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

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科
  • 儿童健康
  • 育儿
  • 疾病预防
  • 家庭护理
  • 小儿用药
  • 喂养
  • 成长发育
  • 健康宝典
  • 亲子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1914
商品编码:2952613897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
作者: 开本:
YJ: 36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5-12
书号: 9787512711914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小苹果儿科医生是GN1个由300多名ZS儿科医生组成的儿童健康咨询平台,旨在为成千上万儿童家长提供儿童保健、儿童健康管理、症状咨询、筛选J诊医院及医生。
  这些医生均毕业于知名医学院校,在儿童专科工作10年以上,分别J职于北京儿童医院、1都儿研所、北医三院、安贞医院、阜外医院、友谊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新世纪儿童医院、天坛医院、和睦家医院、北京GJSOS诊所、爱德口腔、孔医堂中医诊所,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复旦妇产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六院、广州市D一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深圳儿童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专业涵盖儿科的呼吸、消化、感染、新生儿、神经、心脏、耳鼻喉、口腔、全科、皮肤、营养、精神心理等21个亚科。 精彩导读    宝宝发热巧应对
  医诗说
  我有一个乖宝宝,有YT发烧了。
  没有食欲,没精神,咳嗽又流涕。
  不用着急,不用担心教你咋处理:
  环境舒适,温水擦身,宝宝勤换衣;
  体温过高那J吃药,无须再犹豫;
  如果反复,两种药物交替都可以;
  若半夜高烧可以塞肛,酌情去J医。
  我们写了这1儿歌助妈妈巧记忆。
  感冒发热是宝宝年幼时Z常见的病症。孩子小,不懂冷暖,冷了不知D一时间穿,出汗了也不懂脱衣服散热,一冷一热J容易感冒发热。有的宝宝晚上睡觉喜欢踢被子,妈妈一个不注意,小家伙J着凉发热了。有的宝宝抵抗力较弱,进入到空气不佳的场所,如果又是感冒多发季节,便很容易被人传染。
  宝宝发热Q&A;
  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发热了?
  专家回答:宝宝出现精神不振、食欲明显下降,伴随着咳嗽和流鼻涕时,妈妈可以先用嘴唇和前额分别感觉一下宝宝额头是否有发热现象;还可以用手摸摸宝宝的颈部、腋下,如果确实觉得有点烫,可以用体温计给宝宝测量一下,看看宝宝的体温到底多少。根据测量温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如何辨别宝宝发热程度?又该怎么处理?
  专家回答:一般说来,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4℃为高热,40.5℃以上为超高热。
  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内,且没有惊厥病史,暂时不必吃退热药,可采取物理降温。1先应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衣被不可过厚。宝宝如果出汗多,要及时为宝宝更换干净衣服,可用温水擦身,不可以用凉水或太热的水擦身。宝宝发热时,呼吸会加快,蒸发的水分多,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让宝宝多喝温水,促使其多排尿、多发汗,有利于降温。
  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上,有惊厥史的宝宝体温在38℃以上,可服用退热药。给宝宝使用退热药物应严格按体重服用。宝宝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百服宁)和布洛芬(如美林、托恩),这些都属于相对安全的解热镇痛类药物。宝宝吃药后也要多喝温水,有利于退热,若口服退热药后半小时体温无明显下降应该积J采取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有哪些方法?
