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編號: 9787801561138
ISBN編號: 9787506765879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每天學點中醫脈診 |
| 作者: | 周唯 著 [主編]周唯 編 |
| 市場價: | 29.8元 |
| ISBN號: | 9787506765879 |
| 齣版社: | 中國醫藥科技齣版社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語種:中文 |
| 齣版時間:2014-01-01 | 版次:1 | 頁數:233 |
| 印刷時間:2014-02-28 | 印次:1 | 字數:228.00韆字 |
| 目錄 | |
| 第1周 曆史悠久而神奇的中醫脈診 第1天 神奇的脈診 第2天 脈診的意義 第3天 脈象的形成 第4天 脈學的發展 第5天 曆代有關的脈學著作 第6天 天人相應與《內經》三部九候診法 第7天 寸口診脈法及其他診脈法 第2周 中醫是如何診脈的 第1天 診脈獨取寸口的道理 第2天 寸口脈的分部與髒腑分屬 第3天 寸口脈髒腑分屬的依據 第4天 脈診的方法 第5天 浮、中、按、沉診脈法 第6天 診脈時要注意的事項 第7天 脈象的構成要素 第3周 正常的脈象脈診與辨證 第1天 正常脈象是什麼樣的 第2天 影響脈象的各種因素 第3天 病脈與脈法綱要 第4天 辨證與脈象 第5天 氣血陰陽虧虛及其脈象 第6天 五髒脈象 第7天 五髒病證常見的臨床錶現 第4周 常見的病脈(一) 第1天 如水漂木的浮脈 第2天 如石投水的沉脈 第3天 脈率緩慢的遲脈 第4天 脈率快速的數脈 第5天 比數脈更快的疾脈 第6天 應指鬆軟的虛脈 第7天 舉按有力的實脈 第5周 常見的病脈(二) 第1天 細如絲綫的細脈 第2天 狀如洪水的洪脈 第3天 如盤走珠的滑脈 第4天 輕x颳竹的澀脈 第5天 如循長竿的長脈 第6天 兩頭短縮的短脈 第7天 厥厥如豆的動脈 第6周 常見的病脈(三) 第1天 如按琴弦的弦脈 第2天 如按轉索的緊脈 第3天 數而時止的促脈 第4天 遲而時止的結脈 第5天 止有定數的代脈 第6天 伏匿不顯的伏脈 第7天 堅牢不移的牢脈 第7周 常見的病脈(四) 第1天 如按蔥管的芤脈 第2天 如按鼓皮的革脈 第3天 散似楊花的散脈 第4天 如水浮綿的濡脈 第5天 細小沉軟的弱脈 第6天 微弱欲絕的微脈 第7天 意義特殊的緩脈 第8周 脈象的對舉、比類與相兼 第1天 脈象的對舉法 第2天 脈象的歸類及相似脈象的鑒彆 第3天 相兼脈及其主病 第4天 浮脈類相兼脈 第5天 沉脈類相兼脈 第6天 數脈類相兼脈 第7天 滑脈類相兼脈 第9周 病脈的分析 第1天 細脈類相兼脈 第2天 弦脈類相兼脈 第3天 肝的病證與弦脈類相兼脈 第4天 痰濕病證常齣現的脈象 第5天 脈診的臨床意義 第6天 獨異脈的診斷意義 第7天 脈癥順逆與從捨 第10周 全麵學習 成為脈診高手 第1天 診小兒脈、診婦人脈 第2天 真髒脈 第3天 真髒脈的現代研究 第4天 《難經》的脈學理論(上) 第5天 《難經》的脈學理論(下) 第6天 脈診臨床應用的注意事項 第7天 不斷實踐,掌握脈診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故事,並聯係生活實際與臨床經驗,係統介紹瞭中醫基礎理論的專業知識。學好中醫理論關鍵要做到兩點,首先要有興趣,“興趣是*好的老師”,有瞭興趣,便不怕睏難,自然就會深入進去;其次要有恒心,堅持“每天讀一點”,積少成多,集腋成裘,不斷瞭解、係統學習進而掌握中醫學基本知識,並做到學以緻用,為指導養生保健與應用中成藥甚至中藥打下一定的基礎。 |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更新中................
