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南海天書-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詮釋
定價:120.00元
售價:91.2元
作者:周偉民,唐玲玲
齣版社:昆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802392083
字數: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海南天書 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詮釋》講述瞭南海諸島範圍內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暗灘、環礁,以及鄰近的海域,自漢代楊孚《異物誌》以後的文字記載,充分說明其在中國曆史上代代沿襲並且由中國實際控製。海南漁民的“更路簿”傳抄本,是民間文書。從海南漁民到南海作業時起,“更路簿”即隨著生産的需要而在漁民中不斷創造並口頭流傳,明代初年逐漸形成傳抄本,並成為漁民去往南海海域的航海手冊。機動船代替風帆船以後,老船長們背記的耕海路綫在航行中仍有價值。衛星導航及海圖普及以後,“更路簿”進入曆史,成為南海海洋文化遺産。“更路簿”的內容包括海區的劃分、島礁的地貌和海況、航行路綫、觀天知識、氣象和水文知識等。“更路簿”以地名作為航海標誌而進一步證明中國在南海的主權範圍。
目錄
編 “更路簿”的文化詮釋
章 産生“更路簿”的搖籃——南海
節 南海海洋空間廣闊,分布形態多種多樣
第二節 可資開發的動力資源
第三節 儲量巨大的能源和礦産資源
第四節 豐富的生物資源
第五節 獨特的人類社會活動遺跡
第六節 海上和空中的運輸通道
第二章 海南漁民韆百年來都在自己的祖宗海——南海諸島海域上捕撈
節 戰國到漢唐的記錄
第二節 宋元的記錄
第三節 明清的記錄
第四節 民國的記錄
第五節 “斷續綫”詮釋
第六節 新中國時期的記錄
第七節 建立三沙市
第八節 因應三沙建市,海南省的版圖應該“藍”起來
第三章 詩人筆下的南海也是漁民船底下的南海
節 搏擊海天盡從容——詩人們跨越南海的親身感受
第二節 無盡寶藏聚南海——詩人們對南海光怪陸離的海産品的觀察
第三節 恩威達諸國,不使外夷驕——詩歌反映中國的大國氣象,宣示南海主權
第四節 中國與南海諸國在政治、軍事、宗教和文化方麵的交流
第五節 對南海諸國的交流,官風要正
第四章 何物“更路簿”(上)
節 “更路簿”産生的曆史背景
第二節 “更路簿”釋名
第三節 “更路簿”形成、盛行和衰亡的年代及其性質、特色和用途
第四節 使用《更路簿》期間,海南漁民在南海的生存狀況
第五章 何物“更路簿”(下)“
第五節 作為文化遺産,漁民習用地名的曆史地位
第六節 在應對世界多邊關係中的南海問題時,”更路簿“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節 筆者新發現的”更路簿“和一幅《漁業更路圖》的意義和價值
第八節 “更路簿”的局限性
第六章 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阻擋我們對南海的嚮往海南漁民徵服、經營南海諸島——老船長口述的鮮活曆史證據
1.我們世代到“三沙”,是用熱血和生命來開發我們的領海——訪老船長許書琳
2.“'三沙'是潭門漁民的第二故鄉”——何良茂老船長訪問記
3.與海浪搏鬥一生的王詩桃老船長
4.“更路簿”確證南海諸島自古以來是我國領土——訪老船長蘇德柳的孫子蘇標武
5.五訪老船長蘇承芬
6.潭門漁民是中國南海開發的先行者和見證者——潭門鎮漁民協會會長麥邦奮
7.臨高師父傳承的《更路簿》——訪老船長鄭慶能
8.齊見德老船長全麵總結瞭自己一生的的航海經驗
9.我的行船經驗——鋪漁北村韓健元迴憶錄
10.探訪盧業法、盧傢炳父子船長
結語
第二編 《更路簿》匯編及今注今譯
1.蘇德柳抄本《更路簿》
2.蘇承芬祖輩傳承抄本《更路簿》
3.蘇承芬據航海經驗修正本《更路簿》
4.蘇承芬獨創到中沙群島的《中沙水路簿》(附《東沙水路簿》)
5.王詩桃抄本《更路簿》
6.鄭慶能藏本《廣東下瓊州更路誌錄》
7.鄭慶能藏本《瓊島港口齣入須知》
8.鄭慶能藏本《瓊州行船更路誌錄》
9.許洪福抄本《更路簿》
10.鬱玉清抄藏本《定羅經針位》
11.陳永芹抄本《西、南沙更路簿》
12.林鴻錦抄本《更路簿》
13.王國昌抄本《順風得利》
14.麥興銑存《注明東、北海更路簿》
15.李根深執《東海、北海更路簿》
16.濛全洲口述《去西、南沙水路簿》
17.彭正楷抄本《更路簿》
18.盧鴻蘭抄本《更路簿》
19.李魁茂抄本《更路簿》
20.馮澤明藏本《更路經》
21.黃傢禮祖傳本《駛船更流簿》
22.盧傢炳藏本《更路簿》
23.陳澤明抄本《更路簿》
24.何紀生整理蘇德柳、盧鴻蘭、李魁茂、彭正楷《水路簿》綜述
25.1935年老漁民符宏光繪製《西、南沙群島地理位置圖》(示意圖)
26.柯傢裕抄本《更路簿》①(暫缺)
27.符樹萬抄本《更路簿》①(暫缺)
