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京都日和:與鴨川共同生活的日子們

手繪京都日和:與鴨川共同生活的日子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京都
  • 手绘
  • 生活
  • 鸭川
  • 旅行
  • 文化
  • 绘画
  • 慢生活
  • 风俗
  • 日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翩若惊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啟動文化
ISBN:9789869166027
商品编码:28773843722
开本:17cm23cm开
出版时间:2015-04-21
页数:1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永遠令人憧憬的京都

想要更深刻的體會在這裡旅居的滋味

所以一筆一筆畫下所有片刻

作為曾經在這個城市好好生活過的證據


跳脫觀光客的旅遊路線,不為制霸所有名寺,只為體會在地人的平凡生活。忠於原味的探訪私心喜愛的咖啡店、書店、麵包店,新銳插畫家Fanyu不似同齡女孩喜愛追求時髦新事物,擁有的是獨鍾品味細節的老靈魂。騎著自行車穿梭往來於這城市的各個角落,的每日午睡片刻,在超市商品貨架前流連忘返,帶著新挖到的二手書在咖啡店度過邊閱讀邊繪畫的下午時光。比起在京都「旅行」,也許是更專注在體會「生活」在京都。


【選擇在京都這個城市久留,描繪出專屬於自己的旅居地圖】

旅途時間一拉長,衝刺型的物質消費會逐漸厭倦疲乏,因而不再以觀光踏點的方式,較像是看電影時把自己替換進另一種人生角色,體驗換座城市會有什麼樣的生活:頭兩三天習慣空氣的濕度和鄰居的作息,一兩週後下意識地繞開菜價較高的超市,或許再待下去,幾個月後會有自己偏好的咖啡焙煎所或熟識的書店老闆朋友,和當地人事物薄薄地、一層一層累積著連結,竟也讓人有這是第二故鄉的錯覺。


【一個個小主題,細語與鴨川共同生活的片段】

【市集】永遠是行程表裡的主軸、帶著傳統的滋味或者當作明日的早餐都美味的【麵包】、探訪必訪的【書】清單、一個人吃飯也不空虛的【咖啡】之旅、用眼睛與紙筆捕捉【散步】分神的原因……Fanyu用顏色與線條發聲,分享日漸累積情感與故事的寄託之處,用一個又一個的小主題,絮絮叨叨日子裡的片段。


【獨一無二的手繪呈現,為這段異地生活做了一次總結】

延續Fanyu受歡迎的手帳日記風格,一起進入她眼中的京都世界,多變的版面驚喜搭配主題盡情發展,讓讀者從閱讀手繪跟文字中得到雙重樂趣。藉由手繪,等同重新整理了一次當下的五感體驗;藉由書寫,被刻劃的文字彷彿擁有了生命般真實存在。以此向喜愛的京都致敬。


「離去前對著鴨川說不出道別的話,而是在心底悄聲:會再回來的。」——Fanyu

目錄

寫在前面


一、市集【Market】

行程表的主軸

古物市集

手作市集


二、麵包【Bread】

老派傳統滋味

尋找明日的早餐

麵包配咖啡

麵包書籍


三、咖啡【Coffee】

晨間時光

吧檯的身影

歐吉桑歐巴桑

儲備豆子

一個人吃飯


四、煮飯【Cook】

超市尋寶

想料理的書

廚房用品


五、書【Book】

必訪的朝聖清單

店主是靈魂

中心思想

讀書空間

安靜的盛會——古本祭

書的包裝紙


六、美【Art】

滿手灰塵的樂趣

巷弄裡的文具舖

生活選品

美術社

藝術中心


七、散步【Walk】

路途中分神的原因

寫生本子


八、洗澡【Shower】

慢慢洗澡


九、睡覺【Sleep】

如果住在京都

HOTEL ANTEROOM

錺屋

Guesthouse Yululuゆるる


寫在後

附錄:店家資訊【Yellow Pages】

序跋

前言:京都,是生活的城市。


或許對許多人而言,京都的城市印象是以各大古蹟神社作為標記,像是兩三天行程就可將一千兩百年的歷史濃縮吸收,若有餘裕還可連同大阪神戶奈良一次滿足,七、八年前初訪及二訪也是如此安排。而先前在準備東京行程時,無意間在雜誌及書中看到不少京都老舖,被充滿時間感而不張揚的氛圍吸引,立刻成為當時「待訪城市口袋清單」的順位。


