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推荐教材:教育心理学
定价:26.90元
作者: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107172724
字数:
页码:60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生教材,讲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德育与美育心理、教学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和创造力及其培养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的教师来说,最怕的就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空谈”。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抱着审慎的态度去翻阅,担心它又是一本学院派的“高冷”之作。然而,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课堂管理”和“师生关系”这类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内容的处理,细致入微且充满人文关怀。它没有给出僵硬的“三步走”管理方案,而是深入探讨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例如,为什么某些学生会表现出持续性的反抗行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未被满足的归属感或掌控欲。通过心理学视角对行为进行“溯源”,这本书提供给我的不是一套应对技巧,而是一套更具同理心和前瞻性的“思维框架”。它教会我如何去看待每一个“问题学生”,如何理解课堂动态中的能量流动,这比任何标准化的管理手册都要有价值得多。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对班级的掌控力并非来自威严,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预判。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众多教育学专著中,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它成功地避免了两个极端:既没有陷入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也没有因为追求通俗而牺牲掉核心理论的深度。尤其在涉及动机理论的章节,作者对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阐释,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性”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如何在学习中扮演决定性角色。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作业设计、给予有建设性的反馈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仅仅依赖外部奖励或惩罚。这种对“人”——学习者的深层心理需求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教学方法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点燃”学习者内心火焰的指南书。对于任何希望提升教学效果、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教育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宝藏。
评分这本《教育心理学》真是我最近翻阅过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教材之一了。从拿到书的那个瞬间起,我就被它那种扎实的学术底蕴和极富亲和力的叙述风格所吸引。不同于以往那些动辄抛出复杂理论却鲜有实际案例的教科书,本书在讲解每一个核心概念时,都巧妙地融入了大量贴近现实的教学场景和研究发现。比如,在讨论“认知负荷理论”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和术语,而是用生动的课堂对话来展示当学生面对信息过载时,思维是如何被“卡住”的,进而引出如何通过分块学习和图文整合来优化教学设计。这种“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指导理论”的编排思路,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教育工作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近些年教育技术对学习过程影响的探讨也相当到位,它没有停留在对新技术的盲目追捧,而是深入分析了技术如何重塑学习者的注意力和记忆机制,给人一种非常前沿且审慎的阅读体验。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导师,耐心地引导我穿越复杂的理论迷雾,直抵教学实践的真谛。
评分老实讲,我买过不少号称是“权威推荐”的教材,但很多读起来都像是把浩如烟海的文献摘要硬塞进一本厚书里,枯燥乏味到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这本《教育心理学》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逻辑清晰度和结构美感。它的章节划分非常合理,从基础的学习理论到复杂的发展阶段,再到情绪、动机和课堂管理,每一步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在阅读一部精心构建的叙事。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流派理论(比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时的处理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它们的异同点,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对“学习者是谁”和“知识如何获得”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演变脉络。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也对整个学科的哲学基础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翻阅过程中,我几乎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冰冷的学术概念与火热的教学现场,这份用心,真的值得点赞。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背诵知识点,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人如何学习”的深刻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水准,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标注的教材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厚度适中,既保证了墨色的清晰度,又不会显得过于笨重,便于携带。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书中的图表设计极具巧思,它们绝非装饰品,而是对复杂概念的精准视觉化提炼。例如,在解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时,书中所用的示意图简洁明了,让人一眼就能把握其核心含义,比起纯文字的描述效率高出太多。再者,每章末尾设置的“反思与应用”环节,设计得尤为巧妙,它不只是简单的习题,而是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情境问题,促使读者将刚刚学到的理论立即投射到自身的教学困境中进行剖析。这迫使我合上书本,真正去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该如何应对这个挑战?”这种互动性极强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内化过程,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学完即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