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丑与怪:从史前艺术到汉画像中的怪异研究
定价:66.00元
作者:朱存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1080620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此书的许多看法、命题与当前流行的美学理论与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力图摆脱美学研究脱离历史的语境而只在流行的哲学概念上兜圈的趋势。因此,本书不是哲学家高头讲章的形而上学教条的指导,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审美现象、具体审美情景的实证分析。
西方人类学、文化学、考古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民俗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也给作者提供了从文化上来探讨人类审美意识发生之利器。得以在已经被现代学科划分为不同领域的学科体制中,用繁多的材料编织出一个能为现代人所认识理解的丑怪的世界。作者大量参考了泰勒、弗雷泽、列维·布留尔、列维·斯特劳斯、卡西尔、蓝德曼、麦克斯·缪勒、弗洛伊德、荣格、苏珊·朗格、阿恩海姆、卡冈、贝尔、冈布里奇等人对西方类似丑怪的图腾等的分析,以及文化人类学和神话-原型的方法,尤其是拆半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丑怪现象,也是中西比较方面有益的尝试。内容提要
人类的美学思想,不仅应当研究美,研究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应当研究丑,研究审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本书正是开辟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路子,填补了中国关于“丑怪”这一美学现象迄今尚无人专门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出版价值。
此书通过对汉以前上古时代的文字、图式、器物、神话等的分析,来研究中国的丑怪。更深层次则是探讨中国文化在其发生阶段从自身经验出发观察自然、社会、人生时产生的种种惊异,并根据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判断其为美或丑。虽然本意是从丑出发来探讨审美发生学,但研究的结果却发现审美的起源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对怪异的警觉,是基于人的经验判断中的自我安全与快乐的生命直觉。目录
序 / 蒋孔阳
引子
一、 引论: 说美、论丑、谈怪
(一) 从“子不语”说起
(二) 丑、怪、怪诞与审美
(三) 丑与怪的研究方法
二、 史前艺术中的丑怪
(一) 人面鱼纹与鲧禹治水
(二) 神秘蛙纹与女娲神话
(三) 陶鬶、鸟图腾与太阳崇拜
(四) 图腾信仰与美丑效应
三、 青铜时代的丑怪
(一) “铸鼎象物”的审美观
(二) 怪物饕餮源流
(三) 一足之怪夔
四、 原始艺术中的拆半表现与审丑
(一) 何为拆半表现
(二) 拆半表现的类型
(三) 拆半表现的起源
(四) 拆半表现的审美特征
五、 《山海经》等古籍记载的怪异
(一) 《山海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二) 《山海经》是图腾社会的史志
(三) 《山海经》中的丑怪
(四) 丑怪与善神
(五) 《山海经》以外的古记异之书
六、 中国神话中的怪诞精神
(一) 神话与丑怪
(二) 中国神话中丑怪的类型
(三) 《楚辞》的怪诞之美
七、 怪龙怪凤的起源
(一) 怪诞: 动物与植物的杂糅
(二) 怪龙面面观
(三) 说怪凤
八、 汉画像石中的怪异
(一) “十字穿环”: 汉代人宇宙观的符号象征
(二) “二龙穿璧”: 阴阳哲学的形象体现
(三) 伏羲女娲交尾图及其象征
参考书目
跋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作者介绍
  朱存明,男,1956年10月生,徐州市人。徐州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州师范大学
文摘
序言
读《丑与怪》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对于“怪异”概念的界定和演变过程的梳理。在我看来,“怪异”并非仅仅是丑陋或畸形,它往往包含着一种超越常规、引人不安,却又带着某种吸引力的特质。从史前艺术中那些象征意义大于写实意义的造物,到后来的神话传说中的各种怪物,再到更具象化的艺术表现,这个“怪异”的谱系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怪异”的内涵和外延有何差异?比如,东方文化中的龙、凤,它们拥有非凡的形象,但却被视为祥瑞;而西方文化中的恶魔、巫婆,则常常带有负面的含义。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怪异”形象的理解和创作?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将目光聚焦在汉画像上,那个时期的人们如何看待和描绘“怪异”?那些画像中的神仙、鬼怪、异兽,它们是纯粹的想象,还是融合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宗教信仰甚至政治诉求?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在历史的某个特定节点,“怪异”是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又如何成为连接现实与想象的重要桥梁。
