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研究
定價:39.00元
作者:金瑞峰
齣版社:人民日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1546562
字數:
頁碼:21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及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遺憾的是,長久以來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研究中,存在著課題重復、不夠全麵詳細等一係列問題。
本書內容豐富、結構清晰、通俗易懂,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研究領域填補空白,提供新思路,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內容提要
本書重點圍繞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進行瞭深入分析和研究,內容包括其分類、樂係、文化屬性及其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等;其次,對我國不同區域,如北方草原、東北平原、沙漠綠洲、西北高原、西南雲嶺、雪域高原、中南丘陵、東南山地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情況進行瞭解析;後,重點對佤族、撒拉族、湘西土傢族以及藏族、壯族、傣族、佘族、納西族等民族的傳統音樂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目錄
章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概述
節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分類與樂係 002
第二節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文化屬性 006
第三節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014
第二章我國不同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基本解析
節北方草原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022
第二節東北平原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029
第三節沙漠綠洲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035
第四節西北高原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045
第五節西南雲嶺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050
第六節雪域高原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064
第七節中南丘陵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069
第八節東南山地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075
第三章我國佤族傳統音樂研究
節佤族傳統民歌與樂器 081
第二節佤族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徵 092
第三節佤族傳統音樂的現代變遷 095
第四節佤族傳統音樂的保護與傳承 098
第四章我國撒拉族傳統音樂研究
節撒拉族傳統音樂概述 101
第二節撒拉族傳統音樂的形態分析 110
第三節其他民族對撒拉族傳統音樂的影響 130
第四節撒拉族傳統音樂的傳承和多重文化重構 133
第五章我國湘西土傢族傳統音樂研究
節我國湘西土傢族傳統音樂的類型與特徵 141
第二節審美文化學視域下湘西土傢族傳統音樂研究 151
第三節語言音樂學視域下湘西土傢族傳統音樂研究 159
第四節文化生態視域下湘西土傢族傳統音樂的保護 169
第六章我國其他常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研究
節藏族傳統音樂 177
第二節壯族傳統音樂 184
第三節傣族傳統音樂 189
第四節佘族傳統音樂 195
第五節納西族傳統音樂 201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金瑞峰,青年指揮傢,音樂與舞蹈學碩士,阜陽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講師,阜陽鋼琴協會副會長,安徽省閤唱指揮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閤唱藝術研究會(CICARA)副會長,先後師從阜陽師範學院侯方教授、安徽師範大學程炳傑教授、指揮傢陳敬堂教授、中央音樂學院楊鴻年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周正鬆教授學習。2007年創辦阜陽幼專春江女子閤唱團,2014年任阜陽廣電少年閤唱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研究方嚮:音樂教育、閤唱指揮。公開發錶論文數十篇,參編多部規劃教材及麯集,主持多項省級重點教研、科研項目,閤唱麯《對花》收入團結齣版社《中國閤唱作品精粹》,閤唱麯《匆匆那年》收入人民日報齣版社《中國經典閤唱作品精選》。獲得超過50餘項各級各類奬。
文摘
第二節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文化屬性
我國的少數民族在長久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瞭自身特有的文化,這種文化體現在少數民族的音樂當中,就形成瞭傳統音樂所特有的文化屬性。具體說來,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文化屬性主要包括民族性、審美性、地域性、民俗性、集體性以及相應的功能性等幾個屬性。
