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帮孩子成为棒
定价:29.80元
作者:北京启智心理教育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向东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2950934
字数:
页码:2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6岁的孩子就要进入小学,从那一刻起,孩子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全面发展,这将成为他以后十几年生活的主旋律。
上小学的孩子开始学会思考,他们越来越希望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逐渐会用系统的方式去组织信息,这些新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接受新的任务和学习。但是,孩子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依靠家长和教师的帮助,我们的目的是对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深刻的分析,以便帮助孩子学得更好。
家长只有积极研修为人父母之道与教子之道,才能帮助孩子成功。
对于您的孩子来说,功课难吗?家庭作业多少才合适?您应该从教师那里了解什么?……书中会回答这些问题,对您在家里与孩子的活动提出建议,列出一些问题供您向老师咨询。
内容提要
我们希望《家有儿女上小学:帮孩子成为棒》能帮您:帮助孩子作好上学的准备,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懂得怎样向老师和其他家长提问题和交流经验,怎样与老师配合,怎样与孩子互动和沟通,怎样辅导孩子学习,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孩子。书中列举了许多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教会孩子自制、自信、有礼貌、上进、分享、得到快乐、追求成功。
家长只有积极研修为人父母之道与教子之道,才能帮助孩子成功。
爱孩子必须先了解他,了解他的生理、心理需求,了解他的情绪表现和在校的学习情况。如果不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你的关心和爱护恐怕对他没有裨益。甚至适得其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二、富于营养的快乐早餐
1。早餐给孩子吃什么呢?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大量营养,早餐尤其重要。
孩子往往喜欢喝过多饮料,吃少量蔬菜、水果和粮食,喜欢吃炸土豆条、汉堡包等,早晨上学时“因没有时间”,不愿吃早饭或只买些零食充饥,午饭又吃得很少。这种饮食习惯造成的结果是,孩子的身体难以正常发育,要么矮小或呈豆芽菜体型,要么是脂肪过剩的胖墩。
很多营养学家对小学生的早餐提出了具体内容,早餐供应的能量要满足上午的脑力活动需求和身体成长需要。
大脑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它主管着人体感觉、运动、思维、记忆、注意力、语言以及学习等各种复杂的活动。大脑在紧张工作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当大脑得不到能源和营养素的补充时,工作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造成低血糖症状。因此,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才能让孩子学习好,记忆好。
大脑需要的营养首先是蛋白质。蛋白质中含有谷胱甘肽,谷胱甘肽是脑细胞“生锈”的克星。它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和各种鱼和肉中。
糖类也是大脑必需的,它可以转化为葡萄糖。糖能顺利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被脑细胞利用。脑本身对糖的储存量很少,所以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对脑的工作能力有很大影响,因此,孩子膳食中只有蛋白质是不够的,应当吃量的糖类,如米饭、馒头、包子、面条等,以保证向大脑提供足够的糖。有的孩子早餐只有牛奶和鸡蛋,这是不合理的,家长应注意增加孩子膳食结构中的糖类。否则,可能由于脑得不到糖的供应而罢工,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
大脑还偏爱脂肪中的卵磷脂。卵磷脂有助于神经组织释放一种称作乙酰胆碱的物质,这对增强脑的记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黄豆、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尤其是鹌鹑蛋中,卵磷脂的含量是较高的。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是大脑必需的,各种维生素可以从各种蔬菜、水果中获得,而核桃、芝麻、板栗、花生等于果都能补充脑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硒等。
需要注意的事,应该让孩子少吃盐和糖。食盐过多,会诱发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要培养孩子自幼习惯于清淡口味,平时少食咸菜、咸鱼、咸蛋、咸肉等。吃糖太多也不好,会诱发肥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砂糖食入过多对人的大脑细胞分裂和增殖有的负面影响。饭前吃糖还影响食欲,减少正餐时其他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经常这样就可能造成孩子体质差、不健壮,影响大脑发育。一般认为,每日每公斤体重对糖的摄入以不超过0。5克为宜。
孩子理想的早餐应包括新鲜果汁、瘦肉片、鸡蛋和面包(馒头)片。
2。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很多孩子早晨不愿意吃饭,多方劝说,却只喝一杯饮料。
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很多,让孩子感到早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疑会增加孩子的胃口,当然,孩子不能过于疲倦,否则没有食欲;孩子也要有从容吃早点的时间;早餐要有诱惑力,必须有孩子真正喜欢吃的东西。全家人要一起愉快、从容地进餐。
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吃早餐,不要用争吵的方法解决它,可试用以下方法:
(1)使早餐变得有趣尽量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悠然自得地进餐,使吃饭成为一种消遣,而不仅仅是为了补充营养。孩子愿意有自己的饭碗和茶杯什么的,都要满足。不要训斥孩子,在吃饭时与孩子在一起,此时也是孩子开心的时候。
(2)和孩子一起筹划早餐如果你让孩子帮着计划1周的早餐或带他去商店购买食品,那么他胃口会更好。当然,我们认为要由你负责营养的搭配。
(3)每周让孩子自选一两次早点7~8岁的孩子如果自己安排部分早点,会是他们很开心的一件事情,如果让孩子每周能一到两次跟着父母去超市,并让孩子自己挑选一顿健康的早餐。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去品尝自己挑选的食物,并为这一过程感到快乐。
(4)改变传统的早餐如果孩子不愿吃传统的早餐,你可以变些花样。比如把牛奶和冰淇淋搅拌在一起,让他吃流质的早餐。在苹果上涂花生酱……只要营养适当,不必拘泥食品的形式。
(5)使食物多样化早餐可以少而精,不断变换花样可以防止孩子感到厌烦。如果孩子突然不想再吃他以前喜欢的食品时,不要强迫他,把它放到一边,或者把它同其他食品配起来吃。
