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智慧》收入从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家古代哲学家(个别是哲学著作,如《周易》),从中总结、提炼出他们思想中极具有贡献与闪光点的精华,尤其是对后人有所启迪之处,进行介绍、阐述,使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智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可以藉此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与指导。本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中,各派思想家的智慧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发展的历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融会碰撞中,终形成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贡献的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另外,本书对这些哲学家生平有生动的介绍,每篇之前配有哲学家的插图,也是更立体形象了解其人的很好的方法。所以,此书又具有当下意义,尤其是现在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提倡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
序言 / 1
孔子 / 1
一 己欲立而立人 / 6
二 为仁由己 / 10
三 过犹不及 / 13
四 “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 / 15
老子 / 19
一 道为万物之宗 / 24
二 道法自然 / 26
三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30
四 柔弱胜刚强 / 34
墨子和墨家 / 37
一 “义利”统一与“德力”并重 / 40
二 好学而博 / 44
孟子 / 51
一 民为贵,君为轻 / 55
二 “恒产”与“恒心” / 58
三 “生”与“义” / 61
四 人性之善 / 64
周易大传 / 69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72
二 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 74
三 “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 / 76
四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77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 / 79
庄子 / 85
一 逍遥游 / 90
二 生有涯而知无涯 / 94
三 彼是方生 / 96
四 气变而有生 / 99
五 民有常性 / 101
惠施 / 105
一 大一与小一 / 108
二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109
三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109
四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110
五 “小同异”与“大同异” / 110
六 南方无穷而有穷 / 111
七 适越而昔来 / 111
八 连环可解 / 112
九 天下之,燕之北,越之南 / 113
十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 113
公孙龙 / 115
一 名,实谓也 / 118
二 白马非马 / 119
三 离坚白 / 121
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123
荀子 / 127
一 明于天人之分 / 130
二 制天命而用之 / 132
三 天地合而万物生 / 133
四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 134
五 化性起伪 / 137
六 虚壹而静 / 139
韩非 / 143
一 道尽稽万物之理 / 146
二 参验 / 147
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149
四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 152
董仲舒 / 155
一 天地之间若虚而实 / 161
二 天地人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 163
扬雄 / 169
一 吾于天见无为之为 / 173
二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 174
三 道有因有革 / 175
四 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 / 177
五 极则必反,不极则不反 / 179
王充 / 181
一 天道自然无为 / 184
二 自然感应 / 187
三 德力具足、知为力 / 190
四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 192
五 贵通、贵用、贵作 / 194
王弼 / 199
一 得意在忘言 / 202
二 “本末”与“体用” / 207
三 “名教”与“自然” / 211
向秀与郭象 / 217
一 万物必以自然为正 / 221
二 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 / 227
三 顺其自然即是无为 / 228
葛洪 / 231
一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 235
二 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 237
三 “天地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与“气竭则命终” / 238
僧肇 / 243
一 “非有非无”与“立处即真” / 248
二 动静未始异 / 250
三 “能知”和“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 / 253
范缜 / 257
一 形神相即 / 262
二 形质神用 / 262