  专家回答:家长可以用温水把毛巾打湿,给宝宝擦脖子、腋窝、大腿根等部位,以微红为适度,有利于退热;对于小宝宝,状态还可以,也可以温水浴(34℃左右);在宝宝没有寒战的情况下可将退热贴、冰袋或冷毛巾放在宝宝前额;宝宝高热普通物理降温无效可用35%酒精擦浴。
  温水浴是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
  宝宝发热的特点多是易高热、易反复,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专家回答:孩子比成人容易发生高热,体温上升快速且明显,容易发生在夜间,这个时候需要按部J班地服药,如果有精神差、嗜睡、抽搐、频繁呕吐、咳嗽严重等伴随症状应及时J诊。
  有的时候,刚给宝宝吃完药,宝宝退烧了,结果过了2个小时又烧了起来,而退热药一般需4~6小时才能服用一次,怎么办呢?这时J需要积J物理降温,至少离上次退热药间隔4小时再口服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不同成分的药物,可以交替使用,这样可以减少每种药物24小时内使用的次数,还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如果宝宝在半夜睡眠中突然高热起来,妈妈可以给宝宝应用塞肛的退热药,也可以把退热贴贴在脖子、腋窝、大腿根处辅助退热。
  另外,小于4个月的小宝宝如果出现高热应及时J诊,尽量物理降温,如需用退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专家:鲁靖
  小儿热性惊厥莫慌张
  医诗说
  热性惊厥忽然至,失神抽搐一阵阵。
  妈妈害怕扶额惊,手足无措泪湿襟。
  宝宝发作勿要慌,通畅呼吸防呕物。
  物理降温可冰敷,及时J医莫耽误。
  宝宝发热很平常,但伴随出现全身性、短暂性抽搐,并出现意识丧失时,宝妈们是不是会吓一跳?惊慌失措的时候,也不知道宝宝到底是犯癫痫还是脑炎了?不用担心,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是热性惊厥引起的。但是,有些宝妈也担心宝宝会不会频繁发作,甚至担忧这种病是否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
  小儿热性惊厥Q&A;
  热性惊厥是什么?
  专家回答: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Z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之一,发病率1%~13%,是指儿童年龄在3~5岁,个别可于7~8岁发生的惊厥,伴有发热,但无颅内感染等特定病因,发作时体温多高于或等于38℃。
  为什么儿童容易出现热性惊厥?
  专家回答:由于儿童处于发育阶段,各方面机能尚不完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髓鞘形成不完善,神经兴奋性容易扩散,从而导致惊厥发作。
  热性惊厥的表现如何?需要治疗吗?
  专家回答:初次热性惊厥常发生在体温骤升的12小时内,一般体温在38℃~40℃,不典型病例发病时体温低于38℃。发作形式一般呈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具体表现为双眼上吊、牙关紧闭、口唇发绀、神志丧失、四肢伸直僵硬或四肢节律性抖动,一般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发作后大部分患儿经过短暂休息后均可恢复正常。热性惊厥一般不需要治疗,但是,对于发病年龄过小或过大、发作持续时间长(尤其是超过30分钟)、发作频繁(1年超过5~6次)的患儿,需要进行正规专科治疗。
  热性惊厥是癫痫吗?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专家回答:热性惊厥本身不是癫痫,但属于痫性发作,为暂时性脑细胞功能紊乱,临床上惊厥发作时均伴有发热。癫痫也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具有一定刻板性的、不伴明显发热惊厥或非惊厥发作。癫痫患者在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容易出现惊厥发作,但不能诊断为热性惊厥;一部分热性惊厥的患者,可能在病程演变过程中出现无热惊厥,而Z终成为癫痫患者。
  热性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吗?
