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合唱艺术 |
| 丛书名: | 公共艺术与人文素养丛书 |
| 作者/主编: | 田晓宝,文思隆,石一冰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41884 |
| 出版年份: | 2008年11月 |
| 版次: | 第 1版 |
| 总页数: | 22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9元 |
| 实际重量: | 0.358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第一部分 合唱艺术发展概述
一、西方合唱艺术的源流
(一)西方合唱的萌发、奠基与形成
(二)西方合唱艺术的成熟与发展
(三)西方合唱艺术的现代转型
二、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概略
(一)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中国合唱
(二)2D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合唱
(三)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中国合唱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合唱
第二部分 合唱艺术特征与合唱训练
一、合唱的类别
(一)同声合唱类
(二)混声合唱类
(三)无伴奏合唱
二、合唱的表演形态
(一)合唱音乐会
(二)交响合唱音乐会
(三)歌剧中的合唱
(四)文艺晚会中的合唱
(五)合唱比赛
三、合唱的声音特点
(一)群体人声的音色
(二)群体人声的音量
(三)混声合唱人声的音域
(四)群体人声的音值(音长)
(五)群体人声的重叠
四、合唱的演唱特质
(一)合唱的同一性
(二)合唱的配合
(三)合唱的临场发挥
五、合唱的声音训练
(一)呼吸与发声
(二)共鸣
(三)音准训练
(四)节奏训练
(五)合唱的咬字与吐字
(六)协调性训练
第三部分 聆听赏析与演唱实践
一、聆听与赏析
(一)中国合唱作品简析
(二)外国合唱作品简析
二、演唱实践作品(提供曲谱)
垦春泥
在太行山上
半个月亮爬上来
牧歌
阿拉木汗
阳关三叠
大漠之夜
雨后彩虹
嘎哦丽泰
William Byrd: Ave verum corpus
Thomas Tallis: If ye love me
Monteverdi: Ecco mormorar l'onde
Orlando Gibbons: The silver swan
Palestrina: Hosanna in excelsis
Thomas Morley: April is in my Mistress' face
Orlando di Lasso: Matona, lovely maiden
Maurice Durufle: Ubi caritas
John Rutter: The music's always there with you
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艺术选修课而编写,其主要特点是:知识性与实践性,西方合唱与中国合唱,传统与现代合唱三个相结合原则。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合唱艺术的源流、合唱特征和声音训练以及聆听欣赏与演唱实践。第一部分内容为中西方合唱的历史发展概述,其知识较为全面和系统。第二部分则突出合唱的训练与实践,它从简单的站姿到声部的融合度练习,由浅及深,应用性、操作性强。第三部分是突出作品演唱与聆听,介绍和赏析中外各种合唱体裁和著名大型合唱作品,推荐中外作品18首进行演唱实践,使大学生真切地体验合唱音乐的美。
合唱是一种神奇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具有大众性、参与性的艺术,无论是西方最初的教学合唱还是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合唱,还有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中国合唱,无不展现出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那或空灵缥缈或兽交或激昂奋进或神秘忧郁的旋律,无不使人心醉神迷、回味无穷。
这部乐谱集实在太给力了!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本《合唱艺术》的教材,尤其是这个新版本,里面的曲目选择非常贴合当前合唱教学和比赛的需求。田晓宝老师的编排功力深厚,从基础的和声练习到复杂的复调作品,循序渐进,逻辑性极强。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精选和深入解析。比如,对于巴洛克时期合唱作品的处理,书里不仅给出了清晰的谱例,还附带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演奏建议,这对于我们这些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拿来准备我们学校合唱团的年度音乐会曲目时,发现里面很多和声进行和织体设计都非常巧妙,对提升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装帧和印刷质量也没得说,纸张厚实,谱面清晰,即便是长时间的排练和翻阅,也不会出现墨迹模糊或者纸张卷边的情况。这本教材完全可以作为专业院校合唱专业学生的案头必备,甚至对于爱好合唱的普通音乐爱好者,也能从中汲取到不少养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合唱艺术发展史和实践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教材的期望值不高,总觉得这种“指定用书”难免会有些陈旧或理论大于实践。但拿到这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在理论深度和实际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书中对气息控制、发声位置这些技术层面的探讨非常细致,而且每项技术点都配有相应的练习曲或合唱片段进行示范,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太多了。更让我惊喜的是,其中关于指挥法和排练技巧的部分,简直是干货满满。田晓宝老师似乎非常懂得年轻指挥者在实际排练中会遇到的痛点,比如如何快速解决高难度的音准问题,如何通过眼神和手势激发团队的情绪张力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和高效的解决方案。我用了书中的几种排练方法来处理我们团一个比较棘手的作品,效果立竿见影,队员们的配合度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普通的考研教材范畴,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手把手地传授艺术真谛,让人读后茅塞顿开,迫不及待想投入到实践中去检验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简直是赏心悦目。通常教材为了追求信息量,排版都会显得拥挤和呆板,但这本《合唱艺术》却保持了极佳的阅读舒适度。字体选择适中,行距和段落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需要长时间阅读和钻研复杂乐理分析的部分,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的和声分析图表和声部进行线条图,制图清晰精准,即便初学者也能迅速捕捉到核心的音乐逻辑。而且,书脊的锁线装订质量非常可靠,可以平摊在琴凳上,方便我在弹奏钢琴伴奏或自己练习指挥时同时参考。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书籍应有品质的坚守。对我来说,一本好的教材,除了内容要硬核,阅读体验同样重要,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让人愿意反复捧读和深入研究。
评分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学生,我主要关注的是教材中对人声合唱音色的塑造和色彩变化的处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陷入那种僵硬的、一刀切的“标准音色”的窠臼,而是倡导在尊重作品风格的前提下,进行细腻的情感表达和音色层次的构建。例如,在处理近现代的复调作品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整元音形状和气流的支撑力度来获得那种现代的、略带金属光泽但又不失温暖的“肌理感”。我对比了其他几本旧版教材,这本书新增的关于“非传统合唱技巧”(比如一些呼吸声、气声的运用)的讨论,非常符合当下合唱艺术发展的潮流。这些内容在其他教材中几乎是看不到的,或者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研讨会现场,田老师的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支撑,让人心悦诚服。这本教材无疑拓宽了我对合唱艺术的理解边界。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教材的选材视野非常广阔,它完美地融合了民族性和国际视野。在国内合唱教材普遍侧重于某一方面(要么过于偏向古典美声,要么过于侧重民族歌曲的改编)的情况下,这本书做到了极大的兼容并蓄。它不仅收录了西方合唱音乐的经典篇章,还精选了大量优秀的中国当代合唱作品的范例进行分析,特别是关于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和声语汇中的探讨,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平衡“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明白了如何构建一个既有国际水准又有本土特色的合唱团风格。田晓宝老师的深厚学养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似乎在用这本书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的合唱传统与充满活力的当代创作,让人对合唱艺术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