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成长教育书系:家长解惑(高中)
定价:28.00元
作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04152848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家长解惑(高中)》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医学专家及学生家长,依据家庭教育大纲,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发育特点、学习体会、心理变化三条主线出发,结合教育政策、教学目标、教育热点等家长关心的问题而编写的,回答了学生家长在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倾力搭建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桥梁,是为家长和教师答疑解惑、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精品力作。
目录
篇 高中生的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2.循环系统
3.神经系统
4.消化系统
5.泌尿系统
6.内分泌系统
7.免疫系统
8.运动系统
9.感觉系统
10.生殖系统
第二篇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1.认知过程
2.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4.人格
第三篇 心理行为习惯
1.孩子怎么老是把事情往坏处想?
2.孩子做事为什么总是没有条理?
3.遇到挫折怎样振作起来?
4.胆小的孩子能有出息吗?
5.做事虎头蛇尾的孩子如何让我放心呢?
6.我为什么难以容忍别人的孩子超过自己的孩子?
7.我们的厚望给孩子的是压力还是动力?
8.内向的孩子真的好管吗?
9.孩子会沾上吗?
10.孩子经常被别人欺负怎么办?
11.如何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
12.您的孩子怎样认识钱?
13.该不该给孩子买手机?
14.我的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
15.有了电脑以后,孩子怎么和我不亲了?
16.什么是?如何利用?
17.女儿的笑容哪里去了?
18.怎样看待孩子的“效应”?
19.孩子应该参加社会实践吗?·
20.孩子献爱心我们就要多掏钱吗?
21.孩子怎么会变成“贼”?
22.孩子住校不习惯怎么办?
23.奇装异服的孩子是坏孩子吗?
24.“坏习惯”要改吗?
25.霸道的孩子怎样来引导?
26.孩子嫉妒心怎么这么强?
27.我的孩子没什么特长怎么办?
第四篇 人际交往
1.父母和孩子能成为好朋友吗?
2.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3.孩子的主由谁来做?
4.孩子说的话我听不懂怎么办?
5.孩子在家在校怎么两个样?
6.孩子为什么懒得和我们说话?
7.我的孩子怎么会离家出走呢?
8.能和孩子谈我们离婚的事吗?
9.孩子为什么劝我们离婚?
10.怎样才能让孩子坚强地面对单亲家庭?
11.我能看孩子的日记吗?
12.担心孩子假期在家不安全怎么办?
13.能替孩子做决定吗?
14.尊重孩子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吗?
15.孩子不喜欢班主任怎么办?
16.孩子在学校受气怎么办?
17.老师偏心眼怎么办?
18.孩子应该讨好老师吗?
19.孩子跟老师作对怎么办?
20.孩子要转学,我们应该照办吗?
21.孩子的好朋友我们不喜欢怎么办?
22.我的孩子为什么没有朋友?
23.孩子太在意同学的评价怎么办?
24.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
25.如何面对孩子在网上?
第五篇 学习与考试
1.学习能变成不令人头痛的事吗?
2.放学回家应该先学还是先玩?
3.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还是为了考试成绩?
4.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好吗?
5.学习偏科怎么办?
6.下课时围着老师问问题好不好?
7.不会休息的孩子也是一个不会学习的孩子,对吗?
8.怎样知道自己是否处于过度高考焦虑中?
9.您的孩子抑郁了吗?
10.如何消除紧张、焦虑?
11.如何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
12.有没有快速放松的办法?
13.如何运用系统脱敏法消除考试焦虑?
14.如何培养自信心?
第六篇 性健康教育
1.让我们科学地认识性
2.与孩子谈性,如何张口?
3.怎样能减轻女儿的痛经?
4.青春期的女孩,也会得妇科病吗?
5.女儿的胸部平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6.女孩体毛较多是怎么回事?
7.女孩什么时候戴文胸合适?
8.孩子嫌自己胖,不吃饭,我该怎么办呢?
9.女儿为什么越来越像假小子?
10.怎样算过长呢,过长需要手术吗?
11.阴茎比同龄人小,以后会影响性功能吗?
12.青春痘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13.遗精多少次算频繁,对身体有损害吗?
14.孩子看见女同学就脸红,怎么克服?
15.孩子在异性同学面前有很强的表现欲,正常吗?
16.孩子爱上了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7.孩子特别臭美,管还是不管?
18.“早恋”等同于“早练”吗,对孩子真的有好处吗?
19.爱情真的能够激发学习动力吗?
20.发现孩子在“单相思”,怎么办?
21.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否更容易陷入早恋?
22.孩子偷偷看,怎么办?
23.孩子听的全是情歌,会对她产生误导吗?
24.孩子追星怎么办?
25.发现孩子自慰,该和他谈谈吗?