  专家回答: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临床上也可出现发热伴有惊厥发作为初发或主要症状,两者有较为相似之处。但是,热性惊厥患者发作后一般精神状态好,没有嗜睡、呕吐、剧烈头痛等伴随症状,神经科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通常会出现一些其他症状,包括嗜睡、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头痛等,神经科查体可出现一些阳性体征。总之,对于初次发作的热性惊厥患儿,需要在急性期严密监测相关症状,以得到及早的诊治。
  热性惊厥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吗?
  专家回答:通常来讲,热性惊厥对大多数患儿来说不会影响认知以及智力发育,但是惊厥发作时间过长、较为频繁的患儿,可能会出现认知损伤,所以对于这类患儿,需要积J应对。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热性惊厥?
  专家回答:热性惊厥发作毫无征兆,发作表现也的确可怕,家长往往是D一位亲临现场的人,所以,能够得到家长D一时间的有效处理尤其重要。如果您的孩子出现惊厥发作,1先要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道;另外,需要注意防止惊厥性损伤,可用毛巾或其他柔软物品塞入口中,挪开周围危险物品,防止舌咬伤以及肢体磕碰等;D三,按压患儿人中或虎口穴位,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止惊作用,同时,为患儿进行积J降温处理,包括脱衣服、冰敷等。对于1次发作的患儿或者是抽搐时间较长的患儿,应该尽快J近J医;对于非1次发作、惊厥时间短、惊厥发作后精神反应好的患儿,可暂时观察,给予积J降温处理,如反复发作,则需要J医。
  专家:张炜华
  宝宝感冒,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医诗说
  宝宝体弱感冒多,喷嚏鼻塞寝难安。
  保暖锻炼常喝水,饮食清淡早睡眠。
  反复发热需J医,物理降温观察先。
  阿司匹林应慎用,遵嘱用药免遗憾。
  大多数小宝宝体质都会比较弱,抵抗力也比较低,感冒发热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朋友圈里我们常能看到年轻的爸爸妈妈晒半夜跑医院的辛酸照。其实感冒这种病,如果家长平时在生活中对宝宝多加注意的话,是可以避免的。但如果宝宝已经感冒了,又该怎么护理呢?如果发热了,又该不该用抗生素呢?
  宝宝感冒Q&A;
  感冒症状有哪些?家长如何避免宝宝感冒?
  专家回答:感冒即我们说的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多为呼吸道病毒感染,少数为细菌感染。感冒的宝宝多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也可有咳嗽的表现,有些患儿还可以出现流眼泪、呼吸不畅、声嘶,伴有发热等。多数宝宝3~5天可以痊愈。
  家长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诱因:避免宝宝受凉、注意穿衣保暖;秋冬季,幼儿园会有很多孩子患呼吸道感染,要注意减少接触;少去人多的公共场合。
  (2)增强体质:平时多带宝宝进行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与耐寒能力。
  (3)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和疫苗:冬季流感季节,可以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病毒感染。
  若宝宝感冒但未发热该如何处理?
  专家回答:宝宝出现感冒症状,家长要让宝宝多休息、多喝水、饮食清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数感冒为病毒感染,所以无须使用抗生素,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物,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比如小儿感冒宁、清解合剂等。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早期使用,可有效缩短病程。如果宝宝流鼻涕明显,可以口服艾畅(小儿伪麻美芬滴剂)缓解症状。