三 “人之质,质有知”与“知虑各有其本” / 262
法藏 / 267
一 用即体、体即用 / 271
二 “缘起相由”与“相即相入” / 272
三 六相圆融 / 275
四 “一中多,多中一”与“一即多,多即一” / 276
慧能 / 281
一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 285
二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 286
韩愈 / 289
一 文以载道 / 294
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297
柳宗元与刘禹锡 / 301
一 天人不相预 / 304
二 天人交相胜 / 307
三 理昧而言关 / 309
四 “生人之意”与“势” / 311
周敦颐 / 313
一 孔颜乐处 / 316
二 动静互根,变化无穷 / 318
三 诚、神、几 / 319
四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 320
五 太极本无极 / 321
六 一与思 / 322
张载 / 325
一 虚空即气 / 329
二 凡象皆气 / 331
三 神天德,化天道 / 332
四 一故神,两故化 / 334
五 合内外,大其心 / 335
六 民胞物与 / 337
程颢 / 341
一 浑然与物同体 / 345
二 动静皆定 / 347
三 形上与形下 / 349
四 无独必有对 / 350
五 天人一理 / 351
六 易、道、神 / 353
程 颐 / 355
一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 359
二 动为天地之心 / 360
三 所以然为理 / 360
四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 361
五 道则自然生万物 / 363
六 物极必反 / 364
七 理必有对待 / 365
八 性即是理 / 366
九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 367
朱 熹 / 369
一 理与事 / 373
二 理与气 / 374
三 理一分殊 / 376
四 两端相对 / 377
五 阴阳交变 / 379
六 体用对待而不相离 / 380
七 “道心”与“人心” / 383
八 心统性情 / 384
九 格物致知 / 385
十 知先行后 / 388
十一 主敬涵养 / 388
陆九渊 / 391
一 人皆有是心 / 395
二 自作主宰 / 396
三 义利之辨 / 398
王守仁 / 401
一 致知与格物 / 405
二 知行合一 / 406
三 致良知 / 408
王廷相 / 411
一 气是实体 / 414
二 气种有定 / 415
三 理载于气 / 416
四 气有变化,理亦有变化 / 417
五 法久必弊,弊必变 / 419
六 知是思与见闻之会 / 420
方以智 / 423
一 充虚,贯实 / 426
二 物有则,空亦有则 / 426
三 独性各别,公性则一 / 427
四 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 427
五 气、形、光、声四几 / 428
六 反因 / 429
七 圆∴三点 / 431
八 交、轮、几 / 433
九 “质测”与“通几” / 433
黄宗羲 / 437
一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440
二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 444
三 工商皆本 / 446
四 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 / 447
王夫之 / 451
一 体用胥有 / 454
二 气者,理之依 / 455
三 天下惟器 / 455
四 诚者实有 / 456
五 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 / 457
六 阴阳具于太虚之中 / 458
七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 459
八 能必副其所 / 459
九 即事穷理 / 460
十 知以行为功 / 461
十一 由野蛮到文明 / 464
十二 理势合一 / 466
十三 相天、造命 / 467
十四 珍生、务义 / 469
颜元 / 473
一 由粗会精、崇迹行义、见理于事 / 476
二 践形以尽性 / 478
三 格物即“犯手实做其事” / 481
四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 483
五 讲读与习行二八开 / 485
戴震 / 489
一 一阴一阳、生生而条理 / 493
二 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 / 495
三 心能辨理 / 496
四 理存于欲 / 498
附 记 / 502
引用书目 / 503
后 记 / 509
陈来中国哲学书单 / 511
刘笑敢中国哲学书单 / 516
序 言
西方所谓哲学的原义是“爱智”,“爱智”即追求智慧。何谓智慧?智慧即对于真理的认识。西方哲学追求智慧,所以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闻道”,“道”即真理,亦即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
“智慧”有不同的层次。普通的“智慧”可谓实用的智慧,即处理一般疑难问题的智慧。《战国策》记载春秋之末晋国贵族知伯与赵襄子的斗争。赵襄子抗拒知伯的要求,知伯决水灌晋阳,围晋阳三年。城中粮食将尽,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说:“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智士也!”(《战国策·赵策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于是设法出见韩、魏之君,共攻知氏,取得了消灭知伯的胜利。这个故事说明,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救亡图存、转危为安要依靠智士的智慧。“智慧”之所以可贵,在于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妙用。这类解决危难问题的智慧,虽然和哲学有关,但还不是哲学所追求的高智慧。我们这本书所讲的“智慧”,基本限于哲学智慧。
哲学所追求的高智慧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解答,这就是中国古代哲人所讲的“道”。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的学说包含哪些智慧呢?