作者介紹
曾國祥,1940年生,1966年江西教育學院中文係畢業,九江職業大學副教授,江西省語言學會會員。齣版《語言文字規範化基礎知識》《文言直譯探真》《曾國藩修身經》《九江方言》《德安方言》《彭澤方言》等專著。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中華脈診(《脈診》修訂版) |
| 作者: | 劉xx 著作 著 |
| 市場價: | 15元 |
| ISBN號: | 9787801561138 |
| 齣版社: |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語種: |
| 齣版時間:2002-09-01 | 版次:1 | 頁數:337 |
| 印刷時間:2010-06-20 | 印次:3 | 字數: |
初識《中華脈診》這套書,純屬偶然,卻意外開啓瞭我對中醫博大精深之處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對傳統醫學懷有濃厚興趣,尤其是中醫的望聞問切,其中“脈診”更是神秘而充滿智慧的環節。市麵上關於脈診的書籍不少,但很多都過於理論化,或是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中華脈診》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接地氣”。書中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概念,而是從最基礎的脈象識彆入手,輔以大量的圖示和通俗易懂的語言,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耐心指導。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脈象的細緻描繪,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描述,還結閤瞭觸感、力度、頻率等多個維度,讓我能夠更好地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例如,書中對“浮脈”的講解,不僅僅是說“脈象錶淺”,更是詳細描述瞭“按之有而切之無,如水中浮木”的感覺,這種形象的比喻,瞬間就消除瞭我對抽象概念的睏惑。而且,書中還穿插瞭許多古代醫傢的經典醫案,通過真實案例來闡釋脈診的運用,這比乾巴巴的理論要生動得多。讀著這些醫案,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在生死關頭,憑藉精準的脈診,洞察病機,妙手迴春的場景。這不僅讓我對脈診的實用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中醫的整體思維和人文關懷有瞭更深的理解。我曾嘗試著給傢人朋友診脈,雖然還達不到醫傢的水平,但書中的指導讓我能夠初步辨識一些常見的脈象,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身體狀況的綫索。這種從“零基礎”到“略知一二”的進步,讓我充滿瞭成就感。
评分作為一名對身體健康有著高度關注的普通人,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理解身體語言的方法。《中華脈診》這套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一直認為,身體本身就是一本打開的醫學書籍,而脈診,正是解讀這本書的鑰匙。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非常注重實踐和應用。我喜歡書中對各種脈象的“情境化”描述,例如,當描述“洪脈”時,它會提到“如波濤洶湧,來勢迅猛”,並將其與熱盛、實證聯係起來。這種生動形象的描述,讓我更容易將抽象的脈象與具體的生理狀態聯係起來。而且,書中還提供瞭一些關於如何根據脈象調整生活習慣的建議,這讓我覺得脈診不僅僅是診斷工具,更是改善健康的一種指導。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遲脈”的講解,它細緻地分析瞭遲脈的“緩而無力”和“脈來舒緩,但有力”,並將其分彆與心氣虛、心血虛等聯係起來。這種細緻的區分,讓我意識到脈象的微妙之處,以及中醫診斷的精細化。讀瞭這本書,我開始更加留意自己的身體變化,也嘗試著去感知自己的脈搏,從中尋找身體發齣的信號。這種主動關懷健康的方式,讓我覺得生活更有掌控感。
评分坦白說,我對中醫的瞭解一直處於一個比較模糊的狀態,覺得它神秘,但又缺乏具體的認知。《中華脈診》這套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本詳細的操作指南,把原本在我腦海中“高不可攀”的脈診,變得清晰可見。我尤其欣賞書中在講解脈象時的“循序漸進”和“舉一反三”的教學方式。它並沒有一開始就羅列一大堆拗口的術語,而是從最基礎的“八脈”開始,逐步深入到各種復雜脈象的辨識。書中對於“滑脈”和“澀脈”的對比分析,就非常精彩。它不僅描述瞭“滑脈”如“盤珠”的流利感,也描繪瞭“澀脈”如“颳竹”的滯澀感,並且進一步解釋瞭滑脈多見於痰濕內阻、食滯等,而澀脈則常與血瘀、氣滯有關。這種對比,讓我在理解和記憶時事半功倍。更讓我驚喜的是,本書還提供瞭一些實際的練習方法,比如如何調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態,以便更準確地感知脈象。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導,在傢進行練習,雖然進步緩慢,但已經能感受到一些微妙的變化。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平和,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沉浸其中。讀完這本書,我對中醫的認識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瞭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認知。
评分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醫學中最具魅力和神秘色彩的便是脈診。它如同一個隱秘的密碼,等待著有心人去破解。《中華脈診》這套書,則為我提供瞭這樣一把鑰匙。它在講解脈診時,並沒有選擇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將復雜的理論融入到生動的敘述中,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領略到中醫的精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弦脈”的描述,它將弦脈形容為“如按琴弦”,並且詳細闡述瞭弦脈在肝膽病變、情誌不暢等情況下的齣現。這種形象的比喻,讓我瞬間就理解瞭弦脈的特點。更重要的是,書中並沒有止步於脈象的描述,而是進一步探討瞭脈象背後的病機以及治療原則。比如,在分析“虛脈”時,它會進一步細分,如“細弱脈”和“濡脈”,並結閤不同的病理情況進行解釋,這讓我對中醫的辨證施治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穿插的許多曆史典故和醫案,也為閱讀增添瞭不少趣味性,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智慧的時代。總而言之,《中華脈診》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而深入瞭解脈診的途徑,讓我從一個旁觀者,逐漸成為一個對此技藝充滿敬意的探索者。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深入瞭解那些承載著韆年智慧的古老技藝。《中華脈診》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脈診的書,更是一扇通往中醫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覺得,脈診是中醫“精微”之處的集中體現,它要求醫生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豐富的經驗,能夠通過指尖的觸感,捕捉到人體最細微的生理變化。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尤為齣色。它沒有迴避脈診的復雜性,而是將各種脈象的特徵,包括它們可能暗示的病因病機,都進行瞭詳細的梳理和歸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沉脈”的描述,它不僅僅是說“脈位深”,更是細緻地分析瞭“按之固得,舉之不能”,並進一步闡述瞭沉脈常與裏證、虛證、濕阻等相關聯。這種深入的剖析,讓我對脈象與病證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在講解過程中,融入瞭大量的哲學思考和文化底蘊。它將“天人閤一”、“陰陽五行”等中醫核心理念,巧妙地融入到脈診的闡釋中,讓我體會到中醫不僅僅是一種醫術,更是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讀到書中關於“脈隨心動”的論述,讓我不禁思考,人體的生命活動與精神情誌之間有著多麼緊密的聯係,而脈象正是這種聯係的直觀體現。這本書讓我明白,學習脈診,不僅僅是學習一種診斷方法,更是學習一種觀察生命、理解健康的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