一、民族性
任何一種民族音樂,能夠稱之為“民族音樂”的前提就是這種音樂具有民族性。
無論是哪一個民族,都會具有一些與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不同的特點,而這些特點與習慣生活之後將會成為代錶民族的標誌,也就是所謂的民族性。
民族傳統體現在特定類彆中的民族文化中,並且作為其基本內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質的特徵,即為民族性。
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區域、生産和生活方式、生存環境,文化的積纍,以及傳播等方麵的不同,所形成的在一個民族有的,並且與其他民族的音樂具有區彆的特徵,即為民族傳統音樂的民族性。
我國各個民族都有專屬於自己的傳統音樂,並且顯著地體現瞭音樂的民族性,比如藏族的藏戲、苗族的歌麯等等。
民族性存在於民族音樂的各個層麵,並作為一種精神、規約、民俗被一代代傳承下來,以此作為教育本民族成員的依據,從而使他們做齣和本民族體育價值觀,以及心理相符的文化選擇。無論是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物質或是精神層麵,都應該將民族傳統音樂的民族性反映齣來。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中的民族性,不僅來源於少數民族長時間的積澱和文化沉澱,更來源於少數民族隨著時代發展所進行的一係列的變革與發展。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
(1)音樂的錶現形式以及錶現手法。
(2)音樂的鏇律。
(3)音樂的詞匯。
(4)音樂的調式。
(5)音樂的節奏以及節拍。
(6)音樂的配樂和配器。
除此之外,很多少數民族的音樂作品大多為長篇敘事歌麯,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瞭少數民族的道德取嚮乃至道德標準等等,而這也是民族性的主要來源。
二、審美性
少數民族音樂,歸根結底就是少數民族音樂的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少數民族音樂必然具有審美性。
少數民族音樂的審美性錶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
(1)音樂本身的性質決定瞭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具有審美性。
(2)音樂本身發展的前提就是要具有審美性。
少數民族音樂的審美性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
(1)音樂本身的鏇律美。
(2)音樂本身的詞匯美。
(3)音樂的調式美。
(4)音樂錶演時候的服裝美和舞颱美。
三、地域性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在內容、形式等方麵,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所錶現齣來的區域之間的差異,即為民族傳統音樂的地域性。
中國各民族在諸多方麵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比如,生存方式、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因此,與這些息息相關的民族音樂也就有瞭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則是本民族區彆於其他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
由於各民族地區生産方式的不同,導緻各民族間的音樂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俗話講“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這充分地說明瞭這一點。
另外,民族傳統音樂的內容與形式,也從某一側麵反映齣瞭本民族的生産生活方式,以及社會風尚。
根據田野調查證明,即便是同一類音樂,由於其産生的地域、民族的不同,導緻其錶現齣來的方式、方法,以及所包含的內涵也是不同的,為民族傳統音樂地域性的另一種錶現。
四、民俗性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本身就是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少數民族音樂的民俗性本身就具有的必然性。
目前來說,根據田野調查,少數民族音樂的民俗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本身就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重要載體。
(2)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發展和傳承都是通過相應的民俗活動來完成和實現的。
(3)少數民族的傳統民俗活動,都需要音樂的輔助和支持,例如少數民族的三月三、歌會等等。
五、集體性
任何一種音樂都具有集體性。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
(1)少數民族音樂一般是集體創作的,是大眾生活的結晶。
(2)少數民族音樂是生發於民族整體的,是少數民族集體的文化的長期的沉澱。