孔子自述学术宗旨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是以“好学”自许的,学的目的在于“闻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可见他对于道的重视。孔子在当时以“博学”著称,直到战国时期,孔子仍被认为是知识多的人。《庄子·秋水》河伯与北海若问答的寓言中,河伯说:“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可见一般人以孔子为多闻的典型。但是在孔子,博学多闻只是求道的途径。《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又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孔子的“一以贯之”即其道之所在。孔子又自称“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下学即致力于“多学而识之”,上达即达于一贯之道。
老子也宣扬“闻道”,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第四十一章)庄子亦讲“闻道”,《庄子·大宗师》设为寓言说:“南伯子葵问乎女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儒家、道家都以“闻道”为目的,但他们求道的方法有所不同。儒家以为“道”与“学”是统一的,要通过博学来求道。道家则把“道”与“学”对立起来。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第四十八章)《庄子·外篇》更宣称“无思无虑始知道”(《庄子·知北游》)。道家认为这“无思无虑”的“知”才是高的智慧。
中国哲学所谓的道,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道指真理,亦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即高的原理、原则。这高的原理、原则又可分为若干层次: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
人生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这“道”指人生的高原则。人生之“道”亦即人生的智慧。孔子论“知”云:“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这就是说,人生的智慧在于提高道德觉悟,而不必注意鬼神问题。孔子这句话表现了一种重要倾向,即不从宗教信仰来引出道德,而认为道德与鬼神无关。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倾向之一。这确实表现出很高的智慧。
孔子所提出的高原则是“仁”,“仁”的主要含义是“爱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原则含蕴一个基本前提,即承认别人和自己都是人,这可以谓之同类意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但肯定别人也是人,还要求协助别人共同提高生活。应该承认,这是一项深湛的思想。孔子曾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孔子肯定了人与人的同群关系。但是孔子在肯定人与人的同群关系的同时,又承认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级差别。这表现了仁的阶级性。孟子也宣扬“仁”,肯定人与人是同类,但又断言:“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是儒家学说不可克服的矛盾。所以儒家所讲的“爱人”是不彻底的。虽然如此,“仁”作为一个道德原则,在历史上还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阐发人生之道,必然要涉及人生价值问题。社会上的贵贱等级是世俗的价值差别。儒家虽然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区分,但又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与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贵贱地位并非一事,处于高位的贵族未必具有真正的人格价值,处于下位的平民可能具备较高的人格价值。孟子提出“天爵”“良贵”之说,他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又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天爵”对“人爵”而言,“良贵”对“人之所贵”而言。“人爵”即人之所贵,这种“贵”是可以剥夺的。天爵即“贵于己者”,这是不可能剥夺的。“良贵”就在于道德觉悟,这是不以官爵高下为转移的。孟子更提出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在历史上起了激励人心的巨大作用。
儒家虽然承认天命,但不废人事。孔子自述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表现了积极有为的精神。传说孔子晚年著《易传》(即《周易大传》)。据近代学者考证,《周易大传》当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是孔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周易大传》提出两条非常重要的人生原则,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自强不息”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内在本质,人必须积极努力、奋发向上,充分实现固有的潜在能力。“厚德载物”表达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怀,敦厚宽容。《易传》的这两句名言,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凝结了儒家学者的深湛智慧。
先秦哲学中曾讨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管子·牧民》中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名言。《论语·子路》记载孔子的一个故事:“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从这个故事来看,孔子是认为治理国家应先“富之”然后“教之”,即先解决物质生活的问题,然后再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从社会生活来讲,应该如此。孔子又认为,从个人修养来讲,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先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的弟子颜回遵守孔子的这些教导努力实行,孔子赞美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颜回的这种生活态度,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称之为“孔颜乐处”。周敦颐加以解释说:“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通书·颜子第二十三》)又说:“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通书·圣蕴第二十九》)周氏弟子程颢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集·遗书》卷二上)“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经常谈论的重要题目。理学家把“孔颜乐处”看作精神修养的高境界。这里要区别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生活的问题,一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关于社会生活,应肯定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关于个人修养,应强调道德的自觉。孔子论治理国家,主张先“富之”而后“教之”;论道德修养,赞扬虽贫而乐。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
