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鍾山銅盆漢墓 |
| 曾用價 | 298.00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版次 | 1 |
齣版時間 | 2018年05月 |
開本 | 16 |
作者 | 無 |
裝幀 | 平脊精裝 |
頁數 | 259 |
字數 | 480000 |
ISBN編碼 | 9787030572363 |
內容介紹
本書為2010年鍾山銅盆發掘的47座漢墓的發掘報告。墓葬時代係列完整,從西漢前期一直延續至東漢後期,作為廣西漢代非郡縣治地墓葬*集中的一次發現,其對研究漢代普通平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及喪葬習俗均提供瞭寶貴資料。
目錄
目錄
第*章 緒言
第*節 鍾山地理位置及環境 (1)
第二節 曆史沿革 (1)
第二章 發掘及資料整理
第*節 墓群位置及環境 (4)
第二節 發掘經過 (4)
第三節 資料整理 (5)
第三章 墓葬綜述
第*節 墓葬概況 (7)
第二節 墓葬形製 (9)
第三節 齣土器物 (9)
第四節 陶器胎質、施釉、製法、紋飾及裝燒方式 (10)
第五節 主要器物型式劃分 (20)
第四章 西漢前期墓
第*節 墓葬概況 (38)
第二節 個墓介紹 (39)
第三節 小結 (53)
第五章 西漢中期墓
第*節 墓葬概況 (55)
第二節 個墓介紹 (63)
第三節 小結 (123)
第六章 西漢晚期墓
第*節 墓葬概況 (126)
第二節 個墓介紹 (131)
第三節 小結 (168)
第七章 東漢前期墓
第*節 墓葬概況 (169)
第二節 個墓介紹 (172)
第三節 小結 (191)
第八章 東漢後期墓
第*節 墓葬概況 (192)
第二節 個墓介紹 (196)
第三節 小結 (225)
第九章 期彆不明顯漢墓
第*節 墓葬概況 (226)
第二節 個墓介紹 (226)
第三節 小結 (230)
第十章 相關問題探討
附錶
附錶一 銅盆漢墓墓葬登記錶 (240)
附錶二 銅盆漢墓齣土陶器登記錶 (243)
附錶三 銅盆漢墓陶器胎質及施釉情況統計錶 (254)
附錶四 銅盆漢墓陶器紋飾統計錶 (255)
附錶五 銅盆漢墓戳印種類占比統計錶 (256)
附錶六 銅盆漢墓戳印種類數量統計錶 (257)
附錶七 銅盆漢墓陶甕紋飾統計錶 (258)
附錶八 銅盆漢墓陶罐紋飾統計錶 (258)
後記 (259)
插圖目錄
圖一 鍾山地理位置示意圖 (2)
圖二 銅盆古墓群位置示意圖 (5)
圖三 銅盆漢墓墓葬分布示意圖 (8)
圖四 銅盆漢墓陶器紋飾拓片 (13)
圖五 銅盆漢墓陶器戳印紋拓片 (15)
圖六 銅盆漢墓陶器戳印拓片 (16)
圖七 銅盆漢墓刻劃拓片 (18)
圖八 陶甕 (21)
圖九 陶甕 (22)
圖一O 陶罐 (24)
圖一一 陶罐 (26)
圖一二 陶罐 (27)
圖一三 陶壺 (29)
圖一四 陶雙耳罐 (30)
圖一五 陶四耳罐 (31)
圖一六 五聯罐 (32)
圖一七 陶碗 (33)
圖一八 圈足碗 (33)
圖一九 陶瓿 (34)
圖二O 陶盂 (35)
圖二一 小陶釜 (36)
圖二二 三足釜 (36)
圖二三 五銖錢 (37)
圖二四 M21平、剖麵圖 (39)
圖二五 M19平、剖麵圖 (40)
圖二六 M19齣土器物 (41)
圖二七 M5平、剖麵圖 (42)
圖二八 M9平、剖麵圖 (43)
圖二九 M19齣土陶紡輪 (43)
圖三O M26平、剖麵圖 (44)
圖三一 M22平、剖麵圖 (45)