  病毒性感冒一般3~5天可自愈,若出现咳嗽加重、有痰、喘息或发热表现,需带宝宝去医院J诊。
  若宝宝感冒出现反复发热,家长如何处理?
  专家回答:宝宝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与体温在40℃、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我们关注。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即使患了严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会发热。
  测量体温时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测体温前,要将体温计的温度甩到35℃以下。斜插入宝宝的腋下皮肤处,如果宝宝有汗,应该先将汗渍擦拭干净再测体温。腋下测5分钟,测后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J是腋下的实际温度。
  (2)宝宝哭闹、喂奶、衣服过厚、室温过高都会使体温升高,建议这种情况处理完30分钟后再测体温。
  (3)宝宝饥饿、环境温度低(20℃以下)、宝宝穿得或包裹得太少都会使体温下降。这种情况也建议处理完30分钟后再测体温。
  腋表(J是水银的体温计)如超过37.4℃则是发热。
  常用的降温措施见“宝宝发热巧应对”一节
  专家:郭凌云
  流感J是这么任性
  医诗说
  流感任性四处传,管它地北与天南。
  冬末暴发需预防,服药预后不拖累。
  流感是一种传播能力很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型。无论成人还是宝宝都很难逃出“流感”的魔掌,“它”J是这么“任性”!
  “任性”流感Q&A;
  接触流感患者后多长时间有可能发病?
  专家回答:接触流感患者6小时后J有可能发病,一般潜伏期(接触病人到发病时间)为6小时~4天。
  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
  专家回答:相比普通感冒,流感具有以下不同特点。
  (1)季节性强(以北京为例,11月至来年2月高发,元旦前后多为高峰期)。
  (2)传染性强,易暴发。
  (3)突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更重。
  (4)幼儿及老年人更易发展为肺炎。
  (5)部分患者会出现危重症。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流感?
  专家回答:出现以下异常情况,应怀疑可能患了流感。
  (1)有聚集性群发发病病史(如幼儿园、学校、家中短时间内多人得病)。
  (2)有典型症状(突起高热、浑身酸痛乏力、咽痛、头痛、鼻塞、流涕等)。
  (3)查血象为正常或病毒感染血象。
  (4)做流感A+B筛查可协助诊断。
  得了流感如何治疗?
  专家回答:目前已明确的较有效的抗流感药物如奥司他韦,副作用相对较小,在起病48小时内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病程,减轻不适症状,服药后一般体温2~4天可降至正常。还可口服中药、退热药、止咳化痰药等对症治疗。鼻塞明显的宝宝根据年龄应用不同的喷鼻剂以保持呼吸通畅。流感未经积J抗病毒治疗者有的会持续高热1周左右。
  患流感后应注意什么?
  专家回答:大部分流感患儿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预后都很好,病程一般1周左右,但部分婴幼儿及体质较弱者体温降至正常后反而咳嗽会加重,若咳嗽剧烈应及时J诊,部分会发展为喉炎及肺炎,需对症治疗。部分流感患儿可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还有很少一部分有热性惊厥史患儿易发生抽搐,部分发热持续时间长者可出现心肌等脏器损害。
  如何预防流感和护理患儿?
  专家回答:家长要积J预防孩子患流感。宝宝不慎患病了,要做好护理工作。
  (1)建议每年9~11月接种流感疫苗(接种后2周起效)。
  (2)尽量不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家中有两个孩子的应做好“CD的”隔离工作)。
  (3)宝宝患病后尽量痊愈后再去上学。
  (4)流感高发季少带宝宝去超市等人口密集场所。
  (5)到医院J诊时戴口罩。
  (6)家中多通风,应用有效空气净化器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7)如需接触流感病人又无法隔离可口服预防量奥司他韦。
  专家:鲁靖

