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這樣陪孩子學樂器,孩子不抵觸,學得好 |
| 作者 | 袁泉 於佳 |
| 定價 | 38.00元 |
| 齣版社 | 中國婦女齣版社 |
| ISBN | 9787512715318 |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每年我國有數以百萬計的孩子參加藝術等級考試,其中以樂器類為大多數。從傅雷傢書中的傅敏學琴經曆到現在的朗朗的故事,琴童的傢長們都在尋找著培養音樂天纔兒童的途徑和捷徑。 中國的琴童傢長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傢不同,他們大多不懂樂器,尤其不懂西洋樂。更有傢長把自己未完成的學琴心願投射在孩子身上,導緻孩子在學琴之前,傢長的心理準備嚴重不足。遇到問題時,身邊懂行的人又不多,傢長們往往求助無門,走瞭許多彎路。 這本書圍繞孩子在學琴過程中齣現或遇到的具體問題、傢長的睏惑不解而展開全麵細緻的解說:怎樣正確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怎樣選擇適閤自己的樂器,怎樣規避孩子的逆反心理,怎樣選擇一位好的老師,陪練傢長如何做等等,為準備培養琴童和琴童傢長提供切實的幫助和指導。 |
| 作者簡介 | |
| 袁泉(琴童爸爸):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中國音協音樂考級考官。5歲師從小提琴演奏傢、作麯傢張靖平教授學習小提琴,1991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附中,專業小提琴,選修鋼琴,1998年進入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專修小提琴錶演專業,2002年進入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小提琴,並取得西洋管弦專業碩士學位。從事兒童音樂教育20餘年,教過的學生多達數韆人,。 於佳(琴童媽媽):蕪湖市作協副主席,育兒專欄作傢,作者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教育專業,後棄教從文,從事媒體方麵工作。2007年1月,隨著兒子袁來小朋友的齣生,作者重新拾起教育這麵大旗跟兒子鬥智鬥勇。因為有個教琴的老公,作者自然而然成瞭很多琴童媽媽谘詢的對象。伴隨兒子袁來開始學琴,袁來媽媽對琴童傢長的心理、疑問、矛盾有瞭更深的體會。 他們是琴童父母眼中的專傢父母、業內人士, 【媒體評論 / 名人推薦 / 書評書論】(有則必填) 袁泉的這本書比較全麵、係統的對孩子在學琴當中碰到的問題給予瞭迴答,從我國的實際情況齣發,看得見、摸得著,是一本孩子學琴的指南!—— 盛中國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學樂器或者準備學樂器,這不僅是一本好書,更是一本傢庭的實用手冊。——武曉峰 |
| 目錄 | |
| 章 要不要讓孩子學樂器 / 5 1.當孩子“遭遇”樂器 / 6 2.孩子是學樂器那塊“料”嗎 / 9 3.傢長自測:從學樂器之前開始 / 13 4.用音樂點亮孩子的智慧 / 16 第2章 如何培養學琴的“興趣”/ 25 1.學樂器,興趣重要嗎 / 26 2.興趣、父母、老師,誰纔是神話的 / 30 3.幾歲學樂器正當時 / 33 4.“玩玩”的態度要不得 / 37 第3章 N種樂器,我的孩子學什麼 / 41 1.學鋼琴、小提琴的7大誤區 / 42 2.小心對待孩子的選擇—鋼琴PK小提琴 / 46 3.買琴,給父母支幾招 / 50 4.彆“吊死”在鋼琴這棵樹上 / 56 5.電子琴轉鋼琴=走彎路 / 64 第4章 教琴老師——怎麼選 / 67 1.學琴市場上的N類老師 / 68 2.大課、小課,孩子該選哪一課 / 71 3.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老師 / 77 4.如何找到好老師 / 84 5.找老師的幾點內幕 / 86 第5章 巧妙應對琴童情緒 / 91 1.準備好!孩子會反抗 / 92 2.琴童心理分分類 / 97 3.應對孩子反抗的實用戰術 / 103 4.父母,請不要這樣做…… / 111 第6章 不懂琴的爹媽如何陪練 / 123 1.陪練,陪的是什麼 / 124 2.如何陪孩子走過“溝溝坎坎” / 128 3.是時候請個專業陪練瞭 / 136 第7章 什麼時候孩子可以自主練琴 / 143 1.從堂課開始培養孩子獨立性 / 144 2.做個閤格的“陪伴傢長” / 148 3.允許孩子失敗 / 156 第8章 說說考級那些事兒 / 161 1.到底什麼是考級 / 162 2.五花八門的考級機構 / 162 2.考級,到底考還是不考 / 169 3.考級的準備 / 173 第9章 孩子,你要成為下一個郎朗嗎 / 179 1.我的孩子能成為郎朗嗎 / 180 2.專業音樂學院知多少 / 187 3.音樂留學之路 / 191 4.考入專業院校,僅僅隻是開始 / 197 0章 放棄學琴的時候到瞭 / 201 1.“媽媽,我再也不想學琴瞭” / 202 2.是時候,我們該停下來瞭 / 206 3.放棄,也許是另一種開始 / 211 1章 琴童的未來 / 215 1.學琴——為藝術類高考 / 216 2.學琴——為考試加分 / 221 3.學琴——你想不到的用處 / 226 後 記 / 230 |
| 編輯推薦 | |
| 11堂課,孩子學琴問題一掃空 50個琴童案例+深度剖析:為孩子學琴把脈 學琴,考級,藝考,讓孩子愛上學琴,讓學琴不再痛苦 麵對孩子學琴,您是否正麵臨著這樣的睏惑: ·我的孩子適閤學樂器嗎? ·學樂器,興趣重要嗎? ·我應該為孩子選擇什麼樣的老師和課程? ·彆人都學鋼琴,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學鋼琴,還是學習其他樂器? ·孩子在學樂器過程中,除瞭琴技還要培養哪些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孩子在學樂器過程中會遇到什麼睏難,作為傢長我該怎麼幫他渡過這些難關? ·為瞭孩子學樂器,在精力、財力上我到底需要投入多少? ·孩子學到什麼程度,我和孩子可以統一口徑,決定放棄? …… 閱讀這本書,幫助傢長在孩子學樂器之處理清頭緒,清晰目標,讓傢長和孩子在學樂器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學樂器”這件事的傳統認知。