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编号: 9787801561138
ISBN编号: 9787506765879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每天学点中医脉诊 |
| 作者: | 周唯 著 [主编]周唯 编 |
| 市场价: | 29.8元 |
| ISBN号: | 9787506765879 |
| 出版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4-01-01 | 版次:1 | 页数:233 |
| 印刷时间:2014-02-28 | 印次:1 | 字数:228.00千字 |
| 目录 | |
| 第1周 历史悠久而神奇的中医脉诊 第1天 神奇的脉诊 第2天 脉诊的意义 第3天 脉象的形成 第4天 脉学的发展 第5天 历代有关的脉学著作 第6天 天人相应与《内经》三部九候诊法 第7天 寸口诊脉法及其他诊脉法 第2周 中医是如何诊脉的 第1天 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第2天 寸口脉的分部与脏腑分属 第3天 寸口脉脏腑分属的依据 第4天 脉诊的方法 第5天 浮、中、按、沉诊脉法 第6天 诊脉时要注意的事项 第7天 脉象的构成要素 第3周 正常的脉象脉诊与辨证 第1天 正常脉象是什么样的 第2天 影响脉象的各种因素 第3天 病脉与脉法纲要 第4天 辨证与脉象 第5天 气血阴阳亏虚及其脉象 第6天 五脏脉象 第7天 五脏病证常见的临床表现 第4周 常见的病脉(一) 第1天 如水漂木的浮脉 第2天 如石投水的沉脉 第3天 脉率缓慢的迟脉 第4天 脉率快速的数脉 第5天 比数脉更快的疾脉 第6天 应指松软的虚脉 第7天 举按有力的实脉 第5周 常见的病脉(二) 第1天 细如丝线的细脉 第2天 状如洪水的洪脉 第3天 如盘走珠的滑脉 第4天 轻x刮竹的涩脉 第5天 如循长竿的长脉 第6天 两头短缩的短脉 第7天 厥厥如豆的动脉 第6周 常见的病脉(三) 第1天 如按琴弦的弦脉 第2天 如按转索的紧脉 第3天 数而时止的促脉 第4天 迟而时止的结脉 第5天 止有定数的代脉 第6天 伏匿不显的伏脉 第7天 坚牢不移的牢脉 第7周 常见的病脉(四) 第1天 如按葱管的芤脉 第2天 如按鼓皮的革脉 第3天 散似杨花的散脉 第4天 如水浮绵的濡脉 第5天 细小沉软的弱脉 第6天 微弱欲绝的微脉 第7天 意义特殊的缓脉 第8周 脉象的对举、比类与相兼 第1天 脉象的对举法 第2天 脉象的归类及相似脉象的鉴别 第3天 相兼脉及其主病 第4天 浮脉类相兼脉 第5天 沉脉类相兼脉 第6天 数脉类相兼脉 第7天 滑脉类相兼脉 第9周 病脉的分析 第1天 细脉类相兼脉 第2天 弦脉类相兼脉 第3天 肝的病证与弦脉类相兼脉 第4天 痰湿病证常出现的脉象 第5天 脉诊的临床意义 第6天 独异脉的诊断意义 第7天 脉症顺逆与从舍 第10周 全面学习 成为脉诊高手 第1天 诊小儿脉、诊妇人脉 第2天 真脏脉 第3天 真脏脉的现代研究 第4天 《难经》的脉学理论(上) 第5天 《难经》的脉学理论(下) 第6天 脉诊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第7天 不断实践,掌握脉诊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故事,并联系生活实际与临床经验,系统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专业知识。学好中医理论关键要做到两点,首先要有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不怕困难,自然就会深入进去;其次要有恒心,坚持“每天读一点”,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断了解、系统学习进而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为指导养生保健与应用中成药甚至中药打下一定的基础。 |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作者介绍
曾国祥,1940年生,1966年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九江职业大学副教授,江西省语言学会会员。出版《语言文字规范化基础知识》《文言直译探真》《曾国藩修身经》《九江方言》《德安方言》《彭泽方言》等专著。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华脉诊(《脉诊》修订版) |
| 作者: | 刘xx 著作 著 |
| 市场价: | 15元 |
| ISBN号: | 9787801561138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语种: |
| 出版时间:2002-09-01 | 版次:1 | 页数:337 |
| 印刷时间:2010-06-20 | 印次:3 | 字数: |
坦白说,我对中医的了解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状态,觉得它神秘,但又缺乏具体的认知。《中华脉诊》这套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本详细的操作指南,把原本在我脑海中“高不可攀”的脉诊,变得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脉象时的“循序渐进”和“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它并没有一开始就罗列一大堆拗口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八脉”开始,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脉象的辨识。书中对于“滑脉”和“涩脉”的对比分析,就非常精彩。它不仅描述了“滑脉”如“盘珠”的流利感,也描绘了“涩脉”如“刮竹”的滞涩感,并且进一步解释了滑脉多见于痰湿内阻、食滞等,而涩脉则常与血瘀、气滞有关。这种对比,让我在理解和记忆时事半功倍。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练习方法,比如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态,以便更准确地感知脉象。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在家进行练习,虽然进步缓慢,但已经能感受到一些微妙的变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其中。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认知。
