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志(1931—2015年) 侯继波,何孔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志(1931—2015年) 侯继波,何孔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继波,何孔旺 著
图书标签:
  • 江苏省
  • 农业科学院
  • 畜牧兽医研究所
  • 所志
  • 史志
  • 地方史
  • 农业科学
  • 畜牧兽医
  • 侯继波
  • 何孔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2067
商品编码:2945391159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志(1931—2015年)

定价:128.00元

作者:侯继波,何孔旺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5116320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总结和挖掘我院畜牧兽医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缅怀老一辈科学家的丰功伟绩,教育和激励青年科研人员积极进取,决定编著所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志(1931-2015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史系列丛书》为我们提供了建所初期20年的历史脉络。前辈林继煌、蒋兆春所长十几年前就开始走访老专家,收集整理资料,为所志编著打下良好基础。所志编写委员会成立后,为深入挖掘史料,准确反映历史事实,奔走于中国历史档案馆、南京金陵图书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档案室和中牧公司南京兽药厂,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所志编写工作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响应,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素材资料。

目录


章 历史沿革

第二章 科学研究
节 始建时期(1931-1940年)
一、抗猪瘟血清研制
二、专业人才培训
三、疫病防治研究
第二节 扩建时期(1941-1949年)
一、畜牧方面
二、兽医方面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1966年)
一、畜牧方面
二、兽医方面
第四节 “”时期(1967-1977年)
一、畜牧方面
二、兽医方面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0年)
一、畜牧方面
二、兽医方面
第六节 近时期(2001-2015年)
一、畜牧研究所
二、兽医研究所

第三章 科研成果
节 主要成果奖简介
一、畜牧部分
二、兽医部分
第二节 成果奖清单
第三节 学术论文
第四节 专业论著(1951-2015年)
第五节 知识产权(2000-2015年)
第六节 科技服务
一、畜牧兽医所
二、畜牧所
三、兽医所
第七节 技术开发
一、主要科技产品
二、推广举措
三、经济效益
四、开发基地

第四章 专家队伍
节 部分老专家简介
一、蔡无忌(1898-1980)
二、程绍迥(1901-1993)
三、许康祖(1904-1966)
四、何正礼(1908-2003)
五、郑庆端(1909-1985)
六、吴纪棠(1910-1992)
七、徐汉祥(1915-2013)
八、潘锡桂(1916-2001)
九、李瑞敏(1920-1975)
十、杨运生(1922-2016)
十一、王庆熙(1925-)
十二、储静华(1926-)
十三、许翥云(1928-2016)
十四、胡家飘(1928-2013)
十五、曹文杰(1930-)
十六、范必勤(1931-)
十七、阮德成(1932-)
十八、徐克勤(1932-2012)
十九、金洪效(1933-)
二十、奚晋费(1933-)
二十一、丁再棣(1934-)
二十二、褚衍普(1934-)
二十三、林继煌(1935-2013)
二十四、计浩(1935-2016)
二十五、蒋达明(1935-1990)
二十六、葛云山(1936-)
二十七、包承玉(1937-)
二十八、洪振银(1937-)
二十九、毛洪先(1937-2009)
三十、范文明(1937-)
三十一、吴叙苏(1937-)
三十二、沈幼章(1938-)
三十三、董亚芳(1938-)
三十四、黄夺先(1938-)
三十五、苏德辉(1938-)
三十六、周元根(1939-)
三十七、冷和荣(1939-)
三十八、蒋兆春(1940-)
三十九、徐筠遐(1941-)
四十、陆昌华(1942-)
四十一、王启明(1942-)
四十二、刘铁铮(1946-)
四十三、何家惠(1948-)
四十四、邹祖华(1951-)
四十五、钟声(1953-)
四十六、王公金(1954-)
第二节 部分中青年专家简介
一、畜牧研究所
(一)任守文(1962-)
(二)顾洪如(1963-)
(三)周维仁(1963-)
(四)赵伟(1963-)
(五)施振旦(1964-)
(六)钟小仙(1968-)
(七)丁成龙(1969-)
(八)曹少先(1970-)
二、兽医研究所
(一)江杰元(1957-)
(二)薛家宾(1958-)
(三)侯继波(1960-)
(四)张小飞(1962-)
(五)张道华(1962-)
(六)何孔旺(1963-)
(七)王永山(1963-)
(八)邵国青(1964-)
(九)李银(1966-)
(十)温立斌(1967-)
(十一)刘宇卓(1967-)
(十二)胡肄农(1969-)
(十三)倪艳秀(1970-)
(十四)王芳(1972-)
(十五)王继春(1975-)
第三节 享受津贴专家
第四节 获其他荣誉专家
第五节 人才培养
一、国外培养
二、攻读学位
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四、博士后培养
五、研究生培养