圖三二 M22齣土B型Ⅱ式陶碗(M22:1) (45)
圖三三 M42平、剖麵圖 (46)
圖三四 M42齣土鐵環首刀(M42:1) (47)
圖三五 M25平、剖麵圖 (47)
圖三六 M25齣土C型小陶釜(M25:1) (48)
圖三七 M27平、剖麵圖 (49)
圖三八 M36平、剖麵圖 (49)
圖三九 M36齣土器物 (50)
圖四O M37平、剖麵圖 (51)
圖四一 M37齣土器物 (51)
圖四二 M46平、剖麵圖 (52)
圖四三 M46齣土器物 (52)
圖四四 西漢中期陶器紋飾拓片 (57)
圖四五 西漢中期圓幾何戳印拓片 (59)
圖四六 西漢中期陶器戳印紋拓片 (60)
圖四七 西漢中期組閤及五銖錢戳印 (61)
圖四八 M15平、剖麵圖 (64)
圖四九 M15齣土陶器 (65)
圖五O M15齣土陶器 (66)
圖五一 M29平、剖麵圖 (68)
圖五二 M29齣土陶器 (69)
圖五三 M31平、剖麵圖 (70)
圖五四 M31齣土陶器 (71)
圖五五 M31齣土器物 (73)
圖五六 M14平、剖麵圖 (74)
圖五七 M14齣土A型Ⅰ式罐 (75)
圖五八 M14齣土陶器 (76)
圖五九 M16平、剖麵圖 (77)
圖六O M16齣土陶器 (78)
圖六一 M18平、剖麵圖 (79)
圖六二 M18齣土A型Ⅱ式罐 (80)
圖六三 M18齣土C型Ⅰ式甕 (81)
圖六四 M18齣土陶器 (82)
圖六五 M18齣土器物及拓片 (83)
圖六六 M20平、剖麵圖 (84)
圖六七 M20齣土陶器 (85)
圖六八 M20齣土器物 (87)
圖六九 M23平、剖麵圖 (88)
圖七O M23齣土陶器 (89)
圖七一 M23齣土器物 (91)
圖七二 M28平、剖麵圖 (92)
圖七三 M28齣土陶器 (93)
圖七四 M28齣土陶器 (95)
圖七五 M34平、剖麵圖 (96)
圖七六 M34齣土陶器 (97)
圖七七 M35平、剖麵圖 (98)
圖七八 M35齣土陶罐 (99)
圖七九 M35齣土陶器 (100)
圖八O M35齣土Aa型五銖錢拓片(M35:8) (101)
圖八一 M44平、剖麵圖 (102)
圖八二 M44齣土陶罐 (103)
圖八三 M44齣土器物 (104)
圖八四 M45平、剖麵圖 (106)
圖八五 M45齣土陶罐 (107)
圖八六 M45齣土陶器 (108)
圖八七 M53平、剖麵圖 (110)
圖八八 M53齣土陶器 (112)
圖八九 M53齣土陶器 (113)
圖九O M53齣土A型Ⅱ式陶罐 (115)
圖九一 M53齣土A型Ⅱ式陶罐 (116)
圖九二 M53齣土陶罐 (117)
圖九三 M53m土C型Ⅰ式陶罐 (118)
圖九四 M53齣土陶鼎 (119)
圖九五 M53齣土陶器 (120)
圖九六 M53齣土陶器 (121)
圖九七 M53齣土陶竈(M53b:7) (122)
圖九八 M53齣土器物及拓片 (123)
圖九九 兩漢晚期戳印拓片 (128)
圖一OO 西漢晚期陶器紋飾拓片 (129)
圖一O— M6平、剖麵圖 (132)
圖一O二 M6齣土陶器 (133)
圖一O三 M6齣土陶器 (134)
圖一O四 M11平、剖麵圖 (135)
圖一O五 M11齣土A型Ⅲ式罐 (136)
圖一O六 M11齣土器物 (137)
圖一O七 M12平、剖麵圖 (138)
圖一O八 M12齣土C型Ⅱ式甕 (139)
圖一O九 M12齣土器物 (140)
圖一一O M17平、剖麵圖 (142)
圖一一一 M17齣土陶罐 (143)
圖一一二 M17齣土器物 (144)
圖一一三 M43平、剖麵圖 (145)
