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 |
| 作者 | 刘爽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05827 |
| 出版日期 | 2009-03-01 |
| 字数 | 220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341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在对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述评的基础上,利用大量人口数据,得出了世界各国出生性别比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规律性结论,并从全国、省、地(市)、县四级剖析了中国出生性别比失常问题;对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及其人口后果的量化分析填补了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对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内在动因——生育“性别偏好”做出了理论阐释,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具有独到之处;对生育“性别偏好”与出生性别比失常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影响进行了新的探讨。 |
| 作者简介 | |
| 刘爽,人口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国别项目专家组成员。 |
| 目录 | |
| 章 导论 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基本研究设计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 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外出生性别比和“性别偏好”研究进展与主要发现 节 国外关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研究 第二节 国外关于“性别偏好”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性别偏好”的研究 第五节 国外关于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研究 第四章 世界各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及趋势 节 世界各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 第二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案例分析:韩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 第四节 世界各国的生育“性别偏好”概况 第五节 案例分析:印度的生育“性别偏好” 第五章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及其主要特征 节 从省级数据看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的严重性 第二节 从地、市数据看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的地域性 第三节 从县(市)数据看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的地区类型 第四节 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情况 第五节 几个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 第六章 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 节 微观层面上的“性别偏好” 第二节 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男孩偏好” 第七章 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内在动因——生育“男孩偏好”的文化视角 节 物质文化层面:引致出生性别比失常的行为与实践 第二节 生育需要与孩子价值 第三节 “男孩偏好”在中国社会是一种制度化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生育控制与“性别偏好”:制度与文化的冲突 第八章 生育“性别偏好”与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可能后果与影响 节 男多女少不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第二节 “男孩偏好”导致无男孩妇女的婚姻更易解体 第三节 对于非医学原因利用性别选择技术的道德思考 第四节 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 第五节 对中国人口发展的政策再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封底的简介(尽管我没有看到具体内容,但根据书名可以推测)就能感受到其研究的严肃性与学术价值。刘爽教授(我想作者定是教授级别)所撰写的《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必定是一部扎实的学术著作,它不只是对一个社会现象的表面观察,更可能是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和理论框架构建的深度探索。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原因”部分的论述。毕竟,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其背后一定有复杂的成因。我想,作者很可能会从几个维度去解构这些原因:一方面是宏观的经济因素,比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家庭结构和生育观念的重塑;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微观的文化因素,比如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传宗接代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异与延续;再者,也可能涉及到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水平等其他关联因素。对我而言,理解这些原因,比仅仅知道“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这个事实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弄清楚了“为什么”,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怎么办”。
评分这本《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读起来真是让人心潮澎湃,虽然书中具体内容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仅从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就足以勾勒出其宏大而深刻的探讨方向。首先,作者刘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严谨的学者气质,让人不由得对其学术背景和研究功底产生极大的期待。再者,图书名称中的“出生性别比”和“性别偏好”这两个核心词汇,精准地抓住了中国社会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影响深远的问题。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会是泛泛而谈,而是会深入剖析这背后盘根错节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历史因素。例如,书中很可能详细梳理了过去几十年来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演变轨迹,从最初的微小偏差到如今的触目惊心,这种趋势的形成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起主导作用?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还是传统观念的固化?亦或是政策的影响?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的。同时,“性别偏好”这一词也暗示了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是要挖掘导致这种偏好的深层心理和社会机制。这种深度的挖掘,对于理解中国家庭结构、婚恋观,乃至人口再生产的未来走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对《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这本书抱有极大的好奇。首先,这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更是一个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婚姻市场、家庭的构建,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刘爽教授通过“现象、原因及后果”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结构,想必会带领我们一步步揭开这个问题的面纱。我特别想知道,在“原因”部分,作者是如何平衡和整合经济、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的解释力。是某种单一因素占主导,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后果”的探讨,我相信也不会止步于表面的统计数字,而是会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伦理道德挑战,甚至是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调整。一本好的书籍,总能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本书的名字就已经成功地激起了我的求知欲,让我迫切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评分对于《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这本书,我最关注的莫过于其对“后果”部分的分析。通常,一个社会问题的提出,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游戏,它预示着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我想,刘爽教授一定会在书中详尽地阐述这些后果,从最直接的婚姻挤压、单身潮的形成,到更深远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比如婚恋压力、家庭矛盾的加剧,甚至可能对国家长远发展战略产生的影响。此外,性别偏好的存在,也必然伴随着对女性地位、女性权利的潜在侵蚀,这些伦理层面的探讨,也是我十分期待的部分。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应该能够预见问题,警示风险,并为解决问题提供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陈述问题,更能引发社会各界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并为政策制定和观念转变提供有益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研究框架,让人对其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充满信心。刘爽这个作者名,也给我一种可靠的感觉,相信其研究方法和结论会经得起推敲。我猜测,书中在“现象”的呈现上,绝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一些统计数据,而是会运用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及其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差异化表现。这种细腻的描绘,能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性别偏好”的深入剖析,可能还会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去解读中国家庭内部,甚至在个体选择背后,隐藏的性别价值判断。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洞察。总而言之,从书名就可以预见到,这是一部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学术力作,非常适合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特定议题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