墨家论人生之道,与儒家不同。儒家所谓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远;墨家则主张“爱无差等”的兼爱。兼爱的原则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墨子虽然反对差等,但是还没有提出废除等级差别的要求,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贫富贵贱的区别还是存在的,只是不相欺凌、和睦相处而已。墨家关于人生的独特见解是肯定人类生活的特点在于“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禽兽麋鹿等“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水草以为饮食”,人与此不同,农夫必须“耕稼树艺”,妇人必须“纺绩织纴”,才能获得“衣食之财”,“士君子”亦必须“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以“听狱治政”,才能保持国家的安宁,否则“国家乱而社稷危矣”(《墨子·非乐上》)。墨家可以说初步认识了劳动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也表现了高度的智慧。
道家论人生之道,又大异于儒、墨两家。道家指出,所谓是非善恶都是相对的。《庄子·齐物论》云:“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仁义是非的标准是难以确定的。《庄子·胠箧》篇云:“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仁义是可以盗窃的,仁义可能成为权势者利用的工具,那还有什么真正价值可言呢?庄子以为人生应超脱得失的考虑,从而达到无忧无虑的精神自由,这种境界,庄子谓之“悬解”。庄子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庄子·大宗师》)“县”通“悬”,人生受到种种束缚,譬如倒悬。摆脱了各种束缚,就如倒悬之解,就得到大的自由了。道家指出了道德的相对性,这具有深刻的意义,表现了高度的智慧,但是道家提不出足以代替儒、墨学说的具体方案。虽然如此,道家的“悬解”之说表达了人民要求自由的深切愿望。
关于自然之道,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哪些深湛观点呢?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区别了“天道”与“人道”。所谓天道,指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当时天文学是和占星术相互结合的,所以“天道”也含有天象变化与人事祸福的联系之义。春秋末期郑国进步政治家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意谓天象变化与人事祸福的联系是难以推测的,应该重视人道。孔子很少谈论天道,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老子对于天道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在当时,一般人都承认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天”是高大的存在。老子提出了天、地起源的问题,认为天、地也有一个开始,还有比天地更根本的,老子名之曰“道”。老子承认“天”有“天之道”,“人”有“人之道”,而在“天道”之上还有“先天地生”的永恒的“道”。天地万物都是相对的,在相对的事物之上,还有一个,就是“道”。老子提出相对的,把理论思维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老子认为“道”是高的实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谓“道法自然”,即谓道以自己为法,道是自己如此的。
老子更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意谓“反”是“道”所含蕴的运动方式。这里“反”有二义:一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二是回到原来的始点。老子阐发了事物相反相成的关系,如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第二章)“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第四十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老子阐发了许多对立转化的事例,表达了深湛的智慧。
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他举水为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在一定条件下,柔弱可以胜刚强;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刚强也能胜柔弱。老子提出以“柔”克“刚”的策略思想,虽然闪耀着智慧,却是不够全面的。
《周易大传》提出了关于刚、柔的全面观点。《周易大传·系辞上》认为刚、柔犹如昼夜,是相互转化的。“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因而既应了解柔可胜刚,又应了解刚可胜柔。“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周易大传·系辞下》)《周易》更以刚、柔作为事物对立两方面的统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大传·系辞上》)。于是提出了对立两方面的相互推动是变化的根源的深湛观点,“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易大传·系辞上》),“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周易大传·系辞下》)。《周易》所谓的刚柔,既指《易经》中对立的卦象,亦指事物中的对立面,因为卦象本是事物的象征。
《周易大传·系辞上》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重要命题,阴阳指对立的两个方面,“一”“一”指对立两个方面相互推移、相互转化的关系。这所谓的道指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与老子所谓的道意义不同。“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谓对立面相互转化是世界的普遍规律。这是一项非常深湛的思想,是智慧的结晶。《周易大传》又云:“生生之谓易。”(《周易大传·系辞上》)“易”即变化,变化即生而又生。张载云:“生生,犹言进进也。”(《横渠易说·系辞上》)《周易》的哲学可谓变易哲学。
《周易大传》中“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确实凝结着深邃的睿智。
张载进一步发展了《周易大传》的阴阳学说,提出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深湛观点。张载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张载集·正蒙·太和》)又说:“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张载集·正蒙·太和》)两即对立,一即统一。无对无统一,无统一亦无对立。对立与统一亦是相互对立而统一的。张载还提出“两故化”的命题,肯定对立是变化的源泉。这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简明概括。
中国古代哲人还讨论了“道”与“器”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等问题。
