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 主編/作者 陳傑琦 柳倩 周念麗 張曄 齣版社 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 9787565128622 版次/印次 2016年8月 定價 70.00元 序言
領域教學知識: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
第*章
緒論
第二章
身體控製和平衡能力
第*節學前兒童身體控製和平衡能力概述
第二節學前兒童身體控製和平衡能力的發展
第三節促進學前兒童身體控製和平衡能力發展的教育策略
第三章
身體移動能力
第*節學前兒童身體移動能力概述
第二節學前兒童身體移動能力的發展
第三節促進學前兒童身體移動能力發展的教育策略
第四章
器械(具)操控能力
第*節學前兒童器械(具)操控能力概述
第二節學前兒童器械(具)操控能力的發展
第三節促進學前兒童器械(具)操控能力發展的教育策略
第五章
生活自理能力
第*節學前兒童自理能力概述
第二節學前兒童自理能力的發展
第三節促進學前兒童自理能力發展的教育策略
第六章
安全和自我保護能力
第*節學前兒童安全和自我保護能力概述
第二節學前兒童安全和自我保護能力的發展
第三節促進學前兒童安全和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策略
第七章
情緒管理能力
第*節學前兒童情緒管理能力概述
第二節學前兒童情緒管理能力的發展
第三節促進學前兒童積極情緒發展的教育策略 主要內容:
《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是《核心經驗與幼兒教師的領域知識叢書》中的一冊,是PCK理論建構在健康領域中運用的研究成果。它呈現瞭健康領域的核心經驗和3-6歲兒童在健康領域的學習軌跡,並為教師提供瞭教學建議。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發現學前兒童在健康領域學習與發展的核心經驗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維度的具體內容。
運動維度:身體控製和平衡能力;身體移動能力;器械(具)操控能力
生活維度: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能力
心理健康維度:情緒管理能力
本書一共有七章,第*章緒論是對健康領域PCK架構的概述,其他六章則詳細地闡明瞭以上三個維度的核心經驗,每章都分彆針對各個核心經驗的基本內涵、3-6歲兒童在該核心經驗的發展軌跡以及促進學前兒童在該核心經驗的發展策略進行瞭介紹。鑒於理論對幼兒園教師實踐指導的重要性,本書還提供瞭相應的“案例”和“知識拓展”,可以便於讀者理解核心經驗並啓發自己的教學實踐。
讀者對象:
幼兒園一綫教師及其他從事學前教育研究的人員
本書特色:
該書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結閤地較好,比較係統全麵地梳理瞭幼兒園健康教學領域的PCK,因為有較多的案例支持所以可讀性較強,能幫助讀者更徹底地瞭解PCK理論在幼兒園健康領域教學活動中如何運用,有較大的啓發性。該書每節都配有相應的“知識拓展”版塊,有助於讀者拓寬相關知識麵;每章都配有相應的“思考題”,有助於讀者對每章的核心內容有更多的思考,提升讀者的閱讀質量。 作者介紹
柳倩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係課程與教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教育管理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從事學前兒童保育與健康教育、學前教育政策和管理研究,主持聯閤國兒童基金會項目“«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教師資源庫研發”與“健康領域核心經驗研究”以及“上海市幼兒園室內運動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等項目。撰寫並齣版«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設計»«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農村學前兒童入學認知準備研究»«國際處境不利學前兒童政策研究»等專著。
周念麗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係心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1995年獲日本禦茶水女子大學學士學位,1998年獲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碩士,2003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嚮包括學前兒童心理發展、心理發展評估、學前兒童與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學前融閤教育、自閉癥兒童社會認知。
張曄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培訓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嚮包括學前兒童運動與健康、兒童藝術教育(舞蹈方嚮)。開設課程包括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學前兒童體育、舞蹈等。完成課題“上海市幼兒園體育特色的調查與研究”等,參與兒基會的重要課題研究及“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教材的編寫等。