  ……

目录

D1章 宝宝发热 / 001

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怎么办 / 002

宝宝发热巧应对 / 005

小儿热性惊厥莫慌张 / 008

D2章 宝宝呼吸道疾病 / 011

宝宝感冒,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 012

流感J是这么任性 / 014

寒冷干燥季节如何保护宝宝的呼吸道 / 017

宝宝患鼻炎怎么办 / 019

宝宝肺炎那些事 / 022

解读儿童哮喘 / 024

雾霾天气与儿童健康 / 028

不是所有的打喷嚏、流鼻涕都是“感冒” / 032

咳!咳!咳!不等于反复“呼吸道感染” / 035

久咳不愈,多为慢性咳嗽 / 038

D3章 宝宝胃肠道疾病 / 041

宝宝肠健康,才能常成长 / 042

宝宝积食不要急,中医专家来帮你 / 044

宝宝便秘那些事儿 / 047

宝宝患急性胃肠炎怎么办 / 049

宝宝腹痛要警惕:儿童阑尾炎不容小视 / 052

婴儿哭闹可能是肛周脓肿惹的祸 / 055

D4章 宝宝传染性疾病 / 059

如何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 / 060

得了麻疹莫恐慌 / 063

揭开“诺如病毒”的神秘面纱 / 066

警惕小儿被结核侵袭 / 070

宝宝三大常见急性出疹性疾病 / 073

宝宝出水痘了怎么办 / 075

宝宝夏季长疮怎么办 / 078

不能忽视的儿童脑炎 / 080

病死率高达70%的儿童疾病――流脑 / 083

如何读懂宝宝的化验单 / 085

D5章 宝宝日常护理 / 089

宝宝的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 / 090

宝宝出现黄疸怎么办 / 093

你的宝宝睡得好吗 / 097

宝宝睡不好可能是腺样体肥大 / 100

辨清小儿体质,做对家庭护理 / 104

如何为新生宝宝做清洁 / 107

宝宝喝水你懂吗 / 110

男宝宝私处的难言之隐 / 113

冬季宝宝娇嫩皮肤的4大天敌 / 115

用眼习惯养不好,近视眼J逃不了 / 118

春节出游巧选择 / 120

D6章 宝宝用药/ 123

宝宝应用抗生素须谨慎 / 124

小儿推拿:让宝宝远离药物治疗的绿色方案 / 127

宝贝出游小药箱 / 129

D7章 宝宝心脏疾病 / 131

呵护宝宝从“心”开始――先天性心脏病 / 132

宝宝感冒时需要警惕发生心肌炎 / 135

卵圆孔未闭和三尖瓣反流是病吗 / 138

川崎病知多少 / 140

心室的小洞洞:了解儿童室间隔缺损 / 142

D8章 宝宝牙齿健康 / 145

宝宝牙齿健康不可不知的常识 / 146

不可错过让宝宝牙齿整齐美观的ZJ时机 / 150

你的宝宝有“畸形ZY尖”吗 / 152

D9章 宝宝体格发育 / 155

宝宝的生长发育,你的关注科学吗 / 156

抓住春天宝宝长个黄金期 / 159

小儿肥胖留点心,减肥J俩实用招 / 162

D10章 宝宝常见意外伤害 / 165

孩子身边有哪些安全隐患 / 166

宝宝异物吸入的急救常识 / 168

宝宝鼻出血的急救常识 / 171

宝宝眼外伤的急救常识 / 173

宝宝烫伤、擦伤的急救常识 / 175

宝宝扭伤、骨折及宠物咬伤的急救常识 / 178

宝宝溺水的急救常识 / 183



目录
。。。。。。。。。。

科学育儿的智慧之光:深入解析《婴幼儿疾病管理与健康促进指南》 一、 导论:新时代父母的育儿焦虑与科学素养的迫切需求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为人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常常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与焦虑。育儿书籍浩如烟海,从传统的经验之谈到前沿的医学新知,如何甄别、如何应用,成了一门大学问。我们深知,面对孩子娇弱的身体和复杂的成长过程,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带来遗憾。因此,一本真正立足于现代儿科学发展、结合临床实践、又能深入浅出指导家庭日常照护的工具书,显得尤为重要。 《婴幼儿疾病管理与健康促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是基于此种需求而诞生。本书并非简单的疾病症状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健康管理框架,旨在提升父母的科学育儿素养,增强他们对常见问题的早期识别和科学应对能力,最终目标是助力婴幼儿度过生命初期最关键、最脆弱的成长阶段。 二、 全景式健康维护:从预防到早期干预的完整周期 《指南》的结构设计紧密围绕婴幼儿生命周期的特点展开,力求覆盖从出生到学龄前可能涉及的所有健康维度。 (一) 生命启程:新生儿期的精细化护理与适应 本书伊始,便聚焦于生命最初的28天。这不仅是生理机能建立的关键期,也是亲子关系建立的敏感期。《指南》详细阐述了母乳喂养的黄金法则,包括正确的衔乳姿势、产后乳房管理,以及如何识别新生儿的饥饿与饱足信号。在护理方面,对黄疸(生理性与病理性鉴别)、脐部护理、以及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讲解,摒弃了诸多民间不科学的“偏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新生儿常见体征(如:不自主运动、打喷嚏、皮肤斑点等)的正常与异常界限做了清晰的界定,帮助父母建立准确的判断基线。 (二) 成长发育的里程碑与潜能激发 婴幼儿的发育是动态且个体化的。《指南》用大量的图表和标准数据,清晰描绘了从月龄到学龄前各个阶段的运动、语言、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里程碑。书中强调,评估发育应采用“区间”而非“点”的概念,并提供了实用的“发育评估工具包”,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简单的自测。此外,针对早产儿、双胞胎等特殊群体,本书提供了个性化的发育促进方案,旨在最大化挖掘孩子的内在潜能。 (三) 营养学的精髓:从配方选择到辅食添加的科学决策 “民以食为天”,对婴幼儿而言,营养决定了骨骼、大脑和免疫系统的发育质量。《指南》对当前国际主流的营养学观点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配方奶粉(如:早产配方、水解蛋白配方、特殊需求配方)的选择依据,避免了家长盲目跟风购买昂贵或不适宜的产品。 