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纪事
作 者: 日本法政大学大学史资料委员会 编;裴敬伟 译 定 价: 48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9-01 页 数: 281 装 帧: 精装 ISBN: 9787549570096 ●编者序:晚清立法与日本法律专家的聘请(李贵连)●卷首语
●一 校规;制度
●二 典礼
●三 教员
●四 广告
●五 课外活动
●六 学生
●七 其他相关记事与评论
●解题 清国留日学生与法政速成科
●附表
●后记
内容简介
《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纪事》为日本法政大学编辑出版的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史料特集的中文译作,是日方现存的关于“法政速成科”资料之大汇集,国内罕见。
日本东京法政大学于1905年针对清国留学生专门设立了法政速成科,该科存在仅三年,但对清末乃至近现代中国影响甚大,曾经在该速成科学习的政学两界精英,如宋教仁、汪兆铭、杨度、胡汉民、陈天华、沈钧儒、居正、汤化龙、蒲殿俊、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程树德等,不胜枚举。当时担任教员者,如梅谦次郎(东京法政大学校长,“日本民法学之父”)、冈田朝太郎(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刑法学专家,并曾主持清末刑法典的编纂工作)、美浓部达吉(日本公法学鼻祖,宪法学巨擘)等人,亦皆为日本法学名家。
作为日方资料的集大成者,本书以大学档案的形式全面保留了有关法政速成科设置与办学进程中的相关史料,分校规与制度、典礼仪式、教员情况、留学生招募广告、课外活动情况、学生情况、其他相关记事与评论等七个方面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留学生教育和晚清国人向日本学习**法政文化知识的面貌。
日本法政大学大学史资料委员会 编;裴敬伟 译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便是它触及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核心命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时代背景下,究竟是如何具体实践的。尤其是“法政”这一领域,在晚清的知识界与政界,无疑是急需革新的关键环节。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当时的日本,这个“法政速成科”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它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是否能反映出当时日本在法政教育上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展现,这些来自清国的留学生,是如何在这种“速成”的模式下,迅速掌握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否充满了挑战,是否遭遇了语言、文化、思想上的巨大障碍?而“新民说”的引入,更是将历史的视角拔高了一个层次,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群留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关乎着“新民”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这些留学生,是否成为了“新民”理念的早期传播者,他们学成归国后,又是如何践行“新民”思想,试图改造中国社会的?书中对晚清政法才子们在日本的留学生活进行全景式记录,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亮点。我期待看到的是,不仅仅是他们学习法律条文、政治理论的刻苦,更能窥见他们作为个体,在异国他乡如何思考、如何成长,如何在历史的选择面前做出自己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心中对于晚清留学生群体,尤其是法政领域的知识空白。我一直觉得,近代中国的转型,离不开那些走出去的年轻人。他们是时代的先行者,是新思想的播火者。这本书名中“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纪事”就让我对他们的学习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才能称之为“速成”?是否意味着当时中国对于法政人才的需求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述这些速成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们所面临的学习压力?“新民说”的出现,更是让我看到了本书思想的深度。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留学生们的求学经历,更探讨了他们如何被“新民”思想所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思想带回中国,试图改造社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分析“新民”思想在日本的传播情况,以及留学生们如何理解和接受这些思想。副标题“近代中国与日法政文化交流史之源头”更是点明了本书的宏大叙事。我希望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晚清时期中日两国在法政文化方面的交流脉络,揭示日本的法政制度是如何通过留学生这个群体,对中国近代政治法律体系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哪些具体的制度、理论被引入,又是如何被本土化的?“晚清政法才子的日留学生活全记录”,这最后一部分,更是让我对书中人物的鲜活呈现充满了期待。我渴望看到这些才子们,不仅仅是纸面上的历史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奋斗,都将是这段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首先源于其独特的视角。“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纪事”这个标题,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聚焦于一个非常具体的群体和一个非常特殊的学习经历。我想知道,“速成科”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反映了晚清时期在法政人才培养上的紧迫性,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需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速成科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留学生们在这种高强度学习下的真实状态?“新民说”的出现,则将本书的讨论范畴提升到了思想层面。“新民”思想在晚清的兴起,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密相连,而法政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工具。我希望本书能够阐释,这些留学生是如何接触、理解并传播“新民”思想的,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将法政知识与“新民”理念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思想和实践的动力。副标题“近代中国与日法政文化交流史之源头”则赋予了本书重要的史学地位。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和分析,日本的法政文化是如何在晚清时期通过留学生这一媒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汲取,还是存在更复杂的互动?是哪些具体的制度和思想被引入,又经历了怎样的本土化过程?“晚清政法才子的日留学生活全记录”,这最后一项更是点亮了本书的文献价值。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本书,看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法才子们,他们年轻时在日本的学习、生活、思想斗争的真实记录。他们的个人经历,将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变革提供生动而深刻的注脚。
评分终于捧读了这本《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纪事》。翻开书页,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清。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怀揣救国理想,远赴异国他乡求学的青年才俊。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内心挣扎,他们的学习经历,都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这本书正如一个精心打磨的万花筒,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图景。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描绘留学生们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如何在政治、法律、文化等层面进行深度的互动与碰撞。这种交流,绝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在时代洪流中,新思想、新观念与旧制度、旧文化的激烈辩论与融合。它是否能揭示这些留学生如何在这种双向交流中,为近代中国政治法律体系的萌芽奠定基础?他们又是如何将异域的先进理念,本土化,并试图将其融入中国变革的土壤?书名中“速成科”的字眼,也暗示着他们学习的紧迫性与任务的艰巨性,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时代压力和个人抱负?我对书中对于这些留学生日常生活的刻画也充满了兴趣,那些关于他们衣食住行、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情感经历的细节,定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奋斗历程。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个问号。首先,“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这个名称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为什么是“速成”?这背后是否意味着一种迫切的时代需求,一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那些在速成班里学习的学生们,他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吸收并理解那些原本在中国陌生的法政概念的?是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速成”的效果?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课程的设置,它们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新民说”的出现,则让我联想到梁启超等思想家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宏大构想。这本书是否能将留学生的个人经历,与“新民”思想的传播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些留学生,在学习法政的同时,是否也受到了“新民”思想的启迪,他们的思想是如何被塑造和改变的?“近代中国与日法政文化交流史之源头”这个副标题,更是点明了本书的史学价值。我希望本书能够详细梳理这段交流史,揭示日本的法政制度,是如何通过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政治法律体系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书中是否会分析这种文化交流的深层原因和复杂性?“晚清政法才子的日留学生活全记录”,这最后一个部分,则让我对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充满了期待。我渴望看到那些风云人物,他们鲜活的一面,他们学习的苦乐,他们思想的碰撞,他们归国后的作为,是如何共同构成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