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止观讲义
开本:16开
作者:正果法师 著
定价:24.00
书号:978730008297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印刷时间:2007-08-01
出版时间:2007-08-01
版次:1
印次:1
本书是正果法师为中国佛学院编写的一部教材。主要介绍了修持止观的方法和法师自身的体验,对如何修习禅定作了总结。止观即禅定,是佛辫子的所学。戒能防非生恶,定能一心不乱,慧能简择性相。在三学中,戒是根本,修定是关键。持戒是为了修定,修定可以发慧。
正果法师(1913一1987),四川自贡市人,生前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北京广济寺住持等职。作者年少出家,先后在天台教理院、汉藏教理院等地学习,师从太虚大师、法尊法师等研究佛学,是一位“学问僧”。法师曾在北京菩提学会、三时学会工作,长期在中国佛学院主讲佛学,教学相长,行解并重,造就了大批弘法人才。编写有《辨了不了义论讲义》,著有《佛教基本知识》、《止观讲义》等。
正果法师终身以禅为归,矢志寻求佛法真理,精于法相唯识之学。其一生戒行精严、戒品高洁、禅定功深,是一位道高德重、爱国爱教的佛门耆宿,深得教内外人士的尊敬。法师示寂后,赵朴初居士曾撰挽诗:“辩才无碍万人师,不倦津梁见大慈。”可谓知言。
修习止观,是学佛的一处关节。法师恭遵佛法,身体力行,今金针度人,若依之修持,必有所得。
修习止观的理要性
止观的名义
发菩提心
严持净戒
防护诸根
调和饮食
调节睡眠
住寂静处
亲近善知识
呵五欲
除五盖
正知而住
调顺身息心
八断行
人身是难得的,既得人身,就是得到了宝贵的所依,能断恶法,修习善法,乃至断烦恼证菩提。释迦世尊,在人间成佛,能做出尊贵的伟大成就,才不辜负此一人身。如《大庄严论》说:“离诸难亦难,生于人间难,既得离诸难,应当常精进。”
人的生命在呼吸间,死的因缘随处皆是,所以说人生无常,有漏皆苦,人身难得易失。如《摩耶经》说:“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庶过是。”学佛的人,时处,都应思念诸行无常与有漏皆苦,对三宝发正信心,立誓要求得到解脱。解是离缚,脱者自在,离缚就是离掉贪嗔痴三毒烦恼,以及八万四千烦恼的缠缚,于所缘,亦即于所接触的事事物物,都能不为其所束缚,起住自由,来去自在,见色闻声,如石上栽花,如火消冰,不为所染,不为所缚,自由自在,即为无罣、无碍的解脱。
解脱须具足智慧,特别是需要有无漏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来?要从禅定生起,所以说无禅不智,非定不生,无漏慧根,非静不发。如《根本说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二说:“若人无定心,即无情序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故摄心一处,心则不散,便是生起长养功德的丛林,便能发生无漏智慧,能尽苦源,断惑证果。心意散乱片时,就是烦恼罗刹,永劫不能解脱出离。
世尊在《佛遗教经》里教导说:“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借水之家,善治堤塘,行此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心既在定,如日当空,光明遍照万象,所以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出生无漏智慧,能尽众苦根本。及能成就难得的殊胜大事。所以《解脱道论》初礼敬颂说:“戒定智慧,无上解脱,随觉此法,有称瞿昙。”
佛弟子的所学,就是戒定慧三学。《杂阿含经》卷三十五说尸婆请问世尊,什么知识是佛弟子的所学和学习方法?“佛告尸婆,学其所学,故名为学。尸婆白佛,何所说?佛告尸婆,随时学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增上意学,在奘法师和别的译师所译的经论里称为增上心学。
戒能防非止恶,定能一心不乱,慧能简择性相。戒学是定慧二学的所依,故先说戒学。增上是顺益义,为胜因义。戒学为增上引生心学,心学为增上引生慧学,慧学为增上引证菩提涅槃,故三学皆名增上。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没有采用传统佛学著作那种线性推进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地图,让你在不同的知识节点间自由穿梭,却始终能感受到内在的逻辑联系。我尤其喜欢它在不同章节间那种微妙的呼应和参照,当你以为读完一个概念就结束时,会惊喜地发现它在后文又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加深了理解的层次。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我花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去品味每一个段落,因为很多句子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背后的深意。它不像某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即忘,这本书更像是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对于希望系统性了解佛学体系,又不希望被繁复术语困扰的人来说,这无疑是近些年来难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避开了宗教壁垒,它将佛学视为一种普世的、关乎人类心性修行的哲学体系来阐述。它的语言充满了力量,但这种力量不是压迫性的,而是启发性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静静地思考其中的观点,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才是真正吸收知识的关键。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和深入的内省引导,让你自己找到答案。这是一种高明的教学方法,它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那些渴望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到内心稳定锚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哲学基础。它不仅仅是关于佛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清醒的人的指南。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带着一点怀疑的,因为市面上同类题材的书籍实在太多,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是故作高深,堆砌辞藻。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独树一帜,它拥有古典文学的韵味,但用词却又非常贴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它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舒缓,引导情绪慢慢沉淀;时而又如醍醐灌顶般有力,直击痛点,让人不得不正视自身的局限。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慈悲”与“智慧”关系的探讨,作者没有将其视为两个孤立的品质,而是展现了它们如何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过程,这一点非常深刻,让我对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非常具有行动导向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维度的。从装帧设计来看,它就透露出一种庄重而不失雅致的气息,让人在捧起它时就心生敬意。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舒适,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这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而牺牲阅读体验的时代,实属难得。内容上,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只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和修行者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极具感染力,它们不仅是例证,更是活生生的教材,让我们看到了佛法在不同生命境遇中的实践效果。特别是其中几段关于“无常”的描述,写得极其富有画面感,让我瞬间联想到了生命中的诸多变迁,平静地接受了许多原本难以放下的事情。这是一本值得放在床头,时常翻阅的工具书,也是一本可以作为终身学习伴侣的经典。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佛教哲理娓娓道来。我以前总觉得佛学是高高在上的学问,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窥其堂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一位和蔼的长者,耐心地引导着每一个迷途的旅人。尤其是在阐述“缘起性空”的观念时,书中引用了大量生动的日常生活例子,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我特别欣赏它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世间万物的深刻关怀,这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智慧。读完第一遍,我已经感觉心境开阔了许多,对于日常生活中那些烦恼和执念,似乎都有了新的看待角度。那种感觉,就像是蒙在眼睛上的纱布被轻轻揭开,世界一下子变得清晰而有条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内心平静有追求的朋友,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套实用的生活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