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
定价:120.00元
售价:91.2元
作者:周伟民,唐玲玲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802392083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海南天书 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讲述了南海诸岛范围内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暗滩、环礁,以及邻近的海域,自汉代杨孚《异物志》以后的文字记载,充分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代代沿袭并且由中国实际控制。海南渔民的“更路簿”传抄本,是民间文书。从海南渔民到南海作业时起,“更路簿”即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在渔民中不断创造并口头流传,明代初年逐渐形成传抄本,并成为渔民去往南海海域的航海手册。机动船代替风帆船以后,老船长们背记的耕海路线在航行中仍有价值。卫星导航及海图普及以后,“更路簿”进入历史,成为南海海洋文化遗产。“更路簿”的内容包括海区的划分、岛礁的地貌和海况、航行路线、观天知识、气象和水文知识等。“更路簿”以地名作为航海标志而进一步证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范围。
目录
编 “更路簿”的文化诠释
章 产生“更路簿”的摇篮——南海
节 南海海洋空间广阔,分布形态多种多样
第二节 可资开发的动力资源
第三节 储量巨大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第四节 丰富的生物资源
第五节 独特的人类社会活动遗迹
第六节 海上和空中的运输通道
第二章 海南渔民千百年来都在自己的祖宗海——南海诸岛海域上捕捞
节 战国到汉唐的记录
第二节 宋元的记录
第三节 明清的记录
第四节 民国的记录
第五节 “断续线”诠释
第六节 新中国时期的记录
第七节 建立三沙市
第八节 因应三沙建市,海南省的版图应该“蓝”起来
第三章 诗人笔下的南海也是渔民船底下的南海
节 搏击海天尽从容——诗人们跨越南海的亲身感受
第二节 无尽宝藏聚南海——诗人们对南海光怪陆离的海产品的观察
第三节 恩威达诸国,不使外夷骄——诗歌反映中国的大国气象,宣示南海主权
第四节 中国与南海诸国在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第五节 对南海诸国的交流,官风要正
第四章 何物“更路簿”(上)
节 “更路簿”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更路簿”释名
第三节 “更路簿”形成、盛行和衰亡的年代及其性质、特色和用途
第四节 使用《更路簿》期间,海南渔民在南海的生存状况
第五章 何物“更路簿”(下)“
第五节 作为文化遗产,渔民习用地名的历史地位
第六节 在应对世界多边关系中的南海问题时,”更路簿“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节 笔者新发现的”更路簿“和一幅《渔业更路图》的意义和价值
第八节 “更路簿”的局限性
第六章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阻挡我们对南海的向往海南渔民征服、经营南海诸岛——老船长口述的鲜活历史证据
1.我们世代到“三沙”,是用热血和生命来开发我们的领海——访老船长许书琳
2.“'三沙'是潭门渔民的第二故乡”——何良茂老船长访问记
3.与海浪搏斗一生的王诗桃老船长
4.“更路簿”确证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访老船长苏德柳的孙子苏标武
5.五访老船长苏承芬
6.潭门渔民是中国南海开发的先行者和见证者——潭门镇渔民协会会长麦邦奋
7.临高师父传承的《更路簿》——访老船长郑庆能
8.齐见德老船长全面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的航海经验
9.我的行船经验——铺渔北村韩健元回忆录
10.探访卢业法、卢家炳父子船长
结语
第二编 《更路簿》汇编及今注今译
1.苏德柳抄本《更路簿》
2.苏承芬祖辈传承抄本《更路簿》
3.苏承芬据航海经验修正本《更路簿》
4.苏承芬独创到中沙群岛的《中沙水路簿》(附《东沙水路簿》)
5.王诗桃抄本《更路簿》
6.郑庆能藏本《广东下琼州更路志录》
7.郑庆能藏本《琼岛港口出入须知》
8.郑庆能藏本《琼州行船更路志录》
9.许洪福抄本《更路簿》
10.郁玉清抄藏本《定罗经针位》
11.陈永芹抄本《西、南沙更路簿》
12.林鸿锦抄本《更路簿》
13.王国昌抄本《顺风得利》
14.麦兴铣存《注明东、北海更路簿》
15.李根深执《东海、北海更路簿》
16.蒙全洲口述《去西、南沙水路簿》
17.彭正楷抄本《更路簿》
18.卢鸿兰抄本《更路簿》
19.李魁茂抄本《更路簿》
20.冯泽明藏本《更路经》
21.黄家礼祖传本《驶船更流簿》
22.卢家炳藏本《更路簿》
23.陈泽明抄本《更路簿》
24.何纪生整理苏德柳、卢鸿兰、李魁茂、彭正楷《水路簿》综述
25.1935年老渔民符宏光绘制《西、南沙群岛地理位置图》(示意图)
26.柯家裕抄本《更路簿》①(暂缺)
27.符树万抄本《更路簿》①(暂缺)
附:柯家裕、符树万抄本《更路簿>中的琼人俗名
28.郭振乾20世纪80年代初据抄本《更路簿》所绘制的《西、南沙群岛渔业更路图》
附录 《西、南、1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部分(摘录)
第三编 《“更路簿”何以成“学”?》等四种
一、“更路簿”何以成“学”?
