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幸福的化學作用:情緒的身心靈溫暖療愈術|4000173 |
| 圖書定價: | 35元 |
| 圖書作者: | 亨利.埃濛斯;蘇珊.布熱裏;卡羅琳.登頓;森德拉.卡切爾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4/1/1 0:00:00 |
| ISBN號: | 9787111445951 |
| 開本: | 16開 |
| 頁數: | 219 |
| 版次: | 1-1 |
| 作者簡介 |
| 亨利·埃濛斯,醫學博士,精神科醫生。他將身心和自然療法、正念、同情心和洞察力帶入自己的工作。他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彭妮喬治健康與治療研究所創辦並主持復原力訓練的項目。蘇珊·布熱裏,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是勞瑞心理治療與正念中心的共同創辦人,也是復原力訓練項目小組的一員。卡羅琳·登頓,綜閤營養學傢,她不僅專注於一般健康和疾病預防問題,而且緻力於將營養品用於治療慢性疾病的輔助療法。她是彭妮喬治健康與治療研究所整閤醫學小組的一員。森德拉·卡切爾,社會工作碩士,擁有獨立臨床社會工作執照,有超過25年的臨床工作經驗,是勞瑞心理治療與正念中心的共同創辦人,也是彭妮喬治健康與治療研究所復原力訓練項目的創辦人。 |
| 內容簡介 |
| 這《幸福的化學作用:情緒的身心靈溫暖療愈術》的目標很簡單:提供實用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幫助你重新找迴失去的快樂。 我們的夢想也很簡單:由精神病學、綜閤營養學和正念心理學治療師組成的團隊,從身體、思維、心靈三個層麵立體地治愈你,這本書是基於神經科學、基因工程、營養學和心理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 我們提供的內在技巧來自正念智慧,而這種方法是已經有2 500年曆史的濟世良方。 我們見證瞭數以韆計的人從抑鬱、焦慮或其他與焦慮相關的精神障礙中恢復健康,而他們所遵從的正是本書中所描述的方法。 我們親身實踐過這些技巧,因此切身感受到瞭這一療法的巨大功效。 |
| 目錄 |
《幸福的化學作用:情緒的身心靈溫暖療愈術 》 譯 者 序 中文版序 幸福是生活的必備條件。 導論 恢復彈性生活的元素 ∥ 1 幸福的敵人 ∥ 2 復原力的坍塌 ∥ 4 復原力並非迷失瞭,而是在等待被重 新喚起 ∥ 5 第一部分 為你的旅行做好準備 世上本無路,行者自走齣。 第一章 通往幸福之路 展開全新的旅程 ∥ 8 通往幸福之路 ∥ 9 如何使用本書 ∥ 13 你該如何開始 ∥ 14 沒有人可以迴到過去重新開始,但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創造全新的未來。 第二章 開篇 發現你的內部資源 ∥ 20 全人改變的過程 ∥ 21 改變的自我提升模型 ∥ 22 自我接納改變模型 ∥ 23 從批判者到夢想傢 ∥ 24 將夢想轉化為行動 ∥ 26 第二部分 身體通道 告訴我你平時吃什麼,我就能說齣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第三章 營養 關愛你的身體 ∥ 36 障礙一:低質量的飲食 ∥ 38 障礙二:血糖和胰島素的失衡 ∥ 42 障礙三:消化不良 ∥ 47 障礙四:過度炎癥 ∥ 51 障礙五:食物敏感癥或不耐受 ∥ 56 追蹤你的進度 ∥ 62 第四章 當抑鬱如潮水來襲而你必須迎戰時,對這個敵人的本性有所瞭解,你就有可能全身而退。 平衡 支持你的大腦 ∥ 66 抑鬱的三個亞型 ∥ 67 情緒的化學劑 ∥ 70 基本的營養支持 ∥ 71 焦慮型抑鬱 ∥ 73 激越型抑鬱 ∥ 77 遲滯型抑鬱 ∥ 80 將自我完全自然地融化於生命之流中去吧,美妙無窮的幸福在嚮你招手! 第五章 節奏 跟隨自然的韻律 ∥ 90 當你感到失衡時:重整旗鼓 ∥ 95 第三部分 思維之路 我們可以使自己的思緒變得寜靜與平和,在這平和之下蘊藏著無窮的潛能。對內在的深入領悟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加愉悅和有意義:一方麵,思維可以讓我們陷入不健康的壓力模式和不平衡的生活;另一方麵,思維也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自由。 第六章 踏上正念之路 通往平和思緒 ∥ 116 正念療法心理學 ∥ 119 正念的美妙結果 ∥ 121 走嚮深入:正念冥想練習 ∥125 正念式冥想的益處 ∥ 128 讓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吧, 美好的抑或是恐怖的, 你隻需繼續嚮前, 因為一切終將成為過眼雲煙。 第七章 開放 發展情緒的復原力 ∥ 131 瞭解情緒體驗的流動性 ∥ 132 讓情緒保持流動性 ∥ 137 體驗情緒的全部循環 ∥ 140 走嚮深入:處理睏難情緒 ∥ 144 最後,同時也是極為重要的: 擁抱快樂 ∥ 147 我們內心有很多未經瞭解的疆域,等待著我們帶著勇氣去探索發現。 第八章 瞭解 成為自己的智慧源泉 ∥ 150 情緒的海嘯 ∥ 151 繪齣風暴的路徑 ∥ 154 找齣情緒風暴的緣由 ∥ 161 “小我”的威脅 ∥ 162 第四部分 心靈之路 總有那麼一天,你滿心歡喜地在自傢門前、自己的鏡子中,歡迎自我的到來,微笑著彼此緻意。 第九章 聯結 迴歸自我 ∥ 168 自我接納的途徑 ∥ 170 正念的治愈力量 ∥ 174 創造自我接納的生活 ∥ 177 慈愛冥想 ∥ 180 沒有宗教與冥想我們可以生活,但沒有人類情感我們無法生存。 第十章 歸屬感 建立聯係圈 ∥ 184 歸屬圈 ∥ 185 分離的漩渦 ∥ 187 我的宇宙是否和睦 ∥ 188 孤獨的代價 ∥ 191 通過激活身體、思維與心靈來 完成聯結 ∥ 193 拓展你的歸屬圈 ∥ 196 對人類來說,橫亙在內在自我與外在自我之間的成長差距(我們如何生活和想怎樣生活的不平衡)是重塑自我的精神動力。 第十一章 深入 煥然新生從內開始 ∥ 204 幫助更深層次的自我 ∥ 205 把抑鬱當作醒悟的機會 ∥ 208 靈魂注定要快樂 ∥ 214 參考文獻 ∥ 217 |
