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技巧
开本: 16开
作者: 赵晓华
定价: 29.8
出版时间: 2015-10
ISBN号: 9787563944477
印刷时间: 2015-10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学生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学习方法,既有适用于所有科目的基本学习方法,又有针对每门学科的具体学习方法;既有传统的方法,也有现代的技巧。融古今于一体,博采百家之长。具体说来,本书分十二章,要求同学们先统览全书基本内容,然后再深读每章、每节的详细内容。它将为中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掌握各科知识提供一系列良好的方法指导,能使中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
编辑:
我们这本书就是专门向那些急需掌握学习方法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常用的实用方法。这其中有一些学习策略,但更多的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本书的作者是多年关注“学习科学”的教育工作者,长期密切接触中小学生,非常熟悉同学们的学习现状。正因为了解同学们的需求,所以我们不追求“方法大全”,书中也不讲太深奥的道理。实用和密切联系实际,是我们这本书始终遵循的原则,也是本书有别于其他书的特点。书中许多内容曾有老师在不同场合给不同年级的同学们讲过,受到热烈欢迎。
作者简介:
赵晓华,小学教师,从教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被评选为省级骨干教师,多次荣获省级、市级教师、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所撰写的论文和课件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所辅导的学生撰写的论文《怎样学好语文》在河南省中小学学生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媒体:
轻轻松松提高成绩
快快乐乐考上重点
全面、经典、新颖的学习方法
章 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课本是学习的根本003
怎样选择和使用参考书007
怎样利用计算机学习012
怎样使用工具书014
怎样整理和应用平时的试卷016
如何与老师沟通019
如何与同学交往020
怎样面对父母的期望022
第二章 制订必要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十分重要027
怎样制订学习计划030
根据不同学科制订计划035
如何执行学习计划037
学习要张弛有度039
第三章 好成绩来自好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045
形成固定的学习规律049
做事专心致志051
热爱读书使你的知识更渊博053
多动手让你更聪明057
善于自己发现问题061
科学使用大脑063
第四章 预习:让你时刻一步
预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069
预习的基本步骤072
根据情况进行预习075
预习效果不好怎么办077
预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079
第五章 听课:向45分钟要成绩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085
专心上好每一节课088
课堂上回答问题脸红心跳怎么办093
为什么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能提高成绩094
如何抓住每节课的重点096
怎样才能做到专心听讲098
怎样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100
第六章 作业:数量和质量同等重要
充分认识作业的价值107
做作业的四个基本步骤110
如何高质量完成作业113
怎样提升解题能力115
及时纠正作业中的117
第七章 复习:提高成绩的摇篮
复习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强化125
复习使知识更加化126
怎样制订可行的复习计划129
“树形复习”如何进行131
复习期间的自习课该如何利用133
复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35
考前十天应怎样复习138
考试前为什么要停止复习140
第八章 考试:如何做到超常发挥
考前给自己定个目标147
考前如何做好准备149
考试紧张心慌怎么办152
如何确保考试时处于佳状态154
拿到试卷后不要急着做158
考场的应试技巧160
标准化考试答题有哪些技巧167
考后做好总结171
第九章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一定要讲究方法177
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及改正措施179
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183
间隔交替学习方法186
常用的联想学习方法190
大胆质疑的学习方法195
第十章 让身体保持佳状态
采取措施眼睛201
及时给大脑补充营养203
学习任务重为什么还要加强体育锻炼206
睡眠好学习才能好210
第十一章 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如何防止学习疲劳217
学习成绩差怎么办220
偏科怎么办223
怎样提高背诵的能力225
第十二章 三大主科的学习技巧
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231
掌握语文字词的诀窍233
怎样阅读文言文235
怎样翻译文言文238
怎样写好考场作文239
数学把掌握概念放在首位244
重新认识例题的作用248
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及对策251
学英语要有一个好的开头255
如何巧记英语单词258
怎样开口说英语261
怎样掌握英语语法264
怎样提高英语阅读能力267
怎样提高写短文的能力269
课本是由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根据知识的科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写的,内容精练、严谨、深刻,是一般参考书无法替代的。
课本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依据,也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如果不认真钻研课本,不认真达到课本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无法掌握好中学的基础知识,也不容易使基本能力得到提高。抓住了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和根本。课本与其他书籍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能够把知识的重点有计划地平均分配。为了让使用教材的学生有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编书者会事先安排好学习的顺序和进度,各个要点都平均分配在从章到后一章的每个小节里,并且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发展,很有性。所有这些,都是其他书籍所不具备的。总而言之,课本是一种高度浓缩、具有高“含金量”的资源,它里面的每个字以及每种组合都是本领域的专家慢慢“磨”出来的,每一个单位空间里都尽可能地容纳和渗透着大的价值。可以说,没有比课本更具开发价值的学习资源了。
那么,中学生应该怎样充分利用课本呢?