附:柯傢裕、符樹萬抄本《更路簿>中的瓊人俗名
28.郭振乾20世紀80年代初據抄本《更路簿》所繪製的《西、南沙群島漁業更路圖》
附錄 《西、南、1中沙群島漁業生産和水産資源調查報告》部分(摘錄)
第三編 《“更路簿”何以成“學”?》等四種
一、“更路簿”何以成“學”?
二、“更路簿”是我國南海維權的重要曆史依據和法理依據
三、電視《南海天書》節目的畫麵及解說詞(節選)
四、《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海南天書 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詮釋》:
對南海諸島地名的記錄,我國典籍中自漢代始,以後各朝代均有記載,特彆是明初以後,海南漁民的南海“更路簿”對更路(即航綫)和地名的記載尤為詳細、具體。因為中國本刻印的水路簿(更路簿)《渡海方程》及其“同齣而異名”的《海道針經》,還沒有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地名。
中國正式對南海諸島地名公布是1933年成立瞭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1935年1月審定公布瞭132個島礁名稱。1947年,當時內政部方域司審定公布南海諸島地名172個。此後,發現還有不少礁灘沒有定名,已定地名也要重新審定。
考慮到國際、國內諸多因素,對南海地名有進行普查的必要。1978年8月廣東省開始籌備地名普查,並決定在佛山市和南海縣開展試點工作。1980年6月廣東省地名領導小組製訂瞭地名普查方案,接著廣東省地名普查工作全麵展開。1980年7月廣東省地名領導小組嚮中國地名委員會和廣東省送交瞭《關於南海諸島地名問題的請示報告》,提齣瞭調查和審定南海諸島地名的初步設想。1980年8月中國地名委員會在《關於南海諸島地名問題的復函》中指齣:“南海諸島地名的調查研究工作,政策性強,情況復雜,任務較重,因此,建議在省人民領導下進行。有關調查的計劃、安排以及南海諸島地名的處理原則等,請省提齣具體意見報國務院審批。”省非常重視,責成省地名領導小組直接與有關單位聯係,抓緊落實上述問題。1981年11月中國地名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關於進一步抓緊南海諸島地名調查、考證和資料分析研究工作的函》中指齣:“請你們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抓緊南海諸島地名的調查、考證和資料的分析研究工作,務必在明年上半年內提齣全部島、洲、礁、灘名稱的命名更名的具體方案,報國務院審批。”
……
序言
我一直認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往往蘊藏著最深刻的文化密碼。更路簿,在我腦海中,不僅僅是漁民們齣海的指南,更可能是一部關於天地人關係的百科全書。它記錄的潮汐、風嚮、星辰變化,可能早已融入瞭漁民們的血液,成為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律動。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有機會窺探到這種古老智慧的冰山一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去理解那些世代生活在南海之濱的人們,是如何憑藉對自然的敏銳觀察和代代相傳的經驗,在這片廣袤而神秘的海洋中生存、繁衍並創造齣獨特文化的。更路簿的“詮釋”二字,讓我對作者的學術功底充滿信心,他們一定是對更路簿本身進行瞭深入的研究,並試圖將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闡述。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瞭解更路簿的知識本身,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以及這種文化對海南地區社會發展和人們精神世界的影響。
评分我翻開這本書,首先被它獨特的書名“BF:南海天書”所吸引,這種命名方式既有神秘感,又帶著一種對知識的追溯。“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詮釋”則直接點明瞭本書的焦點,讓我立刻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那些植根於民間、與特定地域和人群生活緊密相關的文化形式抱有極大的好奇心,更路簿無疑就是這樣一種極具代錶性的文化載體。它承載的不僅僅是漁民齣海的經驗,更可能蘊含著他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對社會結構的認知,甚至是獨特的價值觀念。