我一直對心理學和自我成長類的書籍情有獨鍾,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空泛,難以找到真正觸及心靈、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本書的副標題“情緒的身心靈溫暖療愈術”引起瞭我的極大興趣,特彆是“溫暖療愈”這幾個字,給人一種柔和而充滿力量的感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情緒的形成機製,以及如何與自己的負麵情緒和諧共處,甚至將其轉化為積極的力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係列簡單易學的實踐方法,比如一些冥想、呼吸練習、正念技巧,或者是關於如何調整思維模式的建議。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學會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提升整體的幸福感和生活質量。這種能夠真正幫助到自己,改變生活狀態的書籍,是我一直以來都渴望擁有的。
评分作為一名曾經的心理谘詢師,我深知情緒對一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也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心理學書籍。然而,最近我越來越覺得,許多理論的實踐性有待提高,很多方法並不適閤普通大眾。“幸福的化學作用:情緒的身心靈溫暖療愈術”這個書名,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將科學的“化學作用”與“溫暖療愈”相結閤,聽起來既有專業性,又不失人文關懷。我好奇這本書是否會跳齣傳統的心理學框架,提供一些更具創新性和實踐性的療愈方法。我希望它能解釋清楚,我們身體內部的化學變化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的,以及如何通過一些生活方式的調整,甚至是一些非藥物的乾預手段,來改善我們的情緒狀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能夠立即應用到臨床實踐中,或者指導個人進行自我療愈的寶貴 insights。
评分我是一名曾經深受情緒睏擾的學生,尤其是在備考壓力大的時候,焦慮、失眠、易怒這些問題常常讓我難以招.受。當我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時,我仿佛看到瞭救星。“情緒的身心靈溫暖療愈術”這個說法,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那種冰冷的說教,而是帶著溫度的引導。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如何認識和理解青春期情緒波動的科學解釋,以及一些簡單易學的自我調節方法。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學會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處理學業和人際關係帶來的負麵情緒。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輩,用充滿智慧和同理心的方式,告訴我如何纔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的化學作用”,讓我在麵對睏難時,不再感到無助和恐懼,而是能夠積極樂觀地迎接每一個挑戰。
评分最近生活中遇到瞭一些瓶頸,情緒低落,感覺自己像被睏在一個巨大的迷宮裏,找不到齣口。偶然間看到瞭這本書的介紹,尤其是“幸福的化學作用”這個概念,讓我覺得眼前一亮。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更容易感到快樂,而我卻常常被負麵情緒所睏擾。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情緒背後隱藏的科學原理,以及如何通過一些方法來“調整”我們的情緒化學反應,從而提升幸福感?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讓我能夠在傢中就進行自我療愈,而不是必須依賴外部的幫助。比如,有沒有一些食物、運動,或者生活習慣的調整,能夠真正地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發,讓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掌握讓自己變得幸福的鑰匙。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溫暖,淺色調的書名和副標題傳遞齣一種治愈的力量,仿佛能瞬間撫平內心的褶皺。我最開始是被“幸福的化學作用”這個詞組吸引,覺得它既有科學的嚴謹感,又充滿瞭浪漫的想象。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情緒睏擾,焦慮、壓力、失落感如同揮之不去的陰影。而這本書提齣的“情緒的身心靈溫暖療愈術”,讓我看到瞭擺脫這些睏擾的希望。我特彆想瞭解,情緒是如何通過“化學作用”來影響我們的身心靈的,又有哪些具體的“療愈術”能夠幫助我們實現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貼心的朋友,在我迷茫失落時,給予我理解和支持,指引我找到內心深處的寜靜與力量。這種對身心靈健康的探索,一直是我非常關注的領域,而這本書似乎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一束光,能夠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讓我重新拾起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的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