(1)精读教材
精读教材,就是深入地钻研课文,吃透教材中的每一个概念、原理及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做到完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全部内容。
精读课文时可在每个段落的边缘处批注几个可以反映主要概念的关键词语,当读完全篇课文闭目反思时,大的方面你可以从课文的知识提纲开始复述,细节方面你便可以从各段落的批注内容进行展开。你会发现,边读边做切题的页边注释,然后又从注释回想整段内容的做法,可以培养自己深入理解并记忆整段课文的能力,而且采用这种方法比采用其他方法记忆得更快、更牢固。
对于一些需要透彻理解的课文内容,你可以用提纲、标题、画线或批注将有关的知识重新组合起来,变成实实在在的自己的语言,你不妨对自己说,或者大声地讲出来。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有关知识时,可以说你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心智活动。这证明你不仅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含义,而且已经掌握课文内容的组织结构,能自如地重新组合运用了。这正是精读课文所要追求的境界。
(2)利用好课本目录
学习时要利用好课本目录,这样既有利于整理知识,使知识化、条理化,使书越读越“薄”;又能够促使同学们在忆、说、写的复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习能力。
下面介绍利用目录进行学习的一些方法。忆,就是翻开目录,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根据目录,依序记忆各个课题里面的知识内容,回忆起其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在忆的过程中,可以边忆边把知识要点记在草稿纸上,以加深印象。忆不起时再翻看有关内容。
说,就是在独立回顾、记忆一番后,几人一组,共同述说各个章节的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以及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等,以此起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作用。讲的人固然印象深刻,听的人等于又重温了一次。
写,可先默写目录内容,看看自己是否记住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再用书画形式整理知识梗概,辨析易混知识,叙述学习的方法和体会。
注意,写时不一定要机械地默写目录上的标题,可以加上自己的归纳和总结,基本内容不错、不漏即可。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九章为“力和运动”。目录如下:
①牛顿定律。
②惯性及惯性现象。
③二力平衡。
④摩擦力。
阅读材料:牛顿的故事汽车刹车之后
小实验:筷子提米巧找重心
在默写的时候不妨这样处理:
①牛顿定律是指……(略)
②惯性是指……(略),惯性现象有……(略)
③二力平衡,二力是指……(略),平衡是指……(略)
④摩擦力是指……(略)
⑤典型题有……(略)
⑥其他要记的地方……(略)请看,这么写一遍,印象是很深刻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目录。以往我们对目录似乎重视不够,正如有些教师所指出的:“究其原因,就是小看了目录的作用。”
(3)利用图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可以说,不管是哪一门科目,在教材中几乎每一页都不会是纯粹的文字叙述,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一定的图表。图表不仅受作者的喜爱,同时也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戴”。因为它具有简明、生动、形象、易读等特点,它能把文字与数字具体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而且,这些图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与许多文字相互联系着。事实上,在教材里,有很多图表是用来解析、说明课本内容的。例如,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在讲述“中国行政区域划分”这个知识点时,教材内容旁边必然会有一张缩小的中国地图,这样对照着图来看内容,非常容易记忆。如果光是靠思维凭空想象,效果一定不会很好。
还有,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讲到细胞分裂这个知识点,如果旁边没有细胞分裂图,那么即使看无数遍的书,或者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我们也未必会真的懂了。而有可供参看的图片,我们就会学得更快,老师讲授也不用那么吃力。
物理课也是如此,当讲到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时,里面就涉及水磨和风力发动机,而我们身边又没有这种实物。怎么办呢?看书上的插图,再通过进一步的联想,这个知识点就很容易掌握了。
当然,除了地理、生物和物理课程之外,其他科目的学习也可将插图、表与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深理解。
把图表和文字联系起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日后记忆的时候,只要想起了其中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自然而然地也会记起来。比如我们看到一张描绘圆明园的图片,就会回忆起八国联军侵华这一事件,进而再回想起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他们在中国干了些什么以及事件的结果等内容。这样,知识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温暖而又不失活力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特意选了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打算好好品鉴一下这本书的内涵。一打开书页,那种纸张的触感就让人非常舒服,字体的排版也极其讲究,阅读起来一点也不会感到疲劳。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出一种深厚的教育情怀,他没有空泛地谈论宏大的理论,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描绘了许多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困境和迷茫。比如,关于如何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书中没有给出僵硬的公式,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视角。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有效沟通”的章节,作者通过几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父母如何从“说教者”转变为“倾听者”,这种角色的转换对于建立亲子间的信任桥梁至关重要。