辅食添加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指南》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儿科学会的最新推荐,详细介绍了“4-6个月尝试性引入”到“12个月向家庭膳食过渡”的完整路线图。它不仅告诉家长“加什么”,更强调“如何加”——即食物的质地、喂养的节奏(自驱式喂养的实践)、以及对过敏原(如花生、鸡蛋)的科学引入策略,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降低食物过敏的风险。 三、 常见疾病的“火眼金睛”:识别、处理与就医时机 家庭医疗的首要任务是“不延误病情”。《指南》将婴幼儿常见疾病分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与感染性疾病三大板块,并采取“红旗警报”机制。 (一) 呼吸系统疾病的精准应对 感冒、咳嗽、哮咳(Croup)和细支气管炎是高频问题。《指南》重点区分了普通感冒与流感的症状差异,并详细指导了如何正确使用雾化吸入疗法。在处理高热惊厥时,本书提供了清晰的“三步走”急救流程,强调了镇静安抚和后续的医学评估,而非仅仅依赖物理降温。 (二) 消化道的管理:腹泻、便秘与肠胃不适 肠道是免疫力的重要堡垒。《指南》深入探讨了婴幼儿腹泻的病因(病毒性、细菌性、食物不耐受),强调口服补液盐(ORS)的正确配比与使用时机,明确指出“止泻药”在儿科的局限性。对于反复性便秘,则从生活习惯、膳食纤维和益生菌的选择上提供了多角度的解决方案。 (三) 皮肤问题与感染性疾病的初判 湿疹(特应性皮炎)、热疹、尿布疹等皮肤问题困扰着无数父母。《指南》详细介绍了皮肤屏障受损的修复机制,并推荐了适合不同严重程度湿疹的外用药膏(皮质类固醇的正确分级使用)。在应对传染病(如水痘、手足口病)时,本书侧重于隔离措施、家庭消毒以及患病期间的营养支持,确保孩子在康复过程中得到充足的能量储备。 四、 特殊情况下的安全堡垒:急症处理与安全教育 《指南》用专门章节来应对那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这部分内容基于急诊科的实际处理流程编写,极具操作性。 (一) 窒息与异物吞咽的黄金救援时间 海姆立克急救法在不同月龄的婴儿和幼儿中有细微差别。《指南》通过清晰的图解演示了针对不同体重的婴儿仰卧拍背法和腹部冲击法,并强调了气道完全梗阻的识别标准。 (二) 外伤与中毒的初步处理 从跌倒擦伤到意外吞食异物或化学品,家庭环境中的意外无处不在。《指南》提供了简明的“不要催吐”原则、烧烫伤的“冲、脱、泡、盖、送”流程,以及如何安全拨打急救电话并准确描述现场情况的技巧。 五、 心理健康:照亮孩子的情感世界 《指南》的视角超越了生理健康,关注到了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深层需求。书中讨论了依恋关系的建立、睡眠训练的科学方法(区分“安抚”与“过度干预”)、分离焦虑的应对,以及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陪伴”来促进神经系统的健康发展。它倡导父母要学会解读孩子非语言的情绪信号,构建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未来的情绪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婴幼儿疾病管理与健康促进指南》是一本厚重且实用的家庭健康手册。它致力于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武装家长,用清晰的语言消除恐慌,让父母不再是疾病面前的“无头苍蝇”,而是孩子健康旅程中,最可靠、最有知识的守护者。本书的内容整合了现代儿科学的最新共识,是每一个重视科学育儿的家庭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宝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育儿这件事,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一个靠谱、易懂、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资料。《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需求。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个性化”和“情景化”的讲解方式。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孩子,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比如,在讲解感冒咳嗽时,它会区分不同的症状,比如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然后提供不同的应对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多喝水”。这让我觉得非常专业和细致。而且,书中还经常引用一些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让内容更有说服力。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某些疾病时,会用大量的图解和表格,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比如,识别孩子过敏症状的部分,图文并茂,让我一下子就能明白。这本书还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给出了很多关于如何增强孩子免疫力、如何科学喂养、如何合理安排作息的建议。这些都是日常育儿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健康管家”,提醒我关注到每一个细节,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育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真的为我这种在育儿道路上摸索的父母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它并非那种一味强调“权威”的知识灌输,而是非常注重“沟通”和“互动”。我最喜欢的是书里提出的“观察孩子”的重要性。它教我们如何通过观察孩子的眼神、表情、动作、甚至排泄物来判断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情绪需求。