评分这本《丑与怪》的封面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带着古朴神秘感的插画,仿佛能穿透时空,引人窥探久远的过去。我一直对人类早期那些看似“奇怪”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着迷,比如那些造型扭曲、比例失调的石器时代雕塑,它们与我们现代审美似乎格格不入,但背后一定蕴含着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想象一下,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用最原始的材料,去刻画他们眼中“非凡”的存在,那些可能是象征着力量、繁衍,或是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这本书似乎正是在试图解开这些谜团,从最古老的岩画、洞穴壁画,一路追溯到那些神秘的图腾和神话传说。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那些不成比例的身体、狰狞的面孔,以及那些难以名状的生物形象。它们究竟是艺术家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的表达?是某种原始宗教的具象化,还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扭曲呈现?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解释,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丑”与“怪”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史,更是关于人类早期文明、信仰和想象力的深度探索。
评分《丑与怪:从史前艺术到汉画像中的怪异研究》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那些超越常规、带着神秘色彩的艺术形式的兴趣。我总觉得,那些在现代人看来“怪异”甚至“丑陋”的艺术表现,恰恰最能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象。史前艺术中的那些扭曲的形象,究竟是对自然力量的模仿,还是对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它们是否象征着某种原始的社会结构或信仰体系?书中会不会通过具体的艺术品案例,来阐释这些“怪异”形象的形成原因和文化内涵?尤其是我对汉画像中的“怪异”非常感兴趣。汉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人们的审美和哲学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些画像中的神怪、异兽,以及变形的人物,它们是如何反映汉代人们的世界观、生死观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认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形象的详细解读,了解它们在当时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与当时的文学、哲学、宗教等思想潮流相互影响。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考古之旅,带领读者去探寻人类想象力的源头,以及“怪异”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
评分我被《丑与怪》这个书名所吸引,立刻联想到一些曾经让我感到震撼的古代艺术品。那些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史前陶罐上绘制的奇怪符号,或者一些古墓壁画上变形的人物形象,总是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这些“丑”和“怪”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们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崇拜,还是对死亡的恐惧?这本书似乎就是在试图解开这些古老的谜团,从史前时期的原始艺术,一直讲到汉代的画像砖石。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那些画像中的具体形象,比如那些长着翅膀的人、拥有动物头颅的神祇,或是那些形态各异的异兽。它们是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是否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甚至民间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我一直对汉画像中的“奇禽异兽”很感兴趣,它们常常出现在墓葬中,被认为具有守护和镇墓的作用。这本书是否会从艺术史、民俗学、甚至宗教史的角度,来解读这些“怪异”形象的深层含义?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被我们称为“丑”与“怪”的古老艺术。
评分我一直对“怪异”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似不符合常规的形象,反而更能揭示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文化基因。《丑与怪》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期待这本书能从最古老的艺术遗迹说起,比如那些史前壁画和雕塑,去探究人类最初对“怪异”的认知和表达。它们或许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对未知力量的恐惧,亦或是对繁衍和生命的渴望。然后,这本书似乎又将目光引向了汉画像,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时代。我迫切想知道,在汉代,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表现“怪异”的?那些画像中出现的奇珍异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以及那些看似不合比例的造型,它们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哲学思考、宗教观念,甚至是社会生活?这本书是否有意将史前艺术的原始“怪异”与汉画像中更具象化、更具叙事性的“怪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展现出“怪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轨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严谨的学术研究框架,同时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让我能够深入理解那些“丑”与“怪”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类独特审美和精神世界的独特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