第五章 科研平台
节 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节 农业部(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第三节 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重点开放实验室
第四节 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第五节 江苏省畜禽产品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第六节 江苏省畜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七节 江苏省生物兽药筛选平台
第八节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品种改良与繁育重点实验室
第九节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动物重大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
第十节 南京市动物胚胎工程中心
第十一节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疫病诊断检测中心
第十二节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六合猪场
第十三节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六合羊场
第十四节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六合实验兔场

第六章 学术交流
节 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
第二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动物胚胎工程研究
二、中日合作太湖猪(梅山猪)研究
三、猪遗传育种与生产团队国际合作
四、JAAS-MSIJ动物疫病研究合作实验室
五、农业部“948”引智项目
六、亚洲支原体组织(AOM)
第三节 创新联盟
一、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联盟委员会
二、江苏省新型兽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院企合作

第七章 所务管理
节 历任所领导班子成员
第二节 科研机构设置
一、1945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
二、1962年华东农科所畜牧兽医系
三、1978-2000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四、2001年畜牧兽医研究所分所机构设置
五、2002年畜牧研究所
六、2003年兽医研究所全员并入南京天邦生物有限公司
七、2005年兽医研究所恢复非盈利研究所
八、2009-2012年兽医研究所机构设置
九、2013-2015年畜牧研究所机构设置
第三节 重要历史节点职工名单
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农林部中央畜牧实验所在职职员、外派及疏散人员名单
二、1949年东南兽医疫防治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新旧人员数目名册
三、1953年科研人员名单
四、1962年畜牧兽医系研究课题人员登记表(附图)
五、1966年2月干部名单
六、1977干部名单、1979年工人名单
七、1991年全体职工名单
八、1998年畜牧兽医研究所职工名单
九、2005年兽医研究所职工名单
十、2015年畜牧研究所、兽医研究所职工名单
第四节 退休人员名单
附 图历史瞬间——部分照片集绵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华夏农业科技发展史鉴:一部跨越世纪的耕耘与探索 图书名称: 华夏农业科技发展史鉴:一部跨越世纪的耕耘与探索 作者群: 著名农业史学家、多领域科研专家 出版社: 权威学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近期 页码: 约1200页(精装典藏版) 定价: 待定 --- 内容提要: 《华夏农业科技发展史鉴:一部跨越世纪的耕耘与探索》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机构的内部编年史,而是一部宏大叙事、博采众长、立体呈现自近代中国农业面临挑战以来,直至当代科技革命浪潮全面席卷农业领域的全景画卷。本书旨在梳理并剖析,在国家兴衰、社会变革与全球科技同步发展的复杂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是如何从蹒跚起步,逐步走向独立自主,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脉络、关键转折点以及核心驱动力。 全书结构严谨,体例宏大,力求超越地方志的局限性,从国家战略、基础科学突破、应用技术革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国际合作交流等多个维度,系统勾勒出中国农业科技的“时间轴”与“创新链”。 --- 第一部分:近代中国的农业困境与早期探索(约1840年—1949年)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在列强入侵与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遭遇的深刻危机,包括土地兼并、生产力低下、人地矛盾尖锐等结构性问题。 核心章节阐述: 1. 传统农学的终结与“救亡图存”的呼唤: 探讨西方近代科学思潮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冲击,以及在寻求富国强兵过程中,农业科学如何被视为国家安全的基石。 2. 零星的引种与学习: 记录了清末民初,少数有识之士和机构(如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教会办学机构)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初步开展土壤改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所做的艰辛尝试。 3. 战争阴影下的科研断续: 详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农业科研力量如何分散、设备如何损毁,但部分学者仍坚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的感人故事。此阶段的研究,多以生存农业为主导,目标是稳定基本口粮供应。 第二部分:奠基与体系的初步构建(约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本部分重点描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体系。 核心章节阐述: 1. 国家意志下的体系设计: 详细考察了中央对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站的集中规划与布局,特别是如何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起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所体系。 2. “大协作”模式的形成: 重点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科研、生产与推广三结合的协作模式,如何动员全国力量攻克水利、良种培育等关键瓶颈。 3. 关键技术的突破: 集中记述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品种的早期培育工作,以及化肥工业和初级农机化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粮食产量的初步稳定增长。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与科技的全面复苏(约1978年—200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农业迎来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春风。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市场经济对科研方向的影响、科研机构自主权的扩大,以及知识分子活力被重新释放的历史进程。 核心章节阐述: 1. 科研体制的松动与活力激发: 记录了国家对科研院所进行分类改革的探索过程,如何鼓励“科技兴农”,引导科研成果向生产一线转化,催生了第一批农业科技企业。 2. 绿色革命的本土化实践: 深入分析了高产杂交育种技术(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及其对保障数亿人口温饱的决定性作用。 3. 资源环境意识的萌芽: 探讨了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标志着农业科技从单纯追求“量”向注重“质”与“可持续性”的转变。 第四部分:迈向现代农业与全球视野(约2000年—当代) 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与国际接轨最快的时期,本部分聚焦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以及中国在全球农业治理中的角色转变。 核心章节阐述: 1. 生物技术的飞跃与风险管控: 详细梳理了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技术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进展,以及国家在转基因安全管理方面建立的法规体系。 2. 智慧农业的兴起: 探讨了遥感、物联网(IoT)、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如何开始应用于精准施肥、智能灌溉和农情监测,预示着传统农田向数字化农场的过渡。 3. 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的重塑: 关注有机农业、种养结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前沿研究,展现了科技如何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 4. 国际合作与“走出去”战略: 记录了中国农业专家在国际组织、双边援助项目中的参与度提升,以及中国优势农业技术(如杂交水稻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辐射与输出。 --- 学术价值与读者定位: 《华夏农业科技发展史鉴》以其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的学术分析和宏大的时代视野,为以下群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源: 农业史、科技史研究者: 提供了自近代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政策、科研布局和关键人物谱系的权威性参考。 政策制定者与规划人员: 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 高等院校师生: 是农学、生态学、社会学等专业学生理解国家农业发展脉络的经典教材或参考读物。 农业科技工作者: 激励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新挑战。 本书的叙事风格兼具史学的厚重感与科技文献的精准性,语言流畅,图表丰富,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农业”这一核心命题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志(1931—2015年)》这样一本厚重的史志,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科学家们的身影。我之所以对此书充满兴趣,是因为我一直认为,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基础研究,而一个研究所的历史,就是其基础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和迭代的过程。我想象,书中一定会有大量关于研究所的学科建设、实验室的建立与发展、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的记载。我尤其关注的是,研究所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科研体系的?有哪些核心的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又有哪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我设想,在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年代的科研计划,它们是如何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而展开的,又是如何应对当时面临的农业生产难题的。例如,在畜禽新品种选育、饲料科学、兽医诊断与治疗、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等领域,研究所是否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深入挖掘那些推动科技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展示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学史,特别是农业科技发展史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志(1931—2015年)》的关注,更多地聚焦于它所承载的时代印记和科研脉络。我设想,这本所志的编写,必然是一个梳理史料、考证事实、还原历史真相的严谨过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记载研究所成立之初的背景,当时国家在畜牧兽医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所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科研方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比如改革开放前后,又或者面对新的挑战,如重大动物疫情的爆发时,研究所是如何应对的?它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做出了哪些关键性的贡献?我希望书中能够披露一些具体的科研案例,例如某项技术的突破如何改变了某个养殖品种的现状,或者某项防控措施的实施如何有效地遏制了某种疫病的传播。这些生动具体的例子,更能体现一个科研机构的价值和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畜牧兽医科学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