我非常期待作者周偉民和唐玲玲能在這本書中,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為我們揭示更路簿文化的豐富內涵,包括其形成、發展、傳承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昆侖齣版社的名字,也讓我覺得這本書在內容和品質上應該會有一定的保障。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瞭我。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紙張質感,配閤上古樸的水墨風格插畫,仿佛能聞到海邊特有的鹹濕氣息。書名“BF:南海天書”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又帶著一絲東方哲學的韻味,“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詮釋”則直接點明瞭主題,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民間文獻很感興趣,尤其是涉及海洋文化的部分。更路簿,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古老而智慧的語感,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更像是一部活著的曆史,是漁民們在與大海搏鬥中積纍下來的經驗、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這些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知識,通過文字和圖片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是詳實的考證,還是生動的描繪?是學術的嚴謹,還是文學的浪漫?作者周偉民和唐玲玲的名字,雖然我之前沒有特彆留意,但看到他們對這樣一項獨特文化進行瞭深入的詮釋,就覺得他們必定是對此領域有著深刻理解和熱情的學者。昆侖齣版社的名字也增添瞭幾分厚重感,總覺得他們齣的書多少都帶點文化底蘊。
评分拿到這本書,首先就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封麵那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視覺衝擊,讓我立刻聯想到大海的深邃與遼闊。書名“BF:南海天書”帶著一種探秘的意味,而“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詮釋”則精準地勾勒齣本書的內核。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地方獨特智慧的文獻資料非常著迷,更路簿恰恰是這樣一種寶藏。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而是與普通人生計息息相關的實用知識,卻又在日積月纍中,孕育齣瞭獨特的文化體係。我很好奇,作者周偉民和唐玲玲兩位先生是如何將這樣一種口傳心授、難以捉摸的文化,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最終凝聚成這本書的。是田野調查的紮實記錄,還是對古籍的精細解讀?是理論框架的構建,還是案例分析的生動呈現?昆侖齣版社的名字,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品質有瞭初步的信心,他們通常會選擇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價值的選題。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滿瞭一種古老而堅韌的力量。封麵設計非常有韻味,將“BF:南海天書”與“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詮釋”巧妙地結閤在一起,既神秘又直接。我一直對那些記錄普通人生計的文獻特彆感興趣,因為它們往往最能反映一個地方的真實曆史和文化肌理。更路簿,這個詞對我來說既陌生又充滿想象,它似乎暗示著一種與天象、地理、海洋變化息息相關的知識體係,是古代漁民們與大海對話的智慧結晶。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周偉民和唐玲玲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可能已瀕臨失傳的知識,通過學術的梳理和研究,轉化為一篇篇有深度、有見地的論述。昆侖齣版社的品牌,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質量和齣版規範有瞭更高的期待,相信這會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