二、“更路簿”是我国南海维权的重要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
三、电视《南海天书》节目的画面及解说词(节选)
四、《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海南天书 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
对南海诸岛地名的记录,我国典籍中自汉代始,以后各朝代均有记载,特别是明初以后,海南渔民的南海“更路簿”对更路(即航线)和地名的记载尤为详细、具体。因为中国本刻印的水路簿(更路簿)《渡海方程》及其“同出而异名”的《海道针经》,还没有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地名。
中国正式对南海诸岛地名公布是1933年成立了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1935年1月审定公布了132个岛礁名称。1947年,当时内政部方域司审定公布南海诸岛地名172个。此后,发现还有不少礁滩没有定名,已定地名也要重新审定。
考虑到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对南海地名有进行普查的必要。1978年8月广东省开始筹备地名普查,并决定在佛山市和南海县开展试点工作。1980年6月广东省地名领导小组制订了地名普查方案,接着广东省地名普查工作全面展开。1980年7月广东省地名领导小组向中国地名委员会和广东省送交了《关于南海诸岛地名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了调查和审定南海诸岛地名的初步设想。1980年8月中国地名委员会在《关于南海诸岛地名问题的复函》中指出:“南海诸岛地名的调查研究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任务较重,因此,建议在省人民领导下进行。有关调查的计划、安排以及南海诸岛地名的处理原则等,请省提出具体意见报国务院审批。”省非常重视,责成省地名领导小组直接与有关单位联系,抓紧落实上述问题。1981年11月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进一步抓紧南海诸岛地名调查、考证和资料分析研究工作的函》中指出:“请你们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抓紧南海诸岛地名的调查、考证和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务必在明年上半年内提出全部岛、洲、礁、滩名称的命名更名的具体方案,报国务院审批。”
……
序言
我一直认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往往蕴藏着最深刻的文化密码。更路簿,在我脑海中,不仅仅是渔民们出海的指南,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天地人关系的百科全书。它记录的潮汐、风向、星辰变化,可能早已融入了渔民们的血液,成为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律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窥探到这种古老智慧的冰山一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去理解那些世代生活在南海之滨的人们,是如何凭借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代代相传的经验,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海洋中生存、繁衍并创造出独特文化的。更路簿的“诠释”二字,让我对作者的学术功底充满信心,他们一定是对更路簿本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试图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阐述。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更路簿的知识本身,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这种文化对海南地区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纸张质感,配合上古朴的水墨风格插画,仿佛能闻到海边特有的咸湿气息。书名“BF:南海天书”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又带着一丝东方哲学的韵味,“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民间文献很感兴趣,尤其是涉及海洋文化的部分。更路簿,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古老而智慧的语感,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是渔民们在与大海搏斗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知识,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详实的考证,还是生动的描绘?是学术的严谨,还是文学的浪漫?作者周伟民和唐玲玲的名字,虽然我之前没有特别留意,但看到他们对这样一项独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诠释,就觉得他们必定是对此领域有着深刻理解和热情的学者。昆仑出版社的名字也增添了几分厚重感,总觉得他们出的书多少都带点文化底蕴。
评分我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它独特的书名“BF:南海天书”所吸引,这种命名方式既有神秘感,又带着一种对知识的追溯。“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焦点,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些植根于民间、与特定地域和人群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形式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更路簿无疑就是这样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渔民出海的经验,更可能蕴含着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对社会结构的认知,甚至是独特的价值观念。我非常期待作者周伟民和唐玲玲能在这本书中,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为我们揭示更路簿文化的丰富内涵,包括其形成、发展、传承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昆仑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在内容和品质上应该会有一定的保障。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就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封面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视觉冲击,让我立刻联想到大海的深邃与辽阔。书名“BF:南海天书”带着一种探秘的意味,而“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则精准地勾勒出本书的内核。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地方独特智慧的文献资料非常着迷,更路簿恰恰是这样一种宝藏。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与普通人生计息息相关的实用知识,却又在日积月累中,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我很好奇,作者周伟民和唐玲玲两位先生是如何将这样一种口传心授、难以捉摸的文化,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最终凝聚成这本书的。是田野调查的扎实记录,还是对古籍的精细解读?是理论框架的构建,还是案例分析的生动呈现?昆仑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信心,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选题。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满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力量。封面设计非常有韵味,将“BF:南海天书”与“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神秘又直接。我一直对那些记录普通人生计的文献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往往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真实历史和文化肌理。更路簿,这个词对我来说既陌生又充满想象,它似乎暗示着一种与天象、地理、海洋变化息息相关的知识体系,是古代渔民们与大海对话的智慧结晶。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周伟民和唐玲玲是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可能已濒临失传的知识,通过学术的梳理和研究,转化为一篇篇有深度、有见地的论述。昆仑出版社的品牌,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规范有了更高的期待,相信这会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