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止觀講義
開本:16開
作者:正果法師 著
定價:24.00
書號:9787300082974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印刷時間:2007-08-01
齣版時間:2007-08-01
版次:1
印次:1
本書是正果法師為中國佛學院編寫的一部教材。主要介紹瞭修持止觀的方法和法師自身的體驗,對如何修習禪定作瞭總結。止觀即禪定,是佛辮子的所學。戒能防非生惡,定能一心不亂,慧能簡擇性相。在三學中,戒是根本,修定是關鍵。持戒是為瞭修定,修定可以發慧。
正果法師(1913一1987),四川自貢市人,生前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北京廣濟寺住持等職。作者年少齣傢,先後在天颱教理院、漢藏教理院等地學習,師從太虛大師、法尊法師等研究佛學,是一位“學問僧”。法師曾在北京菩提學會、三時學會工作,長期在中國佛學院主講佛學,教學相長,行解並重,造就瞭大批弘法人纔。編寫有《辨瞭不瞭義論講義》,著有《佛教基本知識》、《止觀講義》等。
正果法師終身以禪為歸,矢誌尋求佛法真理,精於法相唯識之學。其一生戒行精嚴、戒品高潔、禪定功深,是一位道高德重、愛國愛教的佛門耆宿,深得教內外人士的尊敬。法師示寂後,趙樸初居士曾撰挽詩:“辯纔無礙萬人師,不倦津梁見大慈。”可謂知言。
修習止觀,是學佛的一處關節。法師恭遵佛法,身體力行,今金針度人,若依之修持,必有所得。
修習止觀的理要性
止觀的名義
發菩提心
嚴持淨戒
防護諸根
調和飲食
調節睡眠
住寂靜處
親近善知識
嗬五欲
除五蓋
正知而住
調順身息心
八斷行
人身是難得的,既得人身,就是得到瞭寶貴的所依,能斷惡法,修習善法,乃至斷煩惱證菩提。釋迦世尊,在人間成佛,能做齣尊貴的偉大成就,纔不辜負此一人身。如《大莊嚴論》說:“離諸難亦難,生於人間難,既得離諸難,應當常精進。”
人的生命在呼吸間,死的因緣隨處皆是,所以說人生無常,有漏皆苦,人身難得易失。如《摩耶經》說:“譬如旃陀羅,驅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庶過是。”學佛的人,時處,都應思念諸行無常與有漏皆苦,對三寶發正信心,立誓要求得到解脫。解是離縛,脫者自在,離縛就是離掉貪嗔癡三毒煩惱,以及八萬四韆煩惱的纏縛,於所緣,亦即於所接觸的事事物物,都能不為其所束縛,起住自由,來去自在,見色聞聲,如石上栽花,如火消冰,不為所染,不為所縛,自由自在,即為無罣、無礙的解脫。
解脫須具足智慧,特彆是需要有無漏的智慧。智慧從哪裏來?要從禪定生起,所以說無禪不智,非定不生,無漏慧根,非靜不發。如《根本說有部毗奈耶雜事》捲十二說:“若人無定心,即無情序智,不能斷諸漏,是故汝勤修。”故攝心一處,心則不散,便是生起長養功德的叢林,便能發生無漏智慧,能盡苦源,斷惑證果。心意散亂片時,就是煩惱羅刹,永劫不能解脫齣離。
世尊在《佛遺教經》裏教導說:“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藉水之傢,善治堤塘,行此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心既在定,如日當空,光明遍照萬象,所以能知世間生滅法相,齣生無漏智慧,能盡眾苦根本。及能成就難得的殊勝大事。所以《解脫道論》初禮敬頌說:“戒定智慧,無上解脫,隨覺此法,有稱瞿曇。”
佛弟子的所學,就是戒定慧三學。《雜阿含經》捲三十五說屍婆請問世尊,什麼知識是佛弟子的所學和學習方法?“佛告屍婆,學其所學,故名為學。屍婆白佛,何所說?佛告屍婆,隨時學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增上意學,在奘法師和彆的譯師所譯的經論裏稱為增上心學。
戒能防非止惡,定能一心不亂,慧能簡擇性相。戒學是定慧二學的所依,故先說戒學。增上是順益義,為勝因義。戒學為增上引生心學,心學為增上引生慧學,慧學為增上引證菩提涅槃,故三學皆名增上。
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一點,是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成功地避開瞭宗教壁壘,它將佛學視為一種普世的、關乎人類心性修行的哲學體係來闡述。它的語言充滿瞭力量,但這種力量不是壓迫性的,而是啓發性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靜靜地思考其中的觀點,這種主動的思考過程,纔是真正吸收知識的關鍵。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邏輯推理和深入的內省引導,讓你自己找到答案。這是一種高明的教學方法,它尊重讀者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於那些渴望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尋找到內心穩定錨點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哲學基礎。它不僅僅是關於佛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更清醒的人的指南。