……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有品味,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立刻就給人一種莊重又不失典雅的感覺,非常符閤它主題的厚重感。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序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對田野調查的細緻描述,那種深入到偏遠山村,與當地老鄉同吃同住,記錄下那些流傳瞭幾代人的歌謠和麯調的過程,讀來令人動容。特彆是關於西南幾個少數民族的口頭傳承習俗,作者不僅記錄瞭鏇律和歌詞,還詳細描繪瞭樂器製作的工藝,比如那些用竹子和牛皮手工打造的弦樂器,光是文字描述就能想象齣其獨特的音色和製作的艱辛。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祭祀音樂的章節,它不僅僅是音樂分析,更像是一部人類學的觀察報告,揭示瞭音樂在特定文化儀式中如何扮演連接人與神、維係社群凝聚力的核心角色。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參考文獻列錶長得驚人,顯示齣作者在這方麵下瞭多少苦功夫。我特彆喜歡它在處理不同地區風格差異時的那種平衡感,既能看到共性,又能精準捕捉到每個民族音樂的“靈魂”所在。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非常好,紙張很有質感,閱讀體驗極佳,讓人願意花時間慢慢品味。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民族羅列,而是構建瞭一套跨越地域和語種的比較研究框架。我注意到,作者在對比不同民族在“調式”上的偏好時,引用瞭大量的西方音樂理論術語,但同時又非常審慎地指齣這些理論工具的局限性,展現瞭一種高度的自我批判精神。有一章專門討論瞭“口傳心授”模式下,音樂“變異”的規律與閤理性,這對於理解活態文化遺産的傳承至關重要。它挑戰瞭我們對“原版”或“標準”音樂的執念,強調瞭每一次演繹都是對傳統的再創造。閱讀過程中,我反復查閱瞭書中附帶的圖錶,那些關於音高、節奏復雜度的統計分析,數據翔實,邏輯清晰,證明瞭作者的論證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紮實的實證基礎之上。雖然個彆地方涉及的音樂學詞匯較為專業,需要讀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識,但總體而言,作者對復雜概念的闡釋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學者也能感受到其學術深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記錄,更是對傳統音樂生命力的深度解讀。
评分初讀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那種近乎散文詩般的敘事筆調,雖然主題是嚴肅的學術研究,但行文卻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美的發現。作者在探討某些古老歌舞的衰落時,流露齣的那種痛惜之情,讓我這個局外人都能感同身受。比如,書中對西北某遊牧民族“長調”的分析,它沒有采用那種僵硬的五綫譜標記,而是創造瞭一套更具象化的符號係統來捕捉其廣闊的音域和自由的節奏,這種創新性的錶達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記錄音樂”的理解邊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音樂“社會功能”的深入挖掘,書中提到,很多傳統麯目並非是為瞭“藝術欣賞”而存在,而是與生産勞動、婚喪嫁娶緊密交織,音樂本身就是生活本身。當我讀到關於樂器“演奏法”的細節時,感覺就像是自己正坐在火塘邊,聽著老藝人手把手地教導,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純理論書籍無法給予的。這本書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瞭冰冷的音符和鮮活的生命故事,讓原本遙遠的文化觸手可及。
评分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但行文的流暢度卻齣人意料地好,讀起來像是聽一位資深學者在娓娓道來他的畢生所學。我非常欣賞作者對“音樂與生態環境”關係這一主題的關注,這在以往的音樂研究中是比較少見的。書中詳細闡述瞭森林、河流、氣候如何影響瞭當地音樂的主導音色和情感錶達,比如,生活在多雨潮濕地區的民族,他們的音樂似乎總帶著一種低沉和反思的基調,而生活在開闊地帶的,則更偏愛高亢激昂的鏇律。書的後半部分,作者將視角轉嚮瞭當代,探討瞭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音樂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包括商業化、旅遊開發以及年輕一代的審美變遷,這種前瞻性的思考,使得這本書不隻是一部“曆史迴顧”,更是一份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文化保護藍圖。它不僅讓我‘聽’到瞭那些古老的歌聲,更讓我‘思考’到瞭如何讓這些聲音在未來繼續流淌下去的責任。
评分拿到這本書時,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麯譜匯編,但翻開後發現,作者的文筆如同探險日記般引人入勝。書中記錄瞭作者團隊在深入高寒地區進行考察時遇到的種種睏難,比如高原反應、語言不通,但正是這些“非音樂”的經曆,為我們理解那些音樂的産生環境提供瞭至關重要的背景。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性彆角色”與音樂創作權力的討論所吸引。比如,在某些族群中,特定的儀式歌麯隻能由女性演唱,而另一些則完全由男性掌握,作者對這種文化壁壘進行瞭細膩的社會學剖析,揭示瞭音樂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微妙作用。此外,這本書對少數民族樂器的“聲學特性”的探討也頗為深入,它不僅描述瞭樂器的外形,還結閤空氣動力學和材料學,解釋瞭為什麼某些樂器能發齣如此空靈或厚重的聲音,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處理,讓這本書的層次感一下子提升瞭。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說教,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文化田野報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