评分初识《中华脉诊》这套书,纯属偶然,却意外开启了我对中医博大精深之处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传统医学怀有浓厚兴趣,尤其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其中“脉诊”更是神秘而充满智慧的环节。市面上关于脉诊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是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中华脉诊》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接地气”。书中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脉象识别入手,辅以大量的图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耐心指导。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脉象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描述,还结合了触感、力度、频率等多个维度,让我能够更好地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例如,书中对“浮脉”的讲解,不仅仅是说“脉象表浅”,更是详细描述了“按之有而切之无,如水中浮木”的感觉,这种形象的比喻,瞬间就消除了我对抽象概念的困惑。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古代医家的经典医案,通过真实案例来阐释脉诊的运用,这比干巴巴的理论要生动得多。读着这些医案,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在生死关头,凭借精准的脉诊,洞察病机,妙手回春的场景。这不仅让我对脉诊的实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整体思维和人文关怀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曾尝试着给家人朋友诊脉,虽然还达不到医家的水平,但书中的指导让我能够初步辨识一些常见的脉象,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身体状况的线索。这种从“零基础”到“略知一二”的进步,让我充满了成就感。
评分作为一名对身体健康有着高度关注的普通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理解身体语言的方法。《中华脉诊》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认为,身体本身就是一本打开的医学书籍,而脉诊,正是解读这本书的钥匙。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实践和应用。我喜欢书中对各种脉象的“情境化”描述,例如,当描述“洪脉”时,它会提到“如波涛汹涌,来势迅猛”,并将其与热盛、实证联系起来。这种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更容易将抽象的脉象与具体的生理状态联系起来。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根据脉象调整生活习惯的建议,这让我觉得脉诊不仅仅是诊断工具,更是改善健康的一种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迟脉”的讲解,它细致地分析了迟脉的“缓而无力”和“脉来舒缓,但有力”,并将其分别与心气虚、心血虚等联系起来。这种细致的区分,让我意识到脉象的微妙之处,以及中医诊断的精细化。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的身体变化,也尝试着去感知自己的脉搏,从中寻找身体发出的信号。这种主动关怀健康的方式,让我觉得生活更有掌控感。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古老技艺。《中华脉诊》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脉诊的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医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脉诊是中医“精微”之处的集中体现,它要求医生拥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丰富的经验,能够通过指尖的触感,捕捉到人体最细微的生理变化。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回避脉诊的复杂性,而是将各种脉象的特征,包括它们可能暗示的病因病机,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归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沉脉”的描述,它不仅仅是说“脉位深”,更是细致地分析了“按之固得,举之不能”,并进一步阐述了沉脉常与里证、虚证、湿阻等相关联。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脉象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讲解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底蕴。它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中医核心理念,巧妙地融入到脉诊的阐释中,让我体会到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术,更是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读到书中关于“脉随心动”的论述,让我不禁思考,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精神情志之间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而脉象正是这种联系的直观体现。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脉诊,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诊断方法,更是学习一种观察生命、理解健康的方式。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具魅力和神秘色彩的便是脉诊。它如同一个隐秘的密码,等待着有心人去破解。《中华脉诊》这套书,则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它在讲解脉诊时,并没有选择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生动的叙述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领略到中医的精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弦脉”的描述,它将弦脉形容为“如按琴弦”,并且详细阐述了弦脉在肝胆病变、情志不畅等情况下的出现。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瞬间就理解了弦脉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脉象的描述,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脉象背后的病机以及治疗原则。比如,在分析“虚脉”时,它会进一步细分,如“细弱脉”和“濡脉”,并结合不同的病理情况进行解释,这让我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典故和医案,也为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总而言之,《中华脉诊》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深入了解脉诊的途径,让我从一个旁观者,逐渐成为一个对此技艺充满敬意的探索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