2014年的工作告一段落後,決定給自己放個長假,用三個禮拜一個人仔細走訪每條街弄巷道。旅途時間一拉長,衝刺型的物質消費會逐漸厭倦疲乏,因而不再以觀光踏點的方式,較像是看電影時把自己替換進另一種人生角色,體驗換座城市會有什麼樣的生活:頭兩三天習慣空氣的濕度和鄰居的作息,一兩週後下意識地繞開菜價較高的超市,或許再待下去,幾個月後會有自己偏好的咖啡焙煎所或熟識的書店老闆朋友,和當地人事物薄薄地、一層一層累積著連結,竟也讓人有這是第二故鄉的錯覺。


村上春樹在書中提過旅居波士頓時,在查爾斯河畔練習馬拉松,「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大量的水,對人類來說或許是意義非常重大的行為。」在京都時確確切切感受到他所說的,這句話不時像字幕般替眼前畫面下註解。每當騎腳踏車橫越過鴨川,從大橋上眺望著遠方山群,河岸兩側盡是草皮樹蔭等季節性的綠意,而河面開闊波光粼粼,這一幕讓胸口紮實地被滿滿的愛塞填,才理解這座城市不以人造高樓(如京都塔)而以河川作為靈魂地標的理由。堤岸邊人們慢跑、遛狗、彈吉他、躺在草皮翹著腳看書,順著河流創造出來的市民風景也是如此靜好,大概是被水環繞相伴能夠柔軟身心、緩和步調吧。又或是在法然院氤氳池水接收到的靈氣、夏日午後高瀨川拂過耳畔汗水的涼意,從沒有過一座城市能夠讓我如此強烈感受到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同時也被豐沛自然資源撼動,提醒著自己人類如此渺小,若只活在人造都市內,常會忘記我們不過也只是動物、也只是屬於地球的一小部分,連帶著遺失對造物主的尊敬遑論保護。


這條貫穿市區一分為二的河也是誘人喚起巴黎記憶的提示物之一,古物市集、百年老店、甚至對麵包與咖啡的熱愛,兩座城市都是如此偏執地守護傳統,圍為歷史的爐火不間歇的丟進柴薪。就算是在繁華喧騰的四条,百貨商場林立、不分平假日的洶湧人潮,沿路仍可見許多老派喫茶店、舊書店穿插,彷彿時間的快速推移,只對其他店家起作用唰唰唰的改變替換,而跳過了、遺忘了這些老舖,門關住的是被凝結停留的昭和時代氛圍,讓人忍不住推開一間又一間有時光機功能的門,將自己沉浸在舊時代的蒸氣裡。


比起東京,或許市區地理面積小也凝聚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作為顧客,收到更多的溫暖關心與善意,而店家之間的緊密互動,不會因是同業而有競爭排斥感,反倒像是一同為此產業努力,例如兩家咖啡店合作的綜合味道、二手書店互相寄售,更能看到如社區般的密集網絡,並非關起門來各作各的。去到不同空間,也都能感受到店主獨特的個性與想要展現的美學,就算有相似的元素組合,如自家烘焙麵包的咖啡店,也看不見模仿的影子,常常試圖想跟過去曾造訪的店作聯想,但資料庫卻搜尋不著。開一家小店並不是一窩蜂追隨著某種風格就能急就章的速成事業,是得先醞釀累積,或許先在他處鑽研技巧,經過時間淬鍊,摸索與篩選出一條真正懷抱著熱情的小徑,然後悠緩而長久地走下去。


