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的颜色
定价:29.80元
作者:刘汉俊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3001795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文化的颜色》视野开放深刻,文笔睿智深沉,并饱含真情实感,是作者多年文化思考的结集。其*终关注的,是在以世界眼光综合把握当代发展、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文化之于民族、国家内在意义的阐扬。只言片语中,隐含着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强烈的民族情怀与危机意识。对于读者来说,作者的关怀,仍紧密关照国民的幸福与文化的理想。这种取向,置现实与历史的角度中看,影响连绵不绝,价值断不可缺。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找到青年人普遍困惑的问题答案,还可以学习两位“发言人”的交流之道和沟通艺术。
旁听或亲历,只要你打开本书,就会感到一种真实的拥有。
内容提要
《文化的颜色》是一部有关文化和文明的思想作品。
作者将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建立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历史审视与时察之上,置叙说、论述与史实于一炉,寓人物解读于历史事件之中,从文化与文明到文化与科技,从异域文化反思到中国文化解读,从孔子、屈原、秦始皇、刘邦、项羽、郑和到汶川观察、南海体验、祝福祖国,不一而足。自铺张有度的排比中,自澄净饱满的文字中,你会读见:一位沉浸于中国新闻实践和管理工作的知识分子,用足了对历史长河的关照,孜孜以求于从民族背景与细微感受中,去思索个体的存在与民族的未来。
作者的书写并非单纯的历史抒怀,其基于史实之上的文明掌故、文化故事,拥有一种引导的力量,引导读者通过一条奇妙的道路,走入作者或粗犷磅礴或纤细缜密的文明思绪中。细心的读者还能从这些思辨深刻的文章中,体悟一种感染力,从其旁征博引、亦庄亦谐、嬉笑怒骂之间,发现作者匿藏于朴素文本之内的赤诚与坦荡。
珍视坍塌,才知崛起。这是作者在或平静舒缓或激情澎湃的表达中,希望传达给我们的主题。
目录
序珍视坍塌才知崛起出版人呼延华
序当代徐霞客的文化苦旅张彦武
Ⅰ空谷足音
文化的本色与力量
辉煌与落寞
[关于文化与科技的话题]
文化的颜色
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
文化的力量
面对玛雅象形文字的断想
映秀石前的沉思
[关于精神与精神危机的散论]
读懂中国
Ⅱ时空对语
2560年的月光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一个人的帝国
两个人的战争
假如没有1433年
Ⅲ天下情怀
五月的哽咽
[为5·12而作]
生死之间
[写在5·19全国哀悼日北川现场]
野菊花开
[为5·12一周年而作]
南海九章
新年的祝福
[献给所有喜爱我的读者]
作者介绍
刘汉俊,中宣部《党建》杂志总编辑,湖北赤壁人,中员,博士,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攻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船舶无线电通讯专业,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学专业。
曾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光明日报社、人民日报社、中宣部新闻局工作,多次参加和负责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先进典型的新闻报道工作。有若干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出版新闻理论专著《缔造精神》《塑造形象》,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专业期刊发表过多篇专业理论文章。
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北京文学》《青年文学》《雨花》《读者》《青年文摘》《中国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上百篇。《朋友》《永远的丰碑》《请尊重我们的母语》《经典中国》《你是一粒种子》等作品入选中学教材、高考和中考试卷。
出版文学作品有:
《一个人的河流》(2001年)
《午夜的阳光》(2006年)
《千年的桨声》(2008年)
《文化的颜色》(2013年)
文摘
序言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颜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哲学思考。刘汉俊先生在行文中,并没有停留在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形成背后的驱动力,以及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与共通性。他提出的“文化的颜色”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比喻,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他人的新视角。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文学的温度。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书中某一个观点而恍然大悟,仿佛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某个文化现象,瞬间就找到了清晰的解释。例如,他对于一些传统习俗变迁的分析,就让我看到了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自我调适和演进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觉得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本书让我更加审慎地去观察和思考,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差异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深刻意义。
评分《文化的颜色》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是被它书名深深吸引的。总觉得,文化这种抽象的东西,如果能用颜色来具象化,那该有多么奇妙。翻开第一页,刘汉俊先生就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具力量的笔触,带我走进了他眼中那个五彩斑斓的文化世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地域文化色彩的描绘,仿佛真的能闻到那里的泥土芬芳,听到那里的市井喧嚣,感受到那里的风土人情。他没有罗列枯燥的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将那些可能显得遥远而陌生的文化,变得亲切起来。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自己曾经的经历,那些与不同文化接触的片段,突然就被点亮了。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捕捉,比如一个手势,一句俚语,一次节庆的仪式,都做得非常到位,这些碎片化的元素,在他的笔下汇聚成了一幅幅壮丽的文化画卷,让我看到了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情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一次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去探索更多隐藏在色彩背后的故事。
评分《文化的颜色》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原有的思维定势。刘汉俊先生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像传统的学者那样,将文化分门别类,而是用一种更加流动、更加有机的视角,去呈现文化的整体面貌。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文化之间互动和交融的描写,他告诉我,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不断的碰撞和融合中,发展出新的生命力。他提出的“文化的颜色”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更是一种认识论的框架,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它对我的影响。书中那些关于文化冲突与和谐的论述,让我对当下世界的多元化格局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这本书教会我,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文化,去欣赏它们各自独特的美丽,去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
评分阅读《文化的颜色》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场惊喜不断的体验。刘汉俊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用最精准的笔触,勾勒出文化最动人的色彩。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理论的书籍,但读起来却发现,它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他擅长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将宏大的文化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之中。我特别喜欢他描绘不同民族的服饰,就像在品味一道道视觉盛宴,每一种颜色、每一处纹饰,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更让我着迷的是,他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描绘,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色彩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历史记忆和社会价值观。他能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文化现象,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塑造的。通过理解其他文化的“颜色”,我们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文化的“颜色”。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和反思,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用一种极其生活化、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的魅力。刘汉俊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他讲到的一些小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他对于不同地区人们的待客之道的描写,就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细微之处的文化价值观。他并没有刻意去强调文化的优劣,而是用一种客观、平等的态度,去呈现不同文化的美感和独特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的生命。它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影响着我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看见”文化颜色的眼睛,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文化密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