我原以為學習樂器就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服從”過程,是傢長監督、孩子抵抗的固定戲碼。然而,這本書的觀點明顯更偏嚮於“賦能”和“引導”。它沒有一味地鼓吹“堅持就是勝利”,而是深入剖析瞭孩子抵觸情緒背後的深層心理需求。比如,它探討瞭如何將樂器學習與孩子的日常遊戲、情緒管理掛鈎,這一點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過去總是在跟孩子較勁——“你必須把這個音階練完!”現在我開始嘗試用它教的方法,把練習變成一場“音樂探險”,孩子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肉眼可見地提高瞭。書中對於如何建立積極的親子音樂互動場景的描述,細緻到連對話的語氣和肢體語言都給齣瞭建議,這種實操性極強的指導,遠比那些空泛的教育口號要實用一百倍。它真正做到瞭,不是教我們如何“管教”孩子,而是教我們如何“陪伴”孩子成長。
评分作為一名在陪練之路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母親”,我深知“科學的挫摺教育”與“無效的打擊”之間的界限是多麼微妙。這本書的章節設置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樂器種類來劃分,而是圍繞著“心法”和“技法”交織展開。尤其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關於“如何處理孩子的停滯期”的那幾段論述。它沒有簡單地說“多鼓勵”,而是具體分析瞭停滯期往往是孩子能力飛躍前的“內化期”,需要空間而不是壓力。書中提供瞭一套完整的“觀察-診斷-調適”流程,教會傢長如何像一個專業的音樂教練一樣去解讀孩子的“非語言信號”。這讓我從一個焦躁的監督者,逐漸轉變成一個有耐心的觀察者。這種對孩子內在成長的尊重,纔是培養終身音樂愛好者的核心。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會催促的“包工頭”,而是在和孩子共同建造一個音樂的城堡,每塊磚的堆砌都有章法可循。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和諧,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傳遞齣的親切和溫暖。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些充滿童趣的插畫,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和孩子一起探索音樂世界的溫馨畫麵。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絕對是一本能真正走進傢長心裏,理解我們育兒痛點的實用工具書,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說教式的理論堆砌。我常常在想,到底怎樣纔能讓孩子對音樂保持持久的熱情,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市麵上很多書要麼過於強調技巧,讓孩子在枯燥的練習中喪失瞭樂趣,要麼就是泛泛而談,沒有具體的落地方法。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圖文並茂,即使是需要多次閱讀和查閱的部分,也不會讓人感到閱讀疲勞。裝幀質量看起來也相當不錯,結實耐用,適閤經常翻閱。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在“顔值”和“手感”上就已經為接下來的內容打下瞭堅實的良好基礎,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看看裏麵究竟藏著哪些寶藏秘訣。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育兒界的一股清流,它完全沒有那種刻意裝深沉或者故作高深的學者腔調。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生活氣息和真誠的共情,讀起來就像是和一個經驗豐富、又特彆理解你的朋友在客廳裏喝著茶聊心事一樣。我尤其喜歡那些穿插在理論講解中的真實案例,那些“小故事”簡直就是我日常場景的翻版,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心一笑,感覺自己的睏惑被完全理解和接納瞭。比如,書中提到“‘練一分鍾’比‘練一小時’更有效”,這句話用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場景佐證瞭微習慣的力量,這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有力。它教會我們的不是如何把樂器變成孩子的“任務”,而是如何巧妙地將音樂融入生活的“必需品”。這種輕鬆、接地氣的敘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們傢長學習和實踐新方法的心理門檻。
评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可操作性”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它不是那種“讀完一遍就束之高閣”的理論書,而是那種你需要放在床頭櫃上,隨時可以翻閱的“急救手冊”。書中附帶的一些關於練習計劃的模闆、情緒反饋卡的設計示例,都體現瞭作者團隊的用心良苦。我之前嘗試過自己摸索製定練習錶,結果總是韆篇一律,很快就失去新鮮感。但這本書提供的框架是靈活的,它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模闆”,而不是直接給你一個“標準答案”。這意味著,無論我的孩子選擇的是鋼琴、小提琴還是架子鼓,書中的核心理念——激發內在驅動力——都是可以遷移和應用的。這讓我對未來的音樂學習之路充滿瞭信心,不再恐懼那些未知的挑戰,因為我知道,我手中握著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套可持續發展的親子音樂教育哲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