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孩子很多时候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不适。书里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如何回应、如何设定规则等等。这对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我还会定期翻阅书里关于“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章节,比如分离焦虑、入园恐惧、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书里给出的分析和建议都非常专业且富有同情心。我尝试了一些书里推荐的放松技巧和鼓励性沟通方式,感觉和孩子的关系真的比以前更亲近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医学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育儿理念——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层次分明。从宝宝刚出生时的护理,到辅食添加的注意事项,再到常见病的识别与处理,几乎涵盖了0-6岁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它对“疫苗接种”这一块的详细解读。很多家长对疫苗都存在一些疑虑,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疫苗的作用和接种时间表,还很耐心地解答了关于疫苗的常见问题和误区,让我对疫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安心。另外,书里还花了很大篇幅讲解儿童常见的外伤处理,比如跌倒、烫伤、磕碰等等,以及如何进行急救。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因为在紧急情况下,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能够为孩子的安全争取宝贵的时间。书里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建议,比如洗手、刷牙、口腔护理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孩子一生健康的基础。我还会时不时地对照书里的内容,检查自己的育儿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这本书就像一个“标准答案”,让我更有底气。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色彩柔和,图片也很温馨,一看就觉得是一本值得信赖的育儿宝典。打开之后,里面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十分合理,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内容上,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注。很多育儿书籍可能更侧重于身体健康,但这本书却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解宝宝的情绪管理、性格塑造以及亲子沟通的技巧。这一点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健康”宝典,更是一本“成长”宝典。书里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亲子互动游戏和沟通方法,比如如何安抚哭闹的宝宝,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些方法都经过实践检验,简单易行,并且效果显著。我尝试了一些书里介绍的哄睡技巧,效果真的比我之前自己摸索要好得多,宝宝睡得更安稳了,我也轻松了不少。此外,这本书还提到了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这些都是我一直很想学习的方面。总的来说,这本书从身体到心灵,全方位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让我觉得非常受益。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的书,我得说,这本书的内容真的非常实用,而且角度也很新颖。作为新手爸妈,我常常因为孩子的一些小状况而手忙脚乱,这本书就像及时雨一样,给了我很多指导。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医学教科书,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解了从宝宝出生到学龄前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比如喂养、睡眠、发育、疾病预防等等。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疾病时,不仅告诉你是什么病,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观察、如何判断,以及什么时候需要去看医生。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担心过度或者忽略症状而耽误了病情。书里还穿插了一些真实案例,读起来很有代入感,感觉就像真的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在旁边指导你一样。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我最看重的是,它不仅仅是教你“治病”,更重要的是教你“养病”,也就是如何通过科学的育儿方式来预防疾病,提升宝宝的免疫力。这对于我这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长大的妈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还会时不时翻出来看看,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强烈推荐给所有有孩子的家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