幼兒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關注兒童身心健康與全麵發展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學前教育領域中,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的核心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如何指導幼兒教師的領域教學。我們聚焦於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對他們身心健康、認知能力、社會情感及創造力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關鍵性體驗。通過理論梳理與實踐案例的結閤,本書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提供瞭係統性的指導,以期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幼兒的全麵、和諧發展。 第一部分: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的核心經驗 兒童的健康不僅僅是指身體的健康,更包含瞭心理、社會情感等多個維度的健全發展。在學前階段,這些健康要素的奠定尤為關鍵。本書將從以下幾個核心經驗齣發,深入剖析其內涵與意義: 1. 身體健康與運動發展的核心體驗: 身體感知與自我認同: 兒童通過身體的運動、觸摸、感知來認識自己,理解身體的界限與能力。例如,爬行、行走、跳躍等基本動作的發展,讓孩子體驗到身體的力量與靈活性,建立起初步的身體自我認同。 探索與挑戰的樂趣: 運動不僅是身體技能的訓練,更是兒童探索外部世界、挑戰自我的一種方式。在安全的戶外環境中攀爬、跑跳、追逐,孩子們體驗到剋服睏難的成就感,培養瞭勇敢和冒險精神。 協調與平衡的發展: 精細動作(如捏、抓、畫)和粗大動作(如跑、跳、投擲)的協調發展,是兒童身體健康的重要標誌。通過各種遊戲和活動,如搭建積木、玩沙土、騎三輪車等,兒童不斷優化身體的協調性與平衡感。 規律作息與健康生活習慣: 保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良好的衛生習慣,是身體健康的基礎。核心經驗在於讓兒童在愉快的氛圍中,逐漸內化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解其對身體成長的益處。 疾病預防與應對: 學習基本的衛生知識,如勤洗手、咳嗽時捂住口鼻等,能夠有效預防疾病。同時,在生病時,如何通過休息、遵醫囑等方式來恢復健康,也是兒童需要體驗和學習的重要內容。 2. 認知與語言發展的核心體驗: 好奇心與探索欲的激發: 兒童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渴望瞭解周圍的世界。核心經驗在於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探索機會,鼓勵他們提問、觀察、思考,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萌芽: 從具體事物中學習,是學前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特徵。例如,通過玩積木認識形狀、通過觸摸感受材質、通過故事理解情感。同時,通過分類、配對等遊戲,引導兒童進行初步的抽象思維。 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在遊戲中遇到小挑戰,如“積木為什麼會倒?”“這個玩具怎麼組裝?”等,兒童會嘗試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是他們學習思考、分析和創新的寶貴經驗。 語言的傾聽與錶達: 豐富的語言環境,包括父母的親切交流、教師的故事講述、同伴的對話,能夠幫助兒童積纍詞匯、理解句子結構、發展錶達能力。核心體驗在於讓兒童在積極、愉悅的交流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閱讀興趣的啓濛: 從圖畫書開始,通過親子閱讀、集體閱讀,讓兒童接觸文字、理解故事,培養對閱讀的興趣。早期閱讀經驗對兒童的語言能力、想象力及認知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邏輯思維與規則意識: 遊戲中的規則,如輪流玩玩具、遵守遊戲指令等,能夠幫助兒童理解和遵守規則,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 社會情感發展的核心體驗: 安全感與歸屬感: 來自父母和教師的關愛、支持與接納,是兒童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基礎。在熟悉的、充滿愛意的環境中,兒童纔能更自信地探索世界。 情緒的認知與錶達: 學習識彆自己的情緒,如高興、難過、生氣,並以恰當的方式錶達齣來,是兒童情商發展的重要一環。例如,通過繪畫、遊戲或語言錶達自己的感受。 同理心與閤作意識: 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兒童逐漸學會理解他人的感受,關心他人。例如,看到彆的小朋友哭瞭,會主動上前安慰;在閤作搭建城堡時,學會互相配閤。 規則的遵守與界限的理解: 理解並遵守集體規則,尊重他人的權利,能夠幫助兒童更好地融入集體,培養責任感。例如,知道不能隨意打斷彆人說話,不能搶彆人的玩具。 獨立性與自我管理: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鼓勵兒童自己吃飯、穿衣、整理玩具,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同時,學習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物品,是他們未來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挫摺教育與韌性培養: 在遊戲和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摺。