有幾度認為此書應該無法完成,大概是無法接受這趟旅程已結束的事實,一旦爬梳完稿,就得被從夢中搖醒,像捨不得散場的演唱會,離去前對著鴨川說不出道別的話,而是在心底悄聲:會再回來的。書店時時都有關於京都的新書上架,明白那是因為這城市太美太豐富,造訪過的旅客憋不住向他人訴說的慾望,以不同的形式、角度切入而成的一冊冊閱讀心得。寫本書《手繪旅行日和》時,總覺得對台北的部分較為滿意,事後剖析了一下原因,重點不在畫稿當下的狀態,而是對於店家的情感會不自覺流露在紙上,那些顏色與線條潛意識的在替我發聲。才認真定位自己要分享的是:那些一次又一次、日漸累積情感與故事的寄託之處,而非僅是如旅遊手冊目錄不帶個人偏見的敘述。


於是試著繞著一個一個小主題,絮絮叨叨這些日子裡的片段。

內文試閱

【市集】手作市集


比起個人色彩濃烈的手作市集,對跳蚤舊貨或農夫市集更有興致,但要在有限的短時間內造訪一座城市,這確實是種直接了解當地文化的捷徑,能夠一口氣滿足看盡來自此地不同類型的店家,欣賞當地人們用雙手創作出的生活風格。京都的手作市集幾乎是兩三天就有一場,但展出的店家重複機率頗高,因此認真逛完的只有攤位數較多的「百万遍??? 手???市」和「上賀茂手???市」。


每月15日舉辦的百万遍是京都手作市集的先驅、已有20多年的歷史,約500攤,以生活雜貨、服飾配件、手工麵包等為主,論規模與豐富度都是值得特地一訪,可說是逛市集的必備入門款。每月第四個週日的上賀茂手作市集則約250攤,特點是位在世界文化遺產的上賀茂神社,境內有小河流經,綠意盎然的氣氛自然而放鬆,四季有著不同的美景變化。


手作市集的魅力其一在於,就算什麼都不買也能得到樂趣,因為有太多人和人的相遇、人和物的相遇在此發生,加上攤位通常不大,無論如何都會打到照面,也因此拉近了店家與客人之間的距離,透過簡短問候交談、面對面詢價或聽到物品背後的故事,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互動不會因為語言而有所隔閡。


在百万遍發現了不少陶作家,現在購買家居用品,不再以喜歡程度作為準則,而是先定調風格:以單色、無圖案、不過度裝飾為主,或許長大就代表要更懂得取捨,而非全盤接收不適合和不需要。後也遇到了一攤風格素樸,碗盤器皿都是舒服的灰白色,只以如痣與胎記般的黑點標誌出獨一無二,小小的攤位排隊人龍卻沒停歇過,客人手上抱了成疊,每件都是1000円讓友人結帳時忍不住問老闆為何這麼便宜。另有一攤販售自家種植的蔬菜,一旁鋪在地上的是大大小小的毬果,外形完好、看得出是特別篩選挑揀過,以及不同植物的乾燥果實組合包,特殊的造型與顏色像是採集自大自然的寶石,光是觀賞就讓人心情愉悅。


作為一整天的行程,肚子餓了也無須煩惱,裡頭多的是手工在地的新鮮滋味,尤其逛上賀茂的那天如同參與一場「京都麵包與手沖咖啡精選輯」。位在神社前的市集有著廣袤的草皮,熱辣辣的好天氣,人們在樹蔭下和家人朋友窩在帳篷前野餐閒聊,森林裡小橋流水,孩子們捲起褲管在溪水中嬉鬧,用鞋子作為小船競賽。


