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定价:29.00元
作者:黄磊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2953782
字数:
页码:2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鼓励交往、鼓励玩耍、鼓励尝试、鼓励自信、鼓励共赢、鼓励自为、鼓励竞争、鼓励博爱、鼓励感恩、鼓励梦想,教你培养出的好孩子,在情商、智商、逆商,交往、合作、自主、竞争、公德、私德以及理想等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优异。不要怀疑自己的教育能力,也不要羡慕人家的孩子多么,从现在起,尝试着改变你的教育方法,让鼓励伴随孩子成长中的每一天,你也可以拥有值得你骄傲的好孩子。一起来翻阅《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人的一生不能缺少交往,换句话说,孩子是在交往之中长大成人的。交往就如同身边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每一个生命,从他诞生之初,就在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呱呱坠地的时候,孩子依靠哭声、眼神、动作等等向父母和他人传递自己的喜怒哀乐,待到一岁半左右,孩子掌握了的词汇,他们通过词汇来表达自己,他们往往会自言自语,把身边的各种各样非生命的东西进行想象,与他们交流。融人家庭,这是每个孩子从生到死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小时候,孩子要尝试着融入父母的家庭,做爸爸妈妈都喜欢的乖宝宝;长大了,成家了,就要融人自己刚刚组建的新家庭,要迎接自己的孩子,努力成为好丈夫、好妻子,好爸爸、好妈妈;年老了,如果与子女一起生活,还要融入子女的家庭。不管是人生哪个阶段,人们要努力达到的效果只有一个——成为亲人喜欢的人。如何才能成为亲人喜欢的人呢?与亲人沟通无须烦琐的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在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沟通中,更不必耍多余的手腕,只要两个字“直接”。因为他们都是孩子的至亲至爱之人,与他们沟通只需要直接捧出一颗真心,这是发自内心的兴奋,是一种深深地存在于内心的炙热的情感,喜欢就是喜欢,快乐就是快乐,孩子要有孩子的烂漫和纯真。1.鼓励孩子,平等地交往什么是平等呢?就是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既不能处处顺从孩子,让他高高在上,也不能强行压制和管教,把他牢牢地控制在手中。高高在上的孩子会因为缺少挑战、磨炼导致心理和智力发展趋于落后;备受压抑的孩子逆来顺受,心中积存的抑郁无法释放,常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其创造性会遭到破坏,容易伴发行为问题。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并同他们平等地交往,而这种平等就恰恰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比如:在吃的方面,家长经常强迫孩子吃喝,机械地规定进食时间,不但容易造成孩子厌食,还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反之,家长随便孩子挑食,哄着孩子吃饭,顺从孩子的做法,不但会造成孩子偏食,而且骄纵成习惯,孩子会产生性格缺陷。玩的方面也是如此,有些家长为了达到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过多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并且是强迫孩子按照规定的方式玩耍,这样短期内似乎成绩不错,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开始出现问题,而且可贵的创造性也会遭受损害。反过来,如果家长任凭孩子自由发展,事情做不好游戏玩不好就随便放弃了,不仅有碍智力发展,而且对于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情绪流动”的看法。很多育儿书强调“情绪管理”,似乎情绪是一种需要被牢牢控制的东西。但这本书的观点更具流动性,它认为情绪本身是中性的,我们应该教孩子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而不是压抑它。书中提到,当孩子表现出愤怒或沮丧时,父母的首要任务是成为一个“情绪的容器”,接纳住这些能量,而不是急于“修理”问题。这和我过去一贯的做法——试图用讲道理来“说服”孩子停止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践下来,当我不去干预孩子的激烈情绪,只是安静地陪伴时,他们处理负面情绪的速度反而快了很多。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发怒,而是懂得如何带着愤怒继续前行。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控制孩子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哲学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更放松、更理解人性的引导者。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叙事风格也值得称赞。它不像那种严肃的学术专著,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相反,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像娓娓道来的故事,每一个论点都通过生动的案例来支撑。比如,书中描述了一个案例,关于一个总是拖延写作业的孩子,是如何通过设置“最小可行性任务”的方法,最终重拾时间管理能力的。这个案例细致到连“如何和孩子一起把作业拆解成五分钟一个的小块”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对于工作繁忙的职场父母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发现,这本书并不是让你一下子变成完美的父母,而是提供了一个渐进式的改进路径。你可以从书中挑选一两个你当下最需要改进的点开始实践,效果立竿见影。我特别喜欢它反复强调的“父母先自我成长”,认为只有父母自身的心理状态稳定了,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依恋环境,这一点非常实在,直指问题的根源。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深度远远超出了我预期的“育儿指南”范畴。它探讨的核心命题是如何培养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强大内心的人。作者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对“好孩子”的片面定义——听话、成绩好、不惹麻烦。然后,作者极力倡导去发掘孩子身上那些“不那么完美”的特质,比如好奇心、反抗精神、以及对规则的质疑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自主性”的强调。书中有一段话写道:“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听话的机器人,而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成年人。”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这个老想替孩子铺平一切道路的母亲。我们总是害怕孩子走弯路,却忘了,弯路本身就是学习地图上最宝贵的部分。这本书鼓励家长退后一步,允许孩子犯错,并把每一次小小的“失败”都当作一次宝贵的社会实验机会,这种视野的拓展,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不再只盯着眼前的分数和奖状。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强到令人惊叹。很多育儿书读完后,合上书本,感觉道理都懂,但一回到家面对熊孩子,立马就懵了。但这本书不同,它提供了大量“如果……那么……”的场景化解决方案。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扔东西时,书里给出的建议不是简单地惩罚,而是教家长如何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引导孩子认识并命名自己的感受。我试着运用了书中关于“共情回应”的技巧,比如孩子因为玩具坏了哭闹,我没有直接说“不就是一个玩具吗,别哭了”,而是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很难过,因为你很喜欢那个玩具。” 奇妙的是,仅仅是这一句话,孩子的情绪曲线就开始下降了。这说明,被理解比被制止更有效。书中对“正面管教”的阐释非常到位,它不是溺爱,而是在设定清晰界限的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选择权。对于那些常常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感到挫败的父母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剂定心丸,它让你意识到,冲突是成长的必然阶段,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
评分这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种种误区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表扬的艺术”那一章,它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多鼓励”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表扬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书中提到,表扬一个孩子的“努力”比表扬他的“天赋”更能激发内在驱动力,这一点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反复验证。过去,我总是不自觉地说“你真聪明”,结果孩子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就容易放弃,觉得“不聪明”就不行了。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描述他的过程,哪怕只是写了一张歪歪扭扭的图画,我也会说:“我看到你在这里用了好几种颜色,还把线条描得很认真,你真的很投入。” 这种转变,让孩子对失败的恐惧感明显降低了,他更愿意去尝试那些看起来有挑战性的任务。全书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引用了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但语言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幽默感,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但又非常理解孩子天性的长辈聊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