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学记

了凡四训学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俊勇 著
图书标签:
  • 了凡四训
  • 传统文化
  • 人生哲理
  • 修身养性
  • 处世智慧
  • 道德教化
  • 古典文学
  • 励志
  • 教育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57225
商品编码:29572384809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赵俊勇 著作 定  价:30 出 版 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页  数:213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1257225 学《了凡四训》有用吗?明朝以后,很多人研读《了凡四训》,个人家业、事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曾国藩读了《了凡四训》,改号“涤生”,以此来经营他的人生,并把他的人生做了总结,写成《曾国藩家书》。不仅古人读有用,外国人读一样有用。稻盛和夫是日本人,把《了凡四训》学好、用好之后,也写了一本书叫《活法》。普通大众学《了凡四训》也有用。有一个孩子,以前总是对妈妈说:别在家待着了,出去给我挣钱去。学了《了凡四训》,他对妈妈说:你挣够自己的就行,不用考虑给我留。他明白了,人生有比结果更重要的,在实现结果的过程中增等 目 录缘 起引言:《了凡四训》中修身问题的内在逻辑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附录1 训儿俗说附录2 云谷大师传附录3 与小妹谈科学与佛教

内容简介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6年8月23日) :袁黄作“为官功过格”,起名《治心篇》,将每日所做之事,记录于上,每行一善记数,每有一过退除,日积月累,计算功德总数。这一方法是量化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自律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袁黄自律自省,规范行为,从而达到了修养自我,完善人生的目的。袁黄说:“立志做善事是为了利益天下百姓,那么,不管善事多么小,功德都很大。假使只是为了自己,那么不管善事有多少,功德都很小。”袁黄还在《了凡四训》中对善恶进行了认真分析,他列举了“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等十种行善方法,以为后人遵循。央视纪录片《了凡家风》(2016年9月1日):《了凡四训》是以了凡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俗称“了凡戒子文”,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其思想核心是“改过”、“积善”,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目前等 赵俊勇 著作 赵俊勇,1966年11月生,河北省盐山县人。做过中学教师,经过商。中年求学,先后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获法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和法哲学。出版有《“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思想研究》和《天台学与净土思想》专著两部,主编图书三部。     了凡四训学记(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央视网推荐的家风家道人生智慧书)
《了凡四训学记》:一部探寻生命智慧与实践哲学的指南 本书并非对《了凡四训》的简单解读或注解,而是一部基于对中华传统思想,特别是儒释道三家精髓的深刻理解,旨在引导当代读者进行自我探索、生命规划与道德实践的“学记”。它立足于“学以致用,行以求真”的古训,将历史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具体场景,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充实、有意义且与自身本性相符的人生蓝图。 全书结构与核心脉络 本书的构建遵循“知、行、悟”的递进过程,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深入,力求做到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的完美结合: 第一部:明心见性——重识“命”与“运”的辩证关系(约300字) 本部分着重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命运”的深刻洞察。我们首先厘清“宿命论”与“易理观”之间的本质区别。真正的传统智慧并非教人消极等待,而是强调“性天固有,为学有进”。 天命的界限与人力的可为: 分析“积善”与“改造”的哲学基础。命运并非僵死的铁律,而是由先天的禀赋(性)和后天的积累(行)共同构成的动态场域。 “立命”的起点: 如何通过对自身秉性的观察与剖析,找到个体生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要求读者进行深度的自我觉察,识别那些潜意识中影响决策的惯性思维与情感模式。 传统语境中的“德行”: 探讨在古代社会,德行如何作为一种可量化的能量,影响个人在家族、社会中的位置,并将其转化为现代社会中构建“个人信誉资本”的理论模型。 第二部:道德基石——重构个人修养的实践路径(约350字) 此部分聚焦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构建坚不可摧的道德支柱,这是所有成就的根基。我们摒弃空泛的说教,着眼于具体行为的校正。 “改过”的科学方法论: 引入“过错日记”与“对境反思”的训练。改过并非一味地自我惩罚,而是通过精准定位过错发生的诱因(环境、心境、诱惑),设计出有效的预防机制。比如,针对“慢怠”的过错,我们探讨如何运用时间区块管理(Time Blocking)来固化效率。 “积善”的系统化构建: 将“积善”从偶然的善举提升为一种可持续的、可衡量的生活习惯。我们引入“小善累积”的概念,强调日常微小处对心性潜移默化的重要性。例如,如何将“待人谦和”转化为每天与不同群体交流的具体语言范式与非语言信号的训练。 “谦虚”与“谨慎”的现代应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谦虚(对未知保持开放)和谨慎(对已知保持审慎判断)。探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及其对决策的破坏性影响。 第三部:家庭与社会——人伦关系的实践智慧(约350字) 生命的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网络。本部分探讨如何将内在的修养延伸至家庭、职场与社会层面,实现和谐共生。 亲子关系的“潜移默化”: 论述教育的本质是榜样示范而非说教灌输。父母的言行举止如何无形中塑造子女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点分析“孝道”在现代家庭中的转化形式——理解与尊重,而非盲目顺从。 职场中的“信誉与担当”: 探讨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一个人的“信誉资本”是如何被点滴行为积累或消耗的。如何通过信守承诺、勇于担责,构建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无可替代性。这部分引用了古代匠人精神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应用于知识工作的质量控制。 利他行为的策略性考量: 深入分析“济世”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盲目施予,而是基于自身能力圈的有效帮助。如何识别真正的需求,避免无效的“好心”,使每一次帮助都成为价值的传递。 第四部:心性锤炼——应对挫折与诱惑的内在定力(约300字) 人生难免遭遇低谷与外界的强烈诱惑。本部分致力于提供内在的“精神锚点”。 