评分這部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佛教哲理娓娓道來。我以前總覺得佛學是高高在上的學問,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纔能窺其堂奧,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仿佛一位和藹的長者,耐心地引導著每一個迷途的旅人。尤其是在闡述“緣起性空”的觀念時,書中引用瞭大量生動的日常生活例子,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義。我特彆欣賞它在行文間流露齣的那種對世間萬物的深刻關懷,這不是僵硬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智慧。讀完第一遍,我已經感覺心境開闊瞭許多,對於日常生活中那些煩惱和執念,似乎都有瞭新的看待角度。那種感覺,就像是濛在眼睛上的紗布被輕輕揭開,世界一下子變得清晰而有條理。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內心平靜有追求的朋友,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理論,更是一套實用的生活哲學。
评分坦白說,我最初拿起這本書是帶著一點懷疑的,因為市麵上同類題材的書籍實在太多,質量參差不齊,很多都是故作高深,堆砌辭藻。然而,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卻獨樹一幟,它擁有古典文學的韻味,但用詞卻又非常貼閤現代人的思維習慣。它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如涓涓細流般舒緩,引導情緒慢慢沉澱;時而又如醍醐灌頂般有力,直擊痛點,讓人不得不正視自身的局限。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慈悲”與“智慧”關係的探討,作者沒有將其視為兩個孤立的品質,而是展現瞭它們如何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過程,這一點非常深刻,讓我對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進行瞭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非常具有行動導嚮性。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維度的。從裝幀設計來看,它就透露齣一種莊重而不失雅緻的氣息,讓人在捧起它時就心生敬意。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舒適,字體大小適中,留白得當,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視覺疲勞,這在當今這個追求效率而犧牲閱讀體驗的時代,實屬難得。內容上,它不像某些書籍那樣隻停留在理論闡釋層麵,而是巧妙地融入瞭許多曆史典故和修行者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極具感染力,它們不僅是例證,更是活生生的教材,讓我們看到瞭佛法在不同生命境遇中的實踐效果。特彆是其中幾段關於“無常”的描述,寫得極其富有畫麵感,讓我瞬間聯想到瞭生命中的諸多變遷,平靜地接受瞭許多原本難以放下的事情。這是一本值得放在床頭,時常翻閱的工具書,也是一本可以作為終身學習伴侶的經典。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精妙,它沒有采用傳統佛學著作那種綫性推進的敘事方式,反而更像是一張精心編織的地圖,讓你在不同的知識節點間自由穿梭,卻始終能感受到內在的邏輯聯係。我尤其喜歡它在不同章節間那種微妙的呼應和參照,當你以為讀完一個概念就結束時,會驚喜地發現它在後文又以另一種形式重新齣現,加深瞭理解的層次。這種“螺鏇式上升”的學習體驗,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深度。我花瞭比預期更長的時間去品味每一個段落,因為很多句子都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背後的深意。它不像某些快餐式的讀物,讀完即忘,這本書更像是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對於希望係統性瞭解佛學體係,又不希望被繁復術語睏擾的人來說,這無疑是近些年來難得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