书中的理论支撑并非枯燥的心理学名词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现代教育理念的前沿思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教育导师在耳边细细点拨。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充满温度的陪伴指南,让人在面对教育的种种挑战时,心中充满了笃定和希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教育类书籍那种严肃刻板的印象。作者的笔触细腻且极富幽默感,即便是在探讨一些比较沉重的话题,比如青春期的叛逆和情绪管理时,也总能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让人读起来既能学到东西,又不会感到压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的“理解先于改变”的理念。他深入分析了初中生心智发展的特点,指出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管教方式,其实正是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发。过去我总以为孩子不听话是态度问题,读了这本书才明白,那往往是他们表达需求和寻求关注的笨拙方式。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贴近现实,很多情节让我瞬间联想到自己家里的场景,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非常强烈。此外,作者在处理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时,展现出极高的智慧,他倡导的“劳逸结合的科学节奏”远比单纯的“加时学习”来得有效和可持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与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朋友进行了一场深入的、毫无保留的对话,收获的不仅是方法,更是心境上的豁然开朗。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对于“时间管理与目标设定”部分的深度剖析给予高度评价。它并非简单地告诉家长“要制定计划”,而是细致地拆解了如何引导初中生去“自主”制定并坚持计划的全过程。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目标分解法”,将宏大的升学压力,转化为每周甚至每日可以轻松完成的小任务。这套方法的精髓在于,它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拖延症”的成因分析,观点独到地指向了完美主义倾向和对失败的恐惧,而不是简单归咎于孩子“懒惰”或“意志力不坚强”。这种深层次的挖掘,使得家长能够用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介入和引导。更妙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家长在协助孩子执行计划过程中遇到的“陷阱”和“反思”,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自我审视的价值。我曾经尝试过很多市面上的时间管理书籍,但大多过于强调工具本身,而这本书则完全侧重于如何通过目标设定来塑造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这才是真正持久的动力源泉。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与孩子一起规划未来,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更具操作性的路线图,不再是盲目地催促,而是成为了一个有策略的引导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的完美结合。在谈及如何应对初中阶段日益复杂的社交问题和信息爆炸对孩子的影响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超越传统教育的视野。他没有回避网络、电子产品等现代生活元素,而是提供了一套如何在“控制”与“赋权”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策略。比如,书中关于“数字素养教育”的讨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教会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讨论信息的甄别、隐私的保护以及网络社交的健康边界,这远比一刀切的“禁止使用”要有效得多。此外,作者对于“挫折教育”的论述也令人耳目一新。他强调挫折不是用来惩罚的,而是用来培养“复原力”的绝佳机会。书中分享了几个家长如何巧妙地处理孩子考试失利、人际冲突后的低谷期的案例,这些案例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让我学习到了如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引导他们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重建自信。这种将“生活教育”与“学业指导”无缝衔接的处理方式,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显著特点,它真正关注的是如何培养一个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完整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仿佛是按照初中三年学生成长的“时间轴”精心设计的,逻辑性极强,让人可以根据自家孩子所处的具体阶段,快速找到对应的章节进行阅读和应用。我发现,前期的章节更多侧重于基础的习惯养成和亲子关系的基石搭建,语言风格相对温和,旨在建立互信;而到中后期的内容,则明显提升了对“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讨论也更加深入和策略化。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确保了家长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产生“知识消化不良”的感觉。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思”的练习工具和模板,设计得非常精巧,简单易上手,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内省能力。我尝试着应用了其中的一个“每周学习回顾表”给我的孩子,发现他开始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这极大地减少了我们之间的“无效沟通时间”。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理论指导,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教育行动手册”,它给予了家长清晰的路径和坚定的信心,去陪伴孩子平稳、健康地度过这个充满挑战的青春期阶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