圖一一四 M43齣土陶器 (146)
圖一一五 M43齣土陶器 (147)
圖一一六 M13平、剖麵圖 (150)
圖一一七 M13齣土陶器 (151)
圖一一八 M13齣土陶罐 (152)
圖一一九M13齣土陶器 (154)
圖一二O M32平、剖麵圖 (156)
圖一二一 M32齣土陶壺 (157)
圖一二二 M32齣土陶器 (158)
圖一二三 M32齣土陶罐 (160)
圖一二四 M32齣土器物 (161)
圖一二五 M33平、剖麵圖 (162)
圖一二六 M33齣土陶器 (163)
圖一二七 M33齣土陶罐 (165)
圖一二八 M33齣土陶罐 (166)
圖一二九 M33齣土器物 (167)
圖一三O 東漢前期戳印紋拓片 (171)
圖一三一 M10平、剖麵圖 (173)
圖一三二 M10齣土陶器 (174)
圖一三三 M49平、剖麵圖 (176)
圖一三四 M49齣土陶甕 (177)
圖一三五 M49齣土陶罐 (178)
圖一三六 M49齣土器物 (179)
圖一三七 M60平、剖麵圖 (180)
圖一三八 M60齣土陶器 (181)
圖一三九 M60齣土器物 (183)
圖一四O M54平、剖麵圖 (184)
圖一四一 M54齣土陶器 (186)
圖一四二 M54齣土陶器 (187)
圖一四三 M54齣土陶罐 (188)
圖一四四 M54齣土陶器 (189)
圖一四五 M54齣土器物 (190)
圖一四六 東漢後期陶器紋飾拓片 (194)
圖一四七 M4平、剖麵圖 (197)
圖一四八 M4齣土陶器 (197)
圖一四九 M4齣土器物 (199)
圖一五O M3平、剖麵圖 (200)
圖一五一 M3齣土陶器 (201)
圖一五二 M3齣土陶罐 (202)
圖一五三 M3齣土陶罐 (203)
圖一五四 M3齣土陶器 (205)
圖一五五 M3齣土器物 (206)
圖一五六 M1平、剖麵圖 (207)
圖一五七 M1齣土D型Ⅲ式陶甕 (208)
圖一五八 M1齣土陶器 (209)
圖一五九 M1齣土器物 (210)
圖一六O M2平、剖麵圖 (212)
圖一六一 M2齣土陶四耳甕 (213)
圖一六二 M2齣土陶器 (214)
圖一六三 M2齣土陶雙耳罐 (215)
圖一六四 M2齣土陶器 (217)
圖一大五 M2齣土器物 (218)
圖一六六 M7平、剖麵圖 (219)
圖一六七 M7齣土D型Ⅲ式陶甕 (220)
圖一六八 M7齣土陶器 (222)
圖一六九 M7齣土陶罐 (223)
圖一七O M7齣土器物 (224)
圖一七一 M8平、剖麵圖 (227)
圖一七二 M30平、剖麵圖 (228)
圖一七三 M38平、剖麵圖 (228)
圖一七四 M50平、剖麵圖 (229)
圖一七五 M50齣土陶紡輪(M50:1) (229)
圖版目錄
圖版一 銅盆墓地所在區域地形地貌
圖版二 銅盆墓地
圖版三 陶器製法及起底方式
圖版四 陶器起底方式
圖版五 陶器裝燒方式
圖版六 M19、M21及齣土器物
圖版七 M5、M9全景及齣土器物
圖版八 M26、M22全景及齣土陶碗
圖版九 M25、M42全景及齣土器物
圖版一O M36、M37全景及齣土陶器
圖版一一 M46全景及齣土器物
圖版一二 M15全景(東—西)
圖版一三 M15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一四 M15齣土陶器
圖版一五 M29全景及齣土陶器
圖版一六 M31全景及局部
圖版一七 M31齣土陶罐
圖版一八 M31齣土陶器
圖版一九 M31齣土器物
圖版二O M14全景及局部
圖版二一 M14齣土陶罐
圖版二二 M14齣土陶罐、陶壺
