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童年与社会
定价:88.00元
作者:(美)爱利克·埃里克森,高丹妮 李妮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92399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世纪更的心理学家、“普利策奖”得主埃里克森成名之作!
中科院心理所院士张侃作序推荐!
“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对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本书为“关于人类科学的欧洲和美国思想的绝妙结合”。
非典型心理百科,透过男孩—女孩、个人—群体、游戏—现实、历史—现状,认识身体、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内容提要
《童年与社会》一书是20世纪的心理学家、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埃里克森的代表作。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心理社会理论(俗称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的初步成形。在本书中,埃里克森提出了生活周期八阶段理论,它的前提假设是:八种基本力量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逐渐显现,每种基本力量都是在特定时间出现的发展性冲突的产物。此外,作者带我们走近小男孩山姆、海军陆战队队员、小女孩安妮、小男孩彼得,去了解身体、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走近两个气质迥异的印第安部落——大草原上的猎人和鲑鱼河畔的渔民部落,认识过去历史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现实处境;走近小女孩简和玛丽、小男孩本和汤姆,认识微观世界(游戏)与宏观世界(现实)的关系;走近美国、德国和俄国,了解民族历史与民族现状如何一道塑造、摧毁、重塑一个民族的个性。
本书(原版)曾在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引起巨大反响,被奉为一本研究童年之社会意义的经典著作,更有人称这本书为一本从心理学出发的百科全书。
目录
部分 童年和社会生活形态
章 病史的相关性和相对性 /002
一个小男孩山姆的神经系统危机 /004
海军陆战队士兵的一次战斗危机 /017
第二章 幼儿理论 /027
两个临床病例 /027
力比多和攻击性 /038
区域、模式和形式 /051
生殖模式和空间形态 /076
第二部分 两个美国印第安部落的童年
引 言 /090
第三章 大草原上的猎人 /093
历史背景 /093
吉 姆 /100
一次跨种族研讨会 /104
苏族印第安儿童的教育 /113
超自然 /127
总 结 /133
追踪研究 /137
第四章 鲑鱼河畔的渔民 /145
尤洛克人的世界 /145
尤洛克儿童精神病学 /151
尤洛克儿童接受的训练 /155
归纳性比较 /160
第三部分 自我的发展
引 言 /168
第五章 简:早期自我的失败 /174
第六章 游戏与理智 /187
游戏、工作和成长 /187
游戏与治疗 /202
同一性的出现 /215
第七章 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 /227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227
自主对羞愧、怀疑 /231
主动对内疚 /234
勤奋对自卑 /238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240
亲密对孤独 /243
繁衍对停滞 /246
整合对绝望 /247
一张渐进图表 /249
第四部分 青年和个性的演变
引 言 /256
第八章 对美国个性的反思 /263
两极化 /263
“妈咪” /265
约翰·亨利 /276
青少年、老板和机器 /286
第九章 希特勒童年的传奇 /306
德 国 /308
父 亲 /311
母 亲 /319
青少年 /322
生存空间,士兵,犹太人 /326
有关犹太人的评述 /336
第十章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青年传奇 /341
土地与村社 /343
母亲们 /349
年老的君主与该遭天谴的子孙 /353
被剥削者 /364
新教徒 /379
第十一章 结论:摆脱焦虑 /388
参考文献/409
编后记 /413
作者介绍
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6.15—1994.5.12),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曾获得普利策奖。其一生中*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的概念。尽管埃里克森甚至都没有拿到学士学位,但由于其洞见之深和学识之广,因此被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知名学府破格聘用为教授。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曾经说道:“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没有一位心理学家比埃里克森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此外,在一项于2002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告中,埃里克森在“20世纪*的100位心理学家”中高居2位,足见其影响之深。
文摘
序言
评价四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尤其是在理解人际关系方面。作者在书中对儿童之间的互动,友谊的形成,以及孩子们如何处理冲突和建立情感连接的描写,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认为,很多成年后的社交模式,其实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种子。书中对玩伴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那种纯粹的喜欢和容易产生的误会,都让我深有体会。作者巧妙地将这些个体经历上升到社会性发展的层面,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在最简单的游戏和互动中,其实就已经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信任,以及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读完这本书,我对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童年时期那些真挚的友谊,它们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就像一道清澈的泉水,涤荡了尘封的记忆,让那些早已模糊的童年片段在眼前鲜活起来。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温柔,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重返那个纯真而充满奇遇的年代。我尤其喜欢他对孩童视角下世界描绘的独到之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意和哲思。比如,书中对夏日午后无所事事的描绘,那种慵懒的阳光、蝉鸣声,以及孩子们在树荫下低语的游戏,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勾起了我无数关于童年玩伴、那些无忧无虑的午后时光的回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却足够打动人心,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以及童年那份独一无二的美好。读这本书,我仿佛重新找回了曾经那个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自己,那种纯粹的快乐,在成年后的世界里是多么难得。
评分评价三 完全没有想到,一本关于童年的书,竟然能让我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时代气息。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质感,它不是那种流光溢彩的抒情,而是带着一种朴实而坚韧的力量,仿佛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以及这个变迁中孩子们默默成长的轨迹。书中对于集体生活、学校教育的描绘,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那些热闹非凡的教室,操场上挥洒的汗水,以及课本里偶尔闪现的对未来的憧憬,都被作者捕捉到了。他没有美化或者批判,只是用一种客观而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呈现了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孩子们是如何在教育和集体环境中学习、成长、适应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个体的童年回忆,更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窗口,让我们能够通过下一代的成长,去理解父辈们经历过的历史,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评分评价二 这是一本让我沉思良久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童年,更关于我们如何看待成长,如何理解社会赋予我们角色的转变。作者的思考非常深刻,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怀旧层面,而是将个体的童年经历置于更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特别欣赏他对“规则”的探讨,孩子在学习、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的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的。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孩子们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学习合作与竞争,以及对成人世界模仿的观察,都让我对儿童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理解并非冷冰冰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恰当的比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去思考。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也让我对当下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它提醒我们,童年并非一个可以随意被忽视的阶段,而是个体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对“过程”的敬畏。作者在描绘孩子成长轨迹时,并没有急于求成,也没有对任何阶段进行评判,而是细致入微地呈现了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探索。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好奇心”的捕捉,孩子们那种源源不断的发问,那种对未知世界永不疲倦的探索精神,在我看来才是最可贵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童年是一个充满实验和试错的阶段,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摸索,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这种“慢”的成长,恰恰是成年世界所缺乏的。它提醒我,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时,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去发现,而不是过早地去定义和限制。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长”的定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生命力本身在不断探索和体验中的绽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