買了手作麵包和熱咖啡,坐在河邊石塊享用,涼風一陣吹拂過身上冒著的熱氣,如此夢幻的場景讓人有「此生已足矣」的至福滿足感,瞬間躍升為心目中京都名市集。吃飽逛了一圈,進行第二回合的貝果與冰咖啡組合,返家前再盲從排隊的人龍買了名店的吐司。


而逛百万遍前來不及用早餐,經過東大路通的路口轉角時,順道在飯糰攤「青????」買幾個飯糰充飢。外包裝用手感十足的印章蓋上店名和口味,挑了梅子、芥菜、無農藥玄米、鮭魚味噌,坐在寺門口的長凳分著吃。飯是用傳統釜炊方式製作,食材本身味道的單純直接叫人難忘,至今嘴裡還能夠喚出熟軟酸香的梅子味覺記憶。吃到熱呼呼、一顆一顆用雙手慢慢捏製的心意,彷彿能把愛與溫暖儲存在身體裡,便利商店的飯糰總被忘記放進這些材料。


或許人類都還有想要從雙手中創造出「什麼」的渴望,耕種也好、縫紉也好、煮食也好,不單是為了商業利益,而是創作者能夠得到成就感的同時,也把這樣原始本能傳遞分享給更多人們。


【麵包】老派傳統滋味


想必連日本人都會感到意外,京都竟是全國麵包消費量高的城市,這和既有刻板印象有些落差,此頭銜不是該頒給洋風西化的神戶或橫濱嗎?話說回來,政府認真地作這樣的調查也是同等不可思議的事。京都的麵包飲食風氣非近代才流行,早從戰後便萌發,再加上自明治時代起盛行的咖啡喫茶店風氣催化而更為蓬勃,待在這裡的日子,每天都是咖啡因和麵粉量超標攝取過多,而戀舊如我,買麵包當然也要朝老舖鑽,喜歡那種明明是外國人卻也吃得到「好懷念啊」的滋味。


有時候是換了一份工作,也有時候是遇到一間他人看來平凡無奇的店,生活習慣常會因此有些微小的改變,身上殘留有不同階段無形如影般的紀念品。在去京都前只吃歐式麵包搭配奶油或果醬,但因為「???製??所」,回台灣後開始著癮般四處搜索各家的克林姆麵包,可惜總有股多餘的甜膩或人造加工味。


這家1947年始業的麵包屋,不像一般店家讓客人拿托盤夾取後至櫃檯結帳,窄小的門面擺了兩張玻璃櫃,店員和客人面對面,還可看到後方雙手忙不停的阿姨們,想買什麼口味直接點餐,初訪時不知如何挑選,架面上口味所剩不多,只好唸了價目表上發音簡單的??????(克林姆麵包)給店員,誤打誤撞找到契合的滋味。單純不起眼的外觀有點寒澀,但淡淡的香甜奶油味,濕度和甜度拿捏得恰到好處,配上剛出爐外皮酥脆、帶點鹹味的鬆軟麵包體,念念不忘到二訪時,一進店馬上詢問店員此口味,獲知售罄還有些失落,聽到後方太太也問了一樣問題,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被俘虜啊,內心補償了一些。店內麵包以長條型、中間剖開塞填餡料為主,習慣吃圓麵包,看到連紅豆或巧克力這類甜口味也是如此三明治造型,感到十分新奇。鹹味的三明治中塞滿大量生菜,讓炸過的可樂餅、豬排不膩,一口咬下可同時感受到肉脆、菜鮮、麵包軟的結合。