圖版二三 M16全景及齣土器物
圖版二四 M18全景及局部
圖版二五 M18齣土陶罐
圖版二六 M18齣土器物
圖版二七 M20全景及局部
圖版二八 M20齣土陶罐、陶壺
圖版二九 M20齣土器物
圖版三O M23全景及局部
圖版三一 M23齣土器物
圖版三二 M23齣土器物
圖版三三 M28全景及局部
圖版三四 M28齣土陶罐、陶壺
圖版三五 M28齣土器物
圖版三六 M34全景及齣土陶器
圖版三七 M35全景及局部
圖版三八 M35齣土陶罐
圖版三九 M35齣土器物
圖版四O M44全景及局部
圖版四一 M44齣土陶罐
圖版四二 M44齣土器物
圖版四三 M45全景及器物齣土情況
圖版四四 M45齣土陶罐
圖版四五 M45齣土器物
圖版四六 M53全景(東—西)
圖版四七 M53局部及器物齣土情況
圖版四八 M53齣土陶壺、匏壺
圖版四九 M53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五O M53齣土陶罐
圖版五一 M53齣土陶罐
圖版五二 M53齣土陶罐、陶豆
圖版五三 M53齣土陶器
圖版五四 M53齣土陶器
圖版五五 M53齣土器物
圖版五六 M6全景(東—西)
圖版五七 M6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五八 M6齣土陶盂、陶紡輪
圖版五九 M11全景(東—西)
圖版六O M11齣土陶罐
圖版六一 M11齣土器物
圖版六二 M12全景(東—西)
圖版六三 M12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六四 M12齣土陶罐、銅錢
圖版六五 M17全景(東—西)
圖版六六 M17齣土陶罐
圖版六七 M17齣土器物
圖版六八 M43全景(東—西)
圖版六九 M43齣土陶器
圖版七O M43齣土陶罐、陶紡輪
圖版七一 M13全景(東—西)
圖版七二 M13齣土陶壺、陶甕
圖版七三 M13齣土陶罐
圖版七四 M13齣土陶罐
圖版七五 M13齣土陶器
圖版七六 M32全景(西—東)
圖版七七 M32齣土陶壺、陶甕
圖版七八 M32齣土陶罐
圖版七九 M32齣土器物
圖版八O M33全景(西—東)
圖版八一 M33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八二 M33齣土陶罐
圖版八三 M33齣土陶器
圖版八四 M10全景及局部
圖版八五 M10齣土陶甕、陶壺
圖版八六 M49全景(西—東)
圖版八七 M49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八八 M49齣土器物
圖版八九 M60全景(東—西)
圖版九O M60齣土陶壺、陶甕
圖版九一 M60齣土器物
圖版九二 M54全景(東—西)
圖版九三 M54隨葬器物疊放情況
圖版九四 M54齣土陶壺
圖版九五 M54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九六 M54齣土陶罐
圖版九七 M54齣土器物
圖版九八 M4全景及局部
圖版九九 M4齣土陶器
圖版一OO M4齣土器物
圖版一O一 M3全景(東北—西南)
圖版一O二 M3封土及隨葬器物擺放情況
圖版一O三 M3齣土器物
圖版一O四 M3齣土陶罐
圖版一O五 M3齣土陶罐
圖版一O六 M3齣土陶器
圖版一O七 M3齣土器物
圖版一O八 M1全景(東北—西南)
圖版一O九 M1隨葬器物擺放情況及齣土陶甕
圖版一一O M1齣土陶甕、陶雙耳罐
圖版一一一 M1齣土器物
圖版一一二 M2全景(東—西)
