”部分,均引用了国内知名科研机构的田间试验数据或典型区域的工程实例,确保理论知识的可操作性。 2. 图表丰富,数据详实: 全书配有数百幅原创性图解、流程图和剖面照片,以及近三年来的关键数据引用,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3. 跨学科视野: 整合了土壤学、环境科学、农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现了现代土壤科学的综合性特征。 《现代土壤学原理与实践》不仅是高校师生必备的教材,也是从事土壤资源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土壤环境治理等领域专业人士的宝贵参考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掌握土壤科学的精髓,并能将前沿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农业与环境问题的有效策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它采用了沉稳而专业的色调,主体图形可能是卫星影像或者农田的俯瞰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能感受到科学出版社在装帧设计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赏的是封面的字体选择,既有科技感又不失学术的严谨,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与专业技术相关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凭封面,我就能预感到它所涵盖的技术领域是相当前沿且实用的。它传递出一种“硬核”的学术氛围,但同时又通过色彩和构图的巧妙运用,避免了过于枯燥的刻板印象,反而激发了我想要探索其中奥秘的兴趣。书脊的设计也很工整,方便在书架上查找,书名和作者信息清晰可见,这对于经常需要翻阅专业书籍的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观给我一种值得信赖、内容扎实的期待感,相信它能在我学习农业遥感技术的道路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扇通往智慧农业未来的窗口。我注意到书名中“应用”二字占有重要的位置,这预示着它会非常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落地。我设想书中会包含一系列详细的案例研究,从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类型、不同应用场景出发,展示如何运用书中介绍的遥感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能会有关于精准施肥的案例,通过分析遥感影像判断土壤养分状况,指导农民合理投放肥料;也可能会有关于产量预测的案例,利用历史数据和当前影像,科学预测作物的产量,为市场调控提供依据。此外,我个人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内容也充满好奇,比如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农田生态环境,指导绿色种植,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这无疑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评分

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我之前在学习农业遥感相关知识时,常常感到概念繁杂,资料零散,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这本书的出版,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我预想它会从最基础的遥感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的各个环节,并且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解,从而降低学习门槛。特别是我对书中关于“技术应用”的部分充满期待,因为它能够将抽象的技术概念与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明白这些技术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去应用。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建立起扎实的农业遥感理论基础,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翻开这本书,虽然还没完全进入技术细节,但其章节的设置和前言的表述,已经让我对作者的逻辑思路和知识体系有了初步的认知。作者在序言中强调了遥感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详细阐述了本书将如何系统地梳理和讲解相关的处理技术与实际应用。我特别留意到作者提到了“多源数据融合”和“智能算法在遥感影像解译中的应用”等词汇,这表明本书并非停留在基础的影像处理层面,而是进一步深入到更高级、更具挑战性的技术领域。这种深入的探讨,对于渴望掌握行业最新动态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似乎也考虑到不同读者的接受程度,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算法的讲解,层次分明,力求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本书在具备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兼顾了可读性,让人充满期待。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它所聚焦的“农业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在如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有效地从海量的遥感影像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农业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我预想这本书将会深入剖析各种遥感数据的特点,例如不同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在分辨率、光谱范围、成像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针对这些差异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步骤。更进一步,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数据处理算法,比如影像增强、特征提取、分类识别等,并且会用大量的实例来佐证这些技术是如何应用于分析作物长势、估算产量、监测病虫害、评估土壤墒情等实际农业生产场景的。我相信,对于致力于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而全面的解决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