另外一間在心中據有一席之地的是位在西陣的「大正製??所」,從大正時期至今也要近百年,三島由紀夫曾是顧客,想像跟大文豪吃著同一款麵包,老店的魅力正在此,食物不僅為了填飽肚子,同時是累積了文化與歷史回憶的象徵。挑了炒麵麵包和火腿蛋,親切的阿姨邊結帳邊叮嚀:「還熱的小心燙口喔!」炒麵濃厚的醬汁和麵包適度的搭配平衡,雖然取樣不夠多說起來有點偏頗斷然,但這足以收入人生味覺記憶的抽屜,後來在西本願寺對面的「?口金松堂」吃到的則是麵條分明、醬汁收得較乾,混著切丁的德式香腸多了Q彈咬勁,但個人還是偏愛大正製??所的濕稠版本。?口金松堂的麵包外皮較為焦黑,不知是不是當天烤過頭了,口感偏硬而紮實,??(豬排三明治)豪邁不花俏,豬排大塊厚切但不乾澀,而生菜少少的被壓在底下,浸著簡單的醬汁味道,像是中年大叔,沒有也不需要多餘的廢話裝飾,與店面裝潢風格一致。


這類帶餡夾料的日式傳統麵包,總讓人心癢難耐,根本等不及返家或留至隔日當早餐,買完就在附近巷弄尋覓小公園,邊坐在長椅上看小孩奔跑玩耍,邊享用作為點心有點過於豐盛的一餐。能夠在一座城市說出喜歡的麵包店家,也算證明了某種程度上的瞭解,而能夠享受比較各家炒麵麵包滋味的樂趣,雖不是必要但少了會有些空洞寂寞。


【書】店主是靈魂


自己到底為什麼那麼熱愛逛書店、將之視為與閱讀同等愉悅的一件事呢?要具體而微的用言語說明有些困難,大概是在狹小的空間內,平台和書櫃緊塞著滿滿的知識與新的刺激,翻開一個又一個未知世界,眼睛和腦袋興奮地轉個不停。同時這也是有著相似念頭的人們聚集之處,尤其比起其他地方,在京都更能強烈感受到店主這個人的存在,書架上總看見他的個性、他的品味、他的喜好,更不可思議輕鬆的展開對話交流,握有相同喜好的鑰匙,能穿過作為語言的那扇隔閡。


有天在咖啡店???西陣邊用午餐邊思考下午的行程,突然想起有間只有週末營業的二手書店在附近,飯後騎著單車、憑著簡略地圖在巷子悠轉,目光突然被一片穿插在民宅中的白色吸引,拉門、木椅、信箱、甚至電鈴都是,薄薄一層白漆底下透著原先的質地,好奇的折返才發現玻璃上低調的印著目的地——世界文庫。


踩著一路延伸入內的白色,不大的店面沒有隔間、顯得清爽,除了靠牆的書櫃外,中間簡單搭了小桌充作平台,一旁地上紙箱內是正在舉辦的「Young Book Festival」,店主就坐在角落書桌,撐著上身看著來店的人們。作為週日午間位訪客,起初有些怯生,但看到架上立著皆川明、荒井良二等名字的隔板,瞬間專注地沉浸於大量藝術書與繪本的世界中。


結帳時或許是的客人,有緣和老闆古賀先生聊了起來,得知我從台灣來後,儘管告知不需要,他仍堅持用先前旅遊時購自台灣的紅白塑膠袋包裝,像是要我帶它們返鄉一樣,同時也恍然大悟,方才書架間出現的台灣紅包袋是怎麼一回事。


古賀先生看似木訥寡言的外表,實則溫暖幽默,為了配合我的日文程度,他慢條斯理的吐出幾經思慮的句子,體貼的揀選淺顯適宜的字辭。聊了關於他的台灣旅行、誠品書店等等,說著說著,他開始一邊喃喃一邊踱步在他熟悉的書架間,挑了幾本「喜歡畫圖的女孩或許有興趣的書」。曾在書店工作過,明瞭這樣一個舉動有多麼不容易,得要背後有深厚專業作為基礎、得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與聯想、得要有主動分享的同理心,有這樣特質的愛書人可遇不可求,感動之餘也意外收穫原先沒發現的好書。