评分

这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志(1931—2015年)》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个研究所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史的篇章。作为一个关心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读者,我深信,像这样的研究机构,在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了解研究所是如何将前沿的科学研究与实际的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例如,在某些关键时期,研究所是否为解决农民养殖中的实际困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所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提出了哪些建议和措施?我设想,书中一定会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是如何被推广应用,以及它们为提升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畜牧兽医产业水平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我相信,这本书所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尘埃,更是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能够为我们未来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评分

这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志(1931—2015年)》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去窥探一个重要研究机构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1931年到2015年,整整80多年的时间跨度,这中间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又孕育了多少科研的突破与创新?我作为一个对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畜牧兽医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对这本书的期待是极高的。我希望能在这字里行间,找到关于那个年代科研工作者们艰苦奋斗的身影,他们是如何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凭借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一步步推动着畜牧兽医科技的进步。那些在研究所里发生的,或许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的科研攻关故事,那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诞生的,有哪些关键人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想这些都会是这本书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当然,我更关注的是,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是如何服务于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如何为保障畜产品供应、提升养殖效益、防控动物疫病做出贡献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机构的历史,更是中国现代畜牧兽医科技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示和丰富的知识。

评分

不得不说,仅仅是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虽然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对于农业发展,尤其是与我们餐桌息息相关的畜牧兽医工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所志》的出现,就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为我揭示了一个在我认知之外的广阔天地。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是如何根据国家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的。比如,在某个时期,是不是集中攻克了某种关键的育种技术?又或者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有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和预警体系?我设想,书中一定会有大量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实施、成果鉴定等过程的详细记录,这些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是每一个渴望进步的组织都应当学习的。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了解到,研究所是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的,人才的流动和思想的碰撞,往往是科研创新的源泉。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科研工作的宝贵借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成功的研究机构是如何锻造出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