核心經驗在於引導兒童正確看待失敗,從中學習,並重新嘗試,培養麵對睏難的韌性。 4. 創造力與藝術感受力的核心體驗: 自由探索與想象: 提供開放式的遊戲材料,如顔料、橡皮泥、各種廢舊材料等,鼓勵兒童自由塗鴉、捏塑、拼貼,激發他們的想象力。 藝術形式的體驗: 通過音樂、舞蹈、繪畫、戲劇錶演等多種藝術形式,讓兒童感受美的力量,錶達內心的情感。例如,跟著音樂跳舞、用圖畫錶達心情、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獨特的視角與錶達: 鼓勵兒童用自己的方式觀察和錶現世界,不限製他們的創意。即使他們的畫作不像實物,也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解決問題的創造性: 在遊戲或手工活動中,當遇到“這個材料不夠怎麼辦?”“怎樣纔能讓它更穩固?”等問題時,鼓勵兒童想齣不同的、有創意的解決方案。 體驗生活中的美: 引導兒童觀察自然中的色彩、聲音,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培養他們對美的敏感性。 第二部分:核心經驗與幼兒教師的領域教學 理解瞭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的核心經驗後,如何將這些經驗有效地融入到幼兒教師的日常教學中,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本書將從以下幾個方麵,探討領域教學與核心經驗的有機結閤: 1. 整閤性課程設計: 打破學科壁壘: 核心經驗往往是跨領域的。例如,一個關於“動物”的主題,可以同時涉及科學(認識動物習性)、語言(講述動物故事)、藝術(畫動物)、社會(討論如何保護動物)等多個領域。教師應設計整閤性的課程,讓兒童在多角度、多感官中體驗和學習。 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 課程設計應以兒童的興趣、需求和已有經驗為齣發點,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支持者和促進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 預設與生成相結閤: 在活動設計時,教師需要有清晰的目標和預設,但同時也要敏銳地捕捉兒童在活動中的生成性想法和需求,靈活調整教學策略。 2. 區域活動的設計與指導: 精心創設豐富的環境: 教師需要根據核心經驗的特點,在教室中設置科學區、建構區、美工區、閱讀區、益智區、角色扮演區等,並投放豐富的、適閤兒童年齡特點的操作材料。 支持性指導: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觀察兒童的活動,適時介入,通過提問、示範、引導等方式,激發兒童的思考,解決他們的睏難,支持他們深入探索。例如,在建構區,可以提問:“你們想搭一個什麼樣的房子?需要用哪些材料?” 促進同伴互動: 區域活動為兒童提供瞭寶貴的同伴交往機會。教師應鼓勵兒童互相學習、閤作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3. 遊戲化教學的理念與實踐: 遊戲是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 學前兒童的學習是在遊戲中進行的。教師應將核心經驗融入到各種類型的遊戲中,如角色扮演遊戲、建構遊戲、規則遊戲、探索性遊戲等。 遊戲的價值與意義: 教師需要理解遊戲對兒童身體、認知、社會情感、創造力等方麵發展的獨特價值,並為兒童提供充裕的遊戲時間與空間。 遊戲支持策略: 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新的遊戲材料、提齣挑戰性的遊戲情境、與兒童共同遊戲等方式,提升遊戲的深度和廣度。 4. 觀察與評估: 過程性觀察: 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如行為觀察記錄、作品分析、談話記錄等)持續觀察兒童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錶現,瞭解他們的核心經驗體驗程度。 關注個體差異: 評估的目的是為瞭更好地支持兒童發展,而非簡單的評判。教師需要關注每個兒童獨特的成長軌跡和發展節奏。 形成性評價: 評估結果應反饋到教學計劃中,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為兒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 5. 傢園閤作: 構建傢園共育的橋梁: 教師需要與傢長建立良好的溝通與閤作關係,共同關注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的核心經驗,並在傢庭和幼兒園形成一緻的教育理念和支持體係。 傢長培訓與指導: 定期舉辦傢長講座、親子活動,嚮傢長介紹學前兒童發展特點和核心經驗的重要性,提供在傢中支持兒童發展的具體方法。 總結: 本書緻力於構建一個關於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的理論框架,並將其轉化為可操作的領域教學實踐。通過關注兒童的全麵發展,以遊戲為基本途徑,以核心經驗為導嚮,我們希望能夠為廣大幼兒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共同為培養健康、快樂、有能力的新一代貢獻力量。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與各位作者希望本書能成為推動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啓發更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探索兒童成長的奧秘,點亮他們未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