“道器”范畴是《周易》提出的,《周易大传·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规律,“器”是有形的实物。到宋明时代,“道”“器”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程颐说:“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二程集·遗书》卷十五)认为形而上之“道”是形而下之“气”的所以然,即肯定“道”是“气”的根据。后来朱熹发挥此说。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反对程、朱此说,提出“天下惟器”的命题,他说:“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他更举出例证说:“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第12章)“器”是具体的实物,“道”是抽象的规律,规律是事物所具有的,依附于事物,而不能说事物依附于规律。“道”“器”关系即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不能脱离特殊而单独存在。一般与特殊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应该承认,王夫之“道者器之道”的论断是精湛的。
中国哲学中所谓的“体用”,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指实体与作用,二指原理与事物。关于“体用”的层含义,唐代经学家崔憬《周易探玄》云:“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假令天地圆盖方轸,为体为器,以万物资始资生,为用为道。动物以形躯为体为器,以灵识为用为道。植物以枝干为器为体,以生性为道为用。”(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四引)崔憬分释所谓“体用”,非常明晰。关于“体用”的第二层含义,程颐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易程氏传·易传序》)程颐还有与此有关的一段话:“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而已。”(《二程集·遗书》卷二十五)程颐所谓的“体”指“理”而言,所谓的“用”指“象”或“事”而言。这一含义的“体用”,用现在常用的名词来说,即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程颐肯定“体用一源”,即谓“体用”只是一个源泉,即统一而不相离的。程颐“体用一源”的命题对于后儒的影响很大,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但都肯定“体用一源”的观点,强调“体用”不可离析为二,肯定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关系。这也是值得注意的深湛智慧。
论人生之道,必须“知人”;论自然之道,必须“知天”。如何才能做到“知人”“知天”呢?于是引起了“致知之道”的问题。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庄子·大宗师》)如何才能获得真知,便成为哲学家所要研讨的重要问题。
庄子怀疑普通知识,《管子·心术上》篇的作者则肯定正确的认识是可能的。《心术上》区别了“所知”与“所以知”,“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引文据戴望《校正》王念孙说)。“所知”是认识的对象,“所以知”是主体的认识器官。主体的认识器官有心与感官。“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如果“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就可以得到正确认识了。《心术上》提出“静因之道”,所谓“因”就是力求客观:“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心术上》所讲虽然简单,但对于人的认识确实作了一定的分析。荀子提出“解蔽”之说,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有所偏蔽,就不能认识真理了。必须解除偏蔽,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如何解偏蔽呢?则须做到“虚壹而静”。“虚”即虚心,不以所已知者妨害所将接受的;“壹”即专心,集中注意力;“静”即静心,不让梦幻想象扰乱认识。荀子还论述了“心”与感官的关系,可以说比较详细地研讨了认识论问题。
战国末年儒者所著的《大学》中讲到“致知在格物”,《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下文对于所谓格物没有解释。后儒对于所谓格物的解释甚为纷繁,迄无确解。按《文选》李萧远《运命论》李善注引古代字书《仓颉篇》云:“格,量度之也。”《大学》“格物”之“格”应作“量度”解,“格物”即量度物的本末先后。《大学》下文云“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正是与上文相互应合的。
在宋明理学中,“格物致知”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程颐、朱熹提出“即物穷理”之说,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程、朱“即物穷理”之说认为,必须先就天下之物穷研物所有之理,然后才能达到心的自我认识。此说遭到陆九渊的反对,陆九渊强调“理即在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其欲穷此理,尽此心也”(《陆九渊集·与李宰书》)。陆氏坚决反对向外求理。后来明代王守仁更坚决反对朱熹“析心与理为二”,强调“心外无理”。这里,程、朱与陆、王的意见分歧主要是关于“为学之方”的分歧,亦即关于认识论问题的分歧。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即事以穷理”,认为“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卷下),这较程、朱之说又前进一步。戴震更强调理在事物之中,“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而“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权》)。既有别于程、朱,更与陆、王完全相反。这些辩论都是关于认识论的辩论。陆、王学派反对“即物穷理”,表现了反科学的倾向;但是他们充分肯定了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方面也还有一定的贡献。哲学发展过程这种相反相成的现象是值得注意的。
应该承认,宋、元、明、清时代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争论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简略陈述了中国哲学中关于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思想,藉以表明中国哲人的深湛智慧的若干内容,不过举例而已。
中国古代哲人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天地万物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肯定对立的统一,以致“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成为中国人的常识,这些观点可以称为辩证思维。辩证法是一个翻译名词,出自希腊哲学,如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讲,可以称为“通变法”或“反衍法”。《周易大传·系辞下》云:“通其变,使民不倦。”《庄子·秋水》篇云:“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反衍即向反面转化。中国古代哲学富于辩证思维,这是一个显著的优点。但是,优点是与缺点密切联系的。中国古代哲学忽视细密的分析,缺乏严谨的论证,表现了重大的不足。
……
罗素的《西方的智慧》是个人专著,我们这本书却是几个人合写的。罗素的《西方的智慧》插图丰富,图文并茂。我们这本书仅有少量的画像,这都是不能和罗素书相比的。但此书的写作缘起是由罗素书引发的,所以在此不能不提到罗素的那本名著。此书虽系集体撰写的,仍难免,希望读者同志们予以指正。
张岱年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