圖版一一三 M2齣土陶甕、陶罐
圖版一一四 M2齣土陶罐
圖版一一五 M2齣土陶雙耳罐及陶壺
圖版一一六 M2齣土器物
圖版一一七 M7全景(東一西)
圖版一一八 M7齣土陶甕
圖版一一九 M7齣土陶壺、陶罐
圖版一二O M7齣土陶罐
圖版一二一 M7齣土器物
圖版一二二 M8、M30、M38、M50全景
在綫試讀
第*章 緒言
第*節 鍾山地理位置及環境
鍾山為賀州市屬縣,位於廣西東北部,介於東經110°58’~111°31’、北緯24°17’~24°46’。縣境東鄰賀州市八步區,南連昭平縣,西接平樂縣和恭城瑤族自治縣,北抵富川瑤族自治縣(圖一)。縣域麵積1675平方韆米,下轄鍾山、迴龍、石龍、鳳翔、珊瑚、同古、公安、燕塘、清塘、紅花10個鎮及花山、兩安2個瑤族鄉。全縣人口中漢族占80%以上,其餘為壯、瑤等少數民族。
鍾山屬南嶺支脈萌渚嶺、都龐嶺的外延部分,為山地丘陵地貌,地勢由北嚮東南傾斜,地形地貌多樣。縣境東、北、西及西南麵為山地地形,諸山環拱,地勢高峻;中問為低陷盆地,在山地邊緣與盆地之間分布著起伏不大的平原和坡度緩和的丘陵。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河流有富江、思勤江、珊瑚河。其中富江自西北嚮東南流經鍾山縣城並於賀街匯入賀江;發源於縣境西北部大桶山的思勤江與南部西流的珊瑚河在清塘鄉閤流後經昭平匯人桂江(圖版一,1)。
全縣地處北迴歸綫以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豐富,雨量充沛,溫涼閤度,寒暑適宜。
第二節 曆史沿革
鍾山縣源於漢元鼎六年所設富川縣,其扼湘、桂、粵要衝,曆來為嶺南嶺北物質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早在秦漢以前,古代先民就已利用瀟水、賀江等相鄰河流的便捷優勢進行交往。至秦漢時期,伴隨著嶺南嶺北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又在原有舊道的基礎上開闢新道,是為瀟賀古道。曆史上漢平南越、馬媛徵交趾都曾走此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便捷的交通優勢造就瞭鍾山古代文化的發達,境內古墓群星羅棋布,目前調查發現較大的漢-晉古墓群就達20餘處之多,而且規模均較大,尤以思勤江流域*為密集。
關於鍾山曆史沿革,民國二十二年《鍾山縣誌》有一段較為概括性的論述: “搜前後之漢史,肇造堪稽,覽新舊之唐書,變遷疊見,陳隋之廢興靡定,宋明亦移徙連番,有清尤屬鎮區,民國方成縣製,此鍾山之曆史,宜握筆以直書也。”事實上在考證鍾山曆史沿革時,由於古今縣名更替,轄境、治所的變遷,明清時期行政建製方麵的空白,加之古富川縣與今之富川縣實體之問的差異等因素,是以較易混淆。為便於讀者參閱,參考《鍾山縣誌》①及《富川瑤族自治縣誌》②,對鍾山曆史沿革簡要概述如下:
先秦時期,鍾山為禹貢荊州界,屬百越之地。
秦並百越,於其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鍾山屬南海郡轄地。
圖一 鍾山地理位置示意圖
秦末漢初,鍾山地屬南越國。漢武帝元鼎六年平南越,於今鍾山縣境置富川縣,治地為今鍾山縣城③,於今富川縣境置馮乘縣,皆隸蒼梧郡,是為鍾山行政建製之始。此後曆經三國兩晉直至宋元時期,富川縣轄境、隸屬、治所雖有變遷,但治地範同與今鍾山縣境大緻吻閤。
吳黃武五年,分蒼梧郡置臨賀郡,縣域屬荊州臨賀郡。
西晉太康元年,劃始安、臨賀郡人廣州,縣域屬廣州臨賀郡。永嘉元年,以臨賀、始安、興安三郡為湘州,縣域屬湘州臨賀郡。
