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皮肤再生之谜(附DVD光盘)
定价:28.00元
作者:徐荣祥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108086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配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数字电视中心“家庭健康”频道《皮肤再生之谜》专题节目的播出,我们同步出版《皮肤再生之谜》一书,以访谈的方式,以临床一线的病例资料为示范,从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层面,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百姓关心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工作中易出现的烧烫伤、外伤、糖尿病皮肤溃疡、犬咬伤等疾病的预防与救治常识。在大家学习家庭保健知识的同时,认知我国于世界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养生”的科学成就。
目录
章 “复活”的左手
第二章 童解密烧伤
第三章 烫伤的宝宝
第图章 “甜蜜”的脚伤
第五章 危险的褥疮
第六章 长出来的指尖
第七章 枯足复苏
第八章 宠物之患
篱九章 温柔的烫伤
第十章 疤痕之患
第十一章 宫颈“糜”语
第十二章 胃肠新生的秘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对前沿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在皮肤修复领域的应用潜力上的探讨,是极其前瞻且令人兴奋的。作者没有回避当前技术伦理和实际应用的巨大鸿沟,而是非常客观地分析了CRISPR等技术在修复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方面的突破,同时也审慎地评估了在复杂、多因素的衰老问题上应用这些技术所面临的“脱靶效应”和免疫排斥的风险。这种平衡的视角非常难得,它既能激发读者对未来科技的无限憧憬,又不会让读者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书中对“组织工程学”在重建复杂皮肤结构,比如毛囊和皮脂腺功能方面的最新进展的介绍,让我对再生医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路径图,即便是对这些高新技术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的脉搏和前进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总结,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关心生命科学的人,共同关注和期待下一个突破的诞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细腻的纹理,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深度。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购入的,毕竟“皮肤再生”这个主题在市面上已经被各种夸张的宣传渲染得有些泛滥了。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数据所震撼。它并非那种空洞地鼓吹某种神奇成分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细胞层面,探讨了皮肤结构、损伤机制以及身体自我修复的复杂通路。作者的文笔老练,即便涉及到像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重塑这类晦涩的生物学概念,也能通过精妙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其核心要义。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年龄段皮肤再生能力衰退的对比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基于大量临床前研究的论证,让人不得不信服。它不仅仅是告诉我“如何”再生,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再生,以及“再生”背后的生物学逻辑链条。这种层层递进的知识构建,使得阅读体验如同解开一个层层包裹的科学谜团,每揭开一层,都带来一次豁然开朗的愉悦感。对于任何对生物医学前沿或皮肤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重的知识馈赠,它将枯燥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内心是有点抗拒的,感觉像是在面对一本教科书。我的期望其实很简单,就是能找到一些实用的、能立刻应用到日常护肤中的“小窍门”。结果呢,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把“实用”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没有直接给出“每天涂抹什么”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整套理解皮肤“工作原理”的底层逻辑。我记得有一部分专门讲到了炎症反应与不恰当干预之间的关系,以前我总觉得“消炎”越快越好,但作者通过对特定信号通路的解析,清晰地展示了急性炎症在启动修复初期阶段的不可或缺性。这种颠覆固有认知的过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几年在护肤品选择上的盲目性。它强迫你去思考,你使用的每一个活性成分,究竟是在“模仿”天然通路,还是在“干扰”天然通路。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比任何单一的产品推荐都更有价值。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由顶尖皮肤科学家主讲的进阶课程,那些曾经在专业论坛上似懂非懂的术语,现在都串联成了一张完整的知识网。对于那些渴望从消费者转变为“知情决策者”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赋予了我们解读新科研论文的能力。
评分从个人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重塑了我对“衰老”这一概念的理解。过去,我总倾向于将皮肤问题视为“需要外部干预的缺陷”,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是一个极其精妙且耗费能量的“内生程序”。它详述了干细胞衰竭、端粒缩短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如何共同作用,使得这个“程序”的执行效率逐年下降。书中对“炎症与衰老”(Inflammaging)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尤其发人深省——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慢性轻微炎症,才是持续消耗皮肤再生储备的隐形杀手。它促使我开始关注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更科学的营养补充(基于细胞能量代谢的角度而非简单的维生素堆砌),以及更审慎地对待医美手段,确保任何干预都不会过度激活或损伤本就脆弱的自愈系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立竿见影的“魔法药方”,而在于提供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维护哲学”,它让我学会了与自己的皮肤系统“协商”共存,而不是粗暴地“命令”它。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处理得非常到位,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厚实,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涉及复杂分子结构和组织切片的高清插图,细节也纤毫毕现,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图形理解过程的读者至关重要。我特别赞赏其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它不是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纪录片。每一个新章节的开启,都会以一个简短的“临床观察案例”作为引子,瞬间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宏观的理论拉回到微观的实际问题上,比如“为什么疤痕组织无法恢复正常色素沉着?”或者“光老化与自由基损伤的剂量效应曲线是怎样的?”。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疲劳感。而且,全书的索引做得极其详尽,我经常只需要通过索引就能迅速定位到某一特定受体或通路的研究进展,效率极高。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更倾向于成为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高阶的专业参考手册。这种高品质的物料和结构设计,使得每次拿起它时,都能感受到一股庄重而可靠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