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胎儿期记忆
定价:46.00元
作者:徐山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44973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徐山通过系列科学研究,明确了人的精神起 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 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以此作 为纵观人的历史的新角度。再来审视我们人类的心灵 创造,许多费解之谜被一一打开。
胎儿期记忆的发现,揭开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新篇 章,在心理学、宗教、梦文化、文学研究、传统文化 思想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 革命的性质。
《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在生 物学意义上的“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已大致解决的基 础上,回答了“人的精神是怎么来的”问题.揭示弗 洛伊德《释梦》与《荣格自传》中的梦例和胎儿期记 忆的关系,同时还从逻辑上回答了“我们现在应该怎 么办”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徐山,1955年12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学博士。1987年起苏州大学文学院执教,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11月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讲学.2001年4月日本帝塚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有《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汉语言的起源》《徐山训诂文字论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古文字考丛》《为了不惑——徐山短诗1000首》《周易结构与词义分析》《文字训诂稿存》《探义寻根——徐山文字训诂萃编》等多种,发表论文180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游走于第一人称的极度主观和一种近乎上帝视角的冷漠观察之间,这种切换流畅且令人不安。作者似乎对人类情感的层次划分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度,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快乐”或“悲伤”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介于两者之间,难以命名的灰色地带——比如“带着怀旧感的期待”或是“被满足后的空虚”。文字的密度极高,如同高浓度的精油,每一句话都蕴含着远超其字面意义的重量。我留意到作者对重复主题的处理方式,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每一次以新的角度和强度重新出现,仿佛是某种潜意识的执念在文字中循环往复,直至最终破茧而出。对于那些追求情节驱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慢热”,但对于钟情于语言实验和心理深潜的爱好者而言,它无疑是一场盛宴。它成功地探讨了“自我”这一概念的流变性,展示了一个人在生命不同阶段是如何被重塑和遗忘的。
评分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感到了一丝困惑,因为它似乎拒绝提供任何清晰的指引,更像是一系列情绪和感官体验的集合体,而非一个明确的故事。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个人化,充满了大量自创的、模糊的形容词和非常规的句法结构,这无疑提高了阅读的门槛。然而,一旦你接受了这种“非传统”的沟通方式,并沉浸其中,那种感觉就如同被一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潮流卷入深海。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氛围”的极致营造。它构建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高度内向化的精神领地。我们几乎看不到宏大的历史背景或社会议题,所有的焦点都聚焦于个体灵魂深处的幽微波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缺失”和“空洞”的方式,它们并非简单的负面情绪,而是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神圣的、作为存在基础的意义。读完后,我需要的不是总结故事情节,而是整理我自己的思绪,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读者自身的经验和脆弱。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是一次严肃的、需要全神贯注的“精神跋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极其清醒且略带疏离的,它像是在一个被冰封的湖面上行走,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打破那层脆弱的平衡。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具辨识度,它干净、精准,几乎没有多余的赘述,但这种简洁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如同被压缩到极致的弹簧。我欣赏作者对于叙事声音的严格控制,全书的语调保持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即使涉及到冲突或痛苦的场景,处理方式也是冷静到近乎抽离的,这使得我们得以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这些经历的意义。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可能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关于“距离”的复杂主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过去之间的距离,以及人与自身最真实渴望之间的距离。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明确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直面这些距离感。阅读体验是沉静的,但思考的余波却是剧烈的,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匆忙忽略掉的“空白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精妙,仿佛一张缓缓展开的古老挂毯,每一针一线都透露出深沉的历史感与细腻的情感重量。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描摹,并非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多层次的交织手法,让读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之间自由穿梭,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的时间感知。尤其是在描绘那些转瞬即逝的童年片段时,笔触显得异常温柔而坚定,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如午后阳光穿过窗帘投下的斑驳光影,或是某种特定气味的骤然唤醒,都被赋予了近乎哲学的深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克制,没有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取而代之的是潜藏在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的情绪漩涡,这使得角色的复杂性得以充分展现。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比如反复出现的、关于“遗忘”与“铭记”的辩证关系,它们像诗歌一样,在朴素的文字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光芒。整体来看,这本书的文学性极高,它挑战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框架,提供了一种既沉浸又疏离的独特阅读体验,让人在合上书页之后,仍久久沉浸在那种独特的氛围之中,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建筑学上的杰作,它不是传统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座由无数碎片化记忆和主观感受构筑而成的迷宫。作者似乎故意打乱了时间线索,将关键的转折点隐藏在看似毫不相关的章节末尾,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去拼凑、去推导事件的全貌。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享受。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描述场景时所采用的那种冷峻、近乎纪录片的写实手法,它避免了过度煽情,却在冷静的笔调下,将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带来的压抑感或疏离感,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些对话场景,精炼到近乎残酷的地步,每一个词语都似乎经过了千百次的打磨,掷地有声,充满了潜台词。这种克制的美学,使得当真正的情感爆发点来临时,其冲击力呈几何级数增长。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复杂的心理勘探,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自我认知,似乎也在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清晰化。这本书的耐读性非常高,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对整体结构的更深理解,而发现先前忽略的细节和伏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