南朝宋永初二年,改臨賀郡為臨慶郡,縣域屬湘州臨慶郡。泰始六年,改臨慶郡為臨慶國,縣域屬臨慶國。齊建元二年,復臨慶國為臨賀郡,縣域屬之。梁大同六年,分富川縣西南置龍平縣,屬靜州梁壽郡。陳太建年問,分富川縣南置綏越縣。
隋開皇九年,置富州,治富川縣。開皇十九年,省綏越縣人富川。
唐天寶二年,富川縣更名富水縣,乾元元年,復名富川縣。
五代時期,縣域先屬楚國賀州富川地,後屬南漢富州、賀州地。
宋開寶四年,馮乘縣廢,西部劃入富川縣。開寶五年,省縣域西部之思勤縣人龍平縣,隸昭州。至道三年,分廣南路為東西兩路,縣域西南屬廣南西路昭州,其餘屬廣南東路賀州。大觀二年,劃賀州人廣南西路,縣域屬廣南西路賀州、昭州地。
元代,縣域分屬賀州、昭州兩地。
明洪武九年,富川縣屬賀州,十年改隸潯州府,後屬平樂府。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富川縣治從今鍾山縣城遷至今富川縣城,今鍾山縣城駐地始名鍾山鎮.此為鍾山得名之始,亦為富川縣搬離鍾山之始。此後曆經明、清兩朝,今鍾山縣城一帶再無縣一級行政建製。
民國五年,析富川縣之鍾山鎮區、昭平縣之防字區、樂字區閤並設立鍾山縣,隸廣西省桂林道,是為鍾山縣名之始。
1949年12月13日,鍾山縣人民政府成立,縣人民政府駐鍾山鎮。1953年4月23日,將富川、鍾山二縣閤並為富鍾縣,治設鍾山鎮。1961年7月1日,富川與鍾山分治,1962年3月27日,恢復鍾山縣,治地仍為鍾山鎮。此後至今,鍾山縣建製基本穩定不變。
第二章 發掘及資料整理
第*節 墓群位置及環境
銅盆古墓群位於鍾山縣城西北約20下米的紅花鎮銅盆村背後的涼傘嶺上,其地處狹長的思勤江河榖盆地東部邊緣,發源於北部大桶山脈的思勤江南北嚮南白墓群西麵流過,河榖西麵為延綿的土山,東麵為陡直高聳的東嶺山脈。墓群就位於東嶺山腳嚮河榖延伸的低矮土嶺上,其背靠東嶺,前麵是開闊的河榖盆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均極為優越(圖版一,2;圖版二)。
墓群所在位置處於瀟賀古道支綫要衝,是瀟賀古道進入桂江流域的重要通道。曆代通過瀟賀古道進齣嶺南的人員及物資在墓群西北不遠處分道,一支沿富江東南下入賀江,另一支翻過富江和思勤江之間的丘陵榖地進入思勤江後,南下入桂江。沿思勤江兩岸有大量古墓群延綿分布,僅在銅盆古墓群周圍5韆米範圍內就有蓮花古樓墓群、紅花古墓群、西嶺古墓群、麥嶺至掛榜山古墓群等4處較大的古墓群,下遊不遠處還有燕塘、裏太、牛廟至張屋、清塘英傢、黃嶺等較大的古墓群分布。這些墓群大多延綿數裏,規模較大,是思勤江流域古代文化發達的曆史見證(圖二)。
第二節 發掘經過
2007年3月,為配閤貴陽至廣州高鐵建設,受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委托,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改名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鐵路沿綫文物古跡進行調查評估,確定鐵路經過的銅盆村背後土山上有古墓葬分布。
2009年6月,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據與貴廣鐵路有限公司簽訂的協議要求,開始對鐵路施工範圍進行考古勘探。通過勘探,在銅盆村背後的山坡上共探齣古墓葬54座。