在逆境中保持“定力”: 探讨古人如何通过对“无常”的深刻理解来消解痛苦。引入“情绪隔离法”,即训练自己将“事件”与“对事件的评判”分离开来,从而避免陷入情绪的泥潭。 识别与抗拒物欲的陷阱: 现代社会以消费和物质衡量成功,本章剖析了“贪婪”的心理成因——往往源于内在的不安全感。提供一套逐步降低对物质依赖、提升精神满足感的“极简生活哲学”框架。 “自律”的内驱力构建: 区分外在压力下的自律(被迫)与内在价值驱动下的自律(自觉)。强调找到一个超越个人得失的更高目标(如对家庭的责任、对专业的追求),是实现持久自律的关键。 第五部:学记者的自我承诺与持续精进(约200字)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面向读者发出的行动邀请,鼓励将书中的理念转化为终身的修行。 建立个人的“修身日课”: 引导读者根据自身的弱点和优势,设计一套个性化的每日反思与行动计划,而非机械照搬书中的例子。 “知行合一”的检验标准: 如何量化和评估自身的进步?进步并非指外部成就的增加,而在于内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与质量的提升。 传承与发扬: 鼓励读者将所学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自身家庭与社区的“实践范本”,让生命的智慧得以持续流淌。 总结: 本书《了凡四训学记》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实践手册。它不提供任何超自然的解释,而是专注于人力所能及的、通过不懈努力来提升生命品质的哲学与方法论。它要求读者以严谨、求真的态度,将古老智慧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当代生活策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如何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作者的观点虽然古老,但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书中的许多论述,都能够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穿越时空,为我量身定做了一本人生指南。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命运”的探讨,它并非宿命论,而是强调了个人选择和努力在创造命运中的重要作用。读完这本书,我对待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都有了新的理解。我不再为暂时的挫折而过度沮丧,也不再为一时的得意而沾沾自喜。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因为我知道,这一切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未来。这本书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向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前进。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心灵鸡汤那样空洞乏味,而是充满了实在的智慧和人生经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剖析人性弱点时那种鞭辟入里的分析,毫不留情,却又充满了悲悯。读到某些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身边许多人的缩影。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以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但它并没有将人性的阴暗面无限放大,而是提供了如何去克服这些弱点,实现自我超越的路径。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引导,它鼓励我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勇于承担责任,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安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深刻的洗礼。作者的文字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生的意义感到迷茫,这本书给了我一些答案。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对外界的期望过高,而忽略了内心的成长。书中关于“顺应天道”的论述,更是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尝试放下不必要的执念,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廉价的慰藉,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那就是从自身出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境界。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正在寻找人生方向,或者对自我成长感到困惑的朋友们,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着实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我向来对这类充满智慧的古籍不太感冒,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了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没有丝毫的说教意味,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自己去领悟。我被其中对于因果循环的论述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结合了大量的现实案例,让人信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仿佛被洗涤了一般,对许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尤其是其中关于“改过迁善”的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的命运并非天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积极的努力和自我反省,是可以扭转乾坤的。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迪,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评分

一本偶然翻到的书,封面古朴,书名也带着一丝禅意。起初只是被这名字吸引,想着或许是一本讲述人生哲理的书。翻开之后,才发现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人物经历时那种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波动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其中的深层含义,但已经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在字里行间流淌。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它不是那种读过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人反复咀嚼,并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能从中汲取养分。我想,这大概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所在吧。它不张扬,不喧嚣,却能悄悄地改变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