26.在孩子房间发现避孕套,他是否已经偷尝禁果?
27.孩子大了,是否应该给他讲讲避孕知识?
28.人工流产都有哪些危害,怎样让女儿明白这些危害?
29.如何拒方的性要求?
30.孩子和同性好朋友互称“老公”“老婆”,该不会有同性恋倾向吧?
31.怎样算性骚扰?
32.如何避免孩子受到害?
33.离孩子远吗?
附录成长足迹
作者介绍
文摘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位于人体的中轴位,它们的周围有头颅骨和脊椎骨包绕。这些骨头质地很硬,在人年龄小时还富有弹性,因此可以使脑和脊髓得到很好的保护。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部分。大脑还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分别管理人体不同的部位。脑是按对侧支配的原则来发挥功能的,此外,左、右侧脑还有各自侧重的分工,如左脑主要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右脑负责艺术思维等等。脊髓主要是传导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时传送到脑,然后再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到周围器官,起到了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脑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人能看到周围事物,听见声音,闻出气味,尝出滋味,以及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都必须依靠这12对脑神经。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序言
这本新近读到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力作,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并没有像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一味地堆砌理论或者泛泛而谈,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直击痛点的叙事方式。作者仿佛就是我们身边那位经验丰富、又充满同理心的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中,将那些困扰无数家长的“世纪难题”一一剖析。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的描述,那些细腻入微的观察,让我这个曾以为自己“读懂”了孩子的母亲,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一些应对方式。比如,书中关于“叛逆期”的定义,不再是简单的对抗,而是被阐释为一种自我边界建立的尝试,这种视角转换,无疑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思考框架。它教会我们如何“退一步”,用观察代替干预,用倾听代替说教。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一场深入内心的对话,读完后,感觉心中的那团雾气散去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晰而坚定的前行方向感。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的日子,我打算带着这些新的认知,去尝试书中提及的那些小小的、却可能蕴含巨大能量的沟通技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为我们这些在“知识焦虑”和“育儿压力”中挣扎的父母,提供了一剂“定心丸”。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精英教育”、“超前学习”的口号,弄得人心惶惶,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焦点从“成绩”和“外部评价”中抽离出来,重新聚焦到了“健康人格塑造”这个核心命题上。作者的文笔是那种带着温度的冷静,不煽情,不贩卖焦虑,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去解析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以及未来规划时的内在波动。特别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那一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再要求家长去设计复杂的奖励机制或惩罚措施,而是引导家长去发现并滋养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试着在家里减少了对分数结果的过多关注,转而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你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效果立竿见影,孩子脸上的那种轻松和自信,是我用任何物质奖励都换不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死板,反而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问题集锦”。每一个章节都对应着一个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最可能遇到的棘手情境,比如“手机依赖症”、“与老师的有效沟通”、“青春期亲密关系困惑”等等。更妙的是,作者并非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列举出几种不同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应对策略,并分析每种策略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这极大地尊重了读者的主体性,让我明白,育儿没有万能钥匙,关键在于理解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的具体情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绪急救箱”的描述,它教会我如何在冲突发生的那一瞬间,快速按下“暂停键”,避免情绪化的爆发。这种即时性的指导,对于高压下的现代家长来说,价值不可估量。它让“教育”从一个宏大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概念,变成了一系列可以立即操作的、充满智慧的日常实践。
评分这本教育读物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完全摒弃了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腔调,而是采用了大量生动的、仿佛就在耳边发生的家庭对话片段作为案例,使得理论的学习变得非常生动有趣,完全没有枯燥感。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目标设定”的小故事,一个孩子想成为宇航员,家长没有嘲笑其不切实际,而是和他一起拆解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经历的每一步,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具体的学科选择。这种将宏伟愿景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的教育方式,极大地鼓舞了我。同时,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即便是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也能准确捕捉到核心信息。它不是那种需要一口气读完的鸿篇巨制,而是更适合放在手边,需要时随时翻阅,像一个随时待命的“教育智囊团”。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更人性化、更可持续的家庭教育路径,让人感觉养育孩子,原来可以是一件充满智慧和乐趣的事情。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对这类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是老生常谈,换汤不换药。但翻开这本书后,我发现它在内容深度上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回避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黑暗面”,比如自我怀疑、社交恐惧甚至轻微的抑郁倾向。作者以一种近乎专业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识别这些早期信号的方法,并清晰地指明了家长介入的边界——何时应该给予支持,何时必须寻求专业帮助。这种对“界限感”的强调,对我这种习惯了“全包式”管教的父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启发。它让我意识到,过度的保护和干预,反而可能剥夺了孩子独立应对挫折的机会。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自我教育,它帮助我解开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些未竟情结,从而避免将未解决的个人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是一本写给家长,但最终受益的却是整个家庭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