(6)让孩子与同伴一起吃早餐不应该把孩子一个人留在那里吃饭,孩子喜欢同别人一起吃饭。孩子吃饭时,即使家长不能守在旁边,也要经常到房间里去看看他。要让孩子有个“伴”,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找一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坐在桌旁。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市面上的育儿书太多了,很多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陈词滥调。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更侧重于“内在构建”,而不是表面的行为矫正。让我震撼的是它对“自信心培养”的论述。作者没有使用那些老套的夸奖技巧,而是强调了“有质量的努力”和“接纳不完美”的重要性。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讨论“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从小扎根,这一点对我触动极大。我以前总是不自觉地用结果来衡量孩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过程中的探索和失败,才是孩子未来韧性的基石。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顾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某些反应,并为自己过去的“急功近利”感到惭愧。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自然,没有那种说教的腔调,更像是朋友间真诚的交流,时不时还会穿插一些幽默的小段子,让沉重的育儿话题变得轻松愉快。如果你想从根本上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仅仅知道“该怎么做”,这本书绝对是首选。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领域的一股清流!我最近刚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它颠覆了我过去很多想当然的育儿观念。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逻辑清晰,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娓娓道来。比如,书中关于“情绪管理”那一章节,我印象特别深刻。它没有一味地教家长如何“压制”孩子的不良情绪,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种情绪背后的需求。我记得有一个案例,讲到一个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发脾气,传统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强行让他冷静,但这书里却提供了一种“共情后引导”的思路,教会家长如何先看见孩子的情绪,再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充满人情味的指导,让我感觉就像身边多了一位经验丰富、又特别理解我的育儿导师。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和孩子沟通时更少火药味,多了一些理解和耐心。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式教育,而是实打实的“操作手册”,充满了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技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帮助父母完成了自我角色的转变,从“管理者”变成了“陪伴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让人耳目一新,完全不像传统育儿书籍那样刻板。它使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把那些原本抽象的教育理论具象化了,即便是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也能抓住核心要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规矩与自由”这个永恒难题时的平衡艺术。很多家长在立规矩时要么过于专制,要么彻底放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妙的中间地带——“有边界的爱”。它教我们如何清晰地设立底线,同时又给予孩子充分的探索空间。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关于“有效拒绝”,即如何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同时不伤害亲子关系,这个技巧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强调的不是“控制”,而是“清晰的沟通与尊重边界”。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深度的自我重塑,不再害怕面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反而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育儿书籍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结构极其严谨,每一章的论点都有坚实的理论依据支撑,但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晦涩感,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它巧妙地将现代神经科学的发现融入到日常互动中,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固定的亲子模式难以打破,以及如何通过微小的改变撬动巨大的进步。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亲子依恋关系”的深度挖掘。书中关于“安全基地”的建立,不仅仅停留在情感支持层面,还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情境模拟和应对策略。比如,当孩子面对挫折、需要重新建立安全感时,家长应该如何“上线”并“下线”。这让我对“高质量陪伴”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连接的深度和有效性。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力量感,读完后会有一种被赋能的感觉,仿佛拿到了升级打怪的“隐藏装备”。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家庭的最佳路径。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用性的读者,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沟通障碍”的拆解。作者没有笼统地说“多沟通”,而是细分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可能出现的沟通障碍,并针对性地提供了“破冰”工具。比如,针对青春期孩子常见的“沉默”和“对抗”,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对抗性提问”的公式,非常实用。我尝试用书中学到的方法和孩子聊了一个原本可能引发争吵的话题,结果出乎意料地顺利,孩子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之间的理解也加深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一切都围绕着“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它就像一个陪伴你度过育儿迷雾的指南针,清晰地指引方向,但每一步都需要你自己去走。对于那些在日常育儿中感到力不从心、急需实战指导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强心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