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林業文獻選讀
定價:48.00元
作者:張連偉、李飛、周景勇()
齣版社:北京燕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02376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該書是瞭解和學習中國林業史的入門之作,是傳播林業曆史文化的普及之作。該書達到瞭通俗易懂和專業水平的良好結閤,不僅彌補瞭林業文獻史料研究不足的狀況,而且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瞭解中國古代林業發展脈絡和林業思想演進,是研究古代林業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適時、實用之作。
內容提要
以《中華大典林業典》的編撰為基礎,挖掘,翻譯,凝練,注釋,編著而成的《中國古代林業文獻選讀》一書,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曆史時期,精選每一階段的具有典型性、代錶性的林業文獻,每篇文獻前設“導讀”,介紹該篇文獻的形成時代、主要內容、曆史價值等;文中增加“注釋”,注解文獻中的重要人名、地名、物名、製度等難以理解的詞句;文獻後有“參考譯文”,將古典文獻的文言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以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
目錄
作者介紹
張連偉,男,漢族,山東聊城人,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1995年至1999年在山東聊城師範學院政治係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1999年至2005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學習,先後獲中國哲學碩士、博士學位。2005年7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7年7月進入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從事林業史研究。
李飛,男,漢族,安徽長豐縣人,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2000年至2007年在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學習,先後獲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2007年至2010年在北京林業大學森林培育專業學習,研究方嚮為林業史、林業文獻,獲農學博士學位。2010年進入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工作,從事林業史研究。
文摘
序言
偶然間翻閱到《中國古代林業文獻選讀》,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內容,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認為,中國古代的智慧體現在各個方麵,而林業,作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領域,自然也蘊含著不少值得挖掘的寶藏。張連偉、李飛、周景勇先生的選編,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林業世界的窗戶。書中收錄的文獻,涵蓋瞭從自然觀察、植物學知識,到實際的林業管理、木材利用等多個方麵。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樹木之德”的記述所吸引,古人並非簡單地將樹木視為資源,而是賦予瞭它們生命和靈性,從樹木的形態、生長,到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和品評。這種人與自然的情感連接,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難得。此外,書中對於古代林業技術的闡述,如采伐、造林、病蟲害防治等,也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瞭更深的認識。雖然部分文獻的語言風格較為古樸,但在譯者們的注釋下,理解起來也並非難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明在利用和尊重自然方麵的獨特之處,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印記的古籍情有獨鍾,總覺得其中蘊藏著無盡的寶藏。當我在書店瞥見《中國古代林業文獻選讀》時,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究欲。作者們(張連偉、李飛、周景勇)選取瞭哪些經典?又將如何呈現這些古老的智慧?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便是那古樸的文字,如同穿越瞭數百上韆年的時光長河,帶著歲月的沉澱和昔日的韻味。這裏的文獻,並非單純的技術手冊,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符號,是古人對自然萬物樸素而深刻的理解。我被其中關於“林”的宏大敘事所吸引,從皇傢園林到民間采伐,從藥物取用到建築木材,方方麵麵都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對森林資源的重視與利用。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林業實踐的描寫,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山林之法”的論述感到驚嘆,古人對於植被的生長周期、水土保持的理解,以及對森林可持續利用的樸素原則,在今天看來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讓我領略到瞭中國古代林業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初次接觸《中國古代林業文獻選讀》,我帶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這本書由張連偉、李飛、周景勇先生精心策劃,將那些沉睡在曆史長捲中的林業智慧重新呈現給現代讀者。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看到瞭古代的士大夫在山野間考察樹木,看到瞭工匠們在林間忙碌的身影,也看到瞭普通百姓對森林的敬畏與依賴。書中的文獻,不僅僅是關於樹種的分類和用途,更多的是一種對自然法則的感悟和實踐。我被其中關於“風水”與植被關係的論述所吸引,古人對於山川河流與森林生態的相互影響有著深刻的認識,這是一種樸素而又極其有效的生態觀。書中對不同樹木生長習性的細緻觀察,對藥材來源的準確記載,以及對木材質量的評判標準,都體現瞭古人非凡的經驗智慧。即使是那些看似簡單的記載,背後都蘊含著無數年的觀察和積纍。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中國古代文明從未遠離對自然的尊重與和諧,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上印著“中國古代林業文獻選讀”,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學術氣息,讓我這位普通讀者,懷著一種既好奇又略顯忐忑的心情翻開瞭它。畢竟,古代文獻,尤其是關於林業的,聽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消化。然而,翻閱之後,我驚喜地發現,這並非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穿越時空的智慧結晶。書中選取的文獻,雖然年代久遠,語言風格也與現代大相徑庭,但通過譯者們(張連偉、李飛、周景勇)的精心梳理和注解,那些關於森林的觀察、對木材的利用、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都仿佛變得鮮活起來。讀著這些古人的文字,我仿佛看到瞭他們如何在山林間穿梭,如何用智慧去理解和利用這片綠色的寶藏。書中對於不同樹種的記載,它們各自的生長習性、藥用價值、建築用途,都展現瞭古人對自然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尊重。甚至一些關於造林、育林的方法,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值得藉鑒的生態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林業,更是關於中國古代文明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哲學。它讓我看到瞭,在人類工業化之前,古人是如何以一種更加溫和、更加可持續的方式與森林共存的。這種古老的智慧,在今天這個環境問題日益突齣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评分作為一個對古代曆史和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些能夠深入瞭解古人生活和思想的讀物。《中國古代林業文獻選讀》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願望,並且還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並非專業的林業人士,一開始對“林業文獻”這個詞語感到有些陌生,但當我閱讀瞭張連偉、李飛、周景勇等學者編選的這些文獻後,我發現它們遠不止是關於木材和樹木的技術記載。這些文獻,更像是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環境的一種全景式觀察和理解。我讀到瞭關於森林的傳說、關於樹木的歌謠、關於山神的祭祀,這些都讓我看到瞭古人與自然之間那種神秘而又充滿敬畏的聯係。書中對於不同樹種的藥用價值的記載,讓我驚嘆於古人的醫理之精妙;而關於建築用材的選擇和加工方法,則展現瞭他們卓越的工程技術。更重要的是,這些文獻中蘊含的生態智慧,比如關於“伐木有時”、“采藥不絕”的理念,在今天我們麵臨環境挑戰時,顯得尤為可貴。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是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這是一種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傳承的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