2010年3月,經國傢文物局批準,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聯閤鍾山縣文物管理所及廣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對施工涉及墓葬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工作自3月20日開始至7月24日結束,前後曆時4月有餘。
本次發掘除勘探發現的54座古墓葬外,還新發現清理清代墓葬6座,閤計清理墓葬60座,編號為M1~M60,齣土文物500件(套),時代包含漢代及清代兩個時期。
本次發掘領隊為林強,參加發掘的人員有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謝廣維、謝廣學;廣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的陳洪波老師及2008級研究生黎文宗、2009級研究生黃鞦紅、吳雁、薛淑娉、葸禮峰;技工劉華;鍾山縣文物管理所李桂芳等。
圖二 銅盆古墓群位置示意圖
第三節 資料整理
在發掘期間,曾對齣土器物進行過清洗、編號,但整理工作未及展開,係統資料整理工作於2016年2月底開始。由於繪圖、修復等工作量較大,耗時也相對較長,整個資料整理與報告編寫斷斷續續共持續一年多。
鑒於這批墓葬分布較為集中,時代相互銜接,且均無後期盜擾現象,較為完整的保存瞭隨葬器物擺放位置、組閤及墓葬形態等方麵的信息,為完整地將墓葬信息呈現給讀者,報告采用先綜述後分期的方式對每座墓葬從形製到齣土器物均進行完整介紹。
綜述部分主要對墓葬分布規律、形製、隨葬器物、陶器的製法、紋飾等進行統一介紹,並對主要器物進行型式劃分,以方便讀者從整體上對墓葬特徵進行掌握。
分期介紹部分按時代早晚順序將發掘的47座漢墓按西漢早、中、晚及東漢前、後分五期進行介紹,對屬於各期的每座墓葬從墓葬形製到隨葬器物均一一進行描述;在墓葬分期時,對於隨葬品較少且器物時代特徵不太明顯的墓葬主要參照墓葬形製、位置等綜閤因素進行判斷,而對於未發現隨葬器物且墓葬形製時代特徵不太明顯的墓葬,為慎重起見,將其單獨列齣一章進行介紹。由於本次發掘的13座清代墓葬與漢墓之間時代相差太遠,且相互之間並無必要聯係,因此不列入本報告。
在對隨葬器物進行介紹時,由於隨葬器物中存在大量下葬之前就已殘損的器物,為瞭體現殘損部位的信息,但凡綫圖能夠錶現的均將其繪齣,同時在對器物進行描述時對殘缺情況也予以指齣;而對於齣土時已經碎裂的器物,由於對其殘缺情況的描述意義不大,為方便對二者進行有效區分,故在綫圖和文字介紹部分對此類器物的殘缺情況均不予指齣;器物修復同樣遵循此原則,對於下葬之前殘損部位一般不做修補。
在介紹墓葬時,為便於描述,常常用到前後左右等方位詞,為瞭避免錶述混亂,在本報告中,對於有墓道的墓葬,其前後左右均以麵朝墓道所指方嚮為前進行相應的方位界定;而對於無墓道的墓葬,在綜閤大部分墓葬朝嚮及地形環境的基礎上,以朝嚮西麵的思勤江河榖為前進行相應界定。
對於齣土器物名稱,除陶器不指明質地外,其餘均采用質地加器物名稱的方式進行定名。對於墓葬封土或填土中發現的器物,由於其除個彆為有意放人外,其餘為擾人的可能性較大。對於擾入的器物,報告中均不將其視作隨葬品,但將其作為齣土器物放在所屬墓葬中一起介紹。
此前這批墓葬資料曾在《中國考古學年鑒》①《中國考古新發現》②《廣兩基建考古發現》③三處刊物中進行過介紹,南於當時資料尚未經過係統整理,中間難免有錯漏和不足。在此申明,以往一切已發錶資料中與本報告有齣入者,均以本報告為準。
資料整理由謝廣維負責,參加資料整理工作的有謝廣學、張小波、寜豇功、嚴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