後徵得同意在店裡取材攝影,在替空間陳列拍照時,古賀先生叫住我,調皮的比了YA主動要入鏡,離去前隨手拿了店裡傳單,寫下姓名、互換聯絡方式。只是回台後怠懶沒有主動延續這份情誼,反倒是想搜尋資料而在書店網站上瀏覽時,無意間發現被當天的記事提到,驚喜興奮得心暖暖,眼眶也不禁濕了。能夠彼此看重這天的短短交流,互相為對方的回憶添加溫度,書店真的不僅僅只是交易書的場域。


另一家也是充滿人味與書味的是位在高倉通的「?????書房」。推開門,小小的店裡三兩客人專注挑書,老闆則坐在櫃台理書。入口書櫃上是新書推薦區,繞過轉角到左側,看到整張平台桌面鋪滿一落落的獨立刊物、zine時,有種感動的震撼,題材風格迥異,但藉由小量印刷的形式,感受到人們試圖用紙本發聲,展現自己對分享、對創作單純的慾望。


右側則是二手書,櫃位的分類是貼了列印有圖片的紙條:「星?本」「木?森?本」「犬?本?????」(這裡也有狗的書),光是櫃位名稱帶給人的想像空間及畫面就好美,比起大書店制式的「自然科學」或「動植物」多了活生生的人的溫度,從選書也可窺見店主對於動物貓狗的熱愛,一路延伸到架上的書檔。和連鎖店不同的是,小店代表了店主的偏好,被挑選在店裡的書及商品隱含了這個人的價值觀體系,無需文字語言、透過空間去展現自我。


挑書時聽到老闆和年輕男客人閒聊起來好生羨慕,多希望自己的語言能力精湛一些,可以活用自如到像在台灣一樣跟店家寒暄。沒想到結帳時,老闆邊翻看我買了什麼書邊說了一串話,遺憾地表示聽不懂之餘,心想一般日本人一定會笑笑然後放棄溝通,但老闆卻仍很有誠意的、努力用簡單英語解釋。原來挑中的其中兩本人偶故事書,是由陶藝家石原稔久製作人形、再拍攝而成繪本,先前也曾在京都辦過展覽,而老闆大方拿出他收藏的紅帽子小狗。開啟話題後,便開始向我介紹他兩年前開了這間書店,是個結合小量印刷(small press)、二手書及展售各類創作(gallery shop)的空間,接著閒聊關心:「來京都玩多久呀?」「日文在哪學的?」「台灣的國語是英文嗎?」也跟他分享了幾日前在古本祭的收穫。


臨走前,老闆又想到什麼似的朝我走來,拿了一份「御所?南、御池?北」地圖,包含了?????書房及附近的二手書和CD、咖啡店、雜貨屋、澡堂等推薦小店,適合靜靜散步的區域。手中捏著地圖、肩著書的重量,心中認真覺得,看似斯文內斂、實則熱心喜愛分享的歐吉桑應該是世界上完美的人種了。

作者資料

林凡瑜(Fanyu)

1987年生於台中。台大企管畢業後,選擇能與人接觸的服務業作為日常工作,現為自由圖文創作者。喜歡旅行、閱讀、畫畫和日記,相信紙本與手寫有存在的必要性,而畫畫只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並非遙不可及的藝術。曾任學學文創及小南風講師,分享手作旅行日記。


基本資料

作者:林凡瑜(Fanyu)

出版社:啟動文化

出版日期:2015-04-21

ISBN:9789869166027

規格:平裝 / 全彩 / 224頁 / 17cm×23cm


手繪京都日和:與鴨川共同生活的日子們 作者:[作者姓名] 简介 京都,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也跳动着现代都市的脉搏。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一条静谧的河流——鸭川,如同城市的血脉,滋养着两岸的生机,也见证着无数寻常百姓的生活片段。本书《手繪京都日和:與鴨川共同生活的日子們》并非一本关于宏大历史事件的史书,也不是一本详尽的旅游指南,更非一本记录知名景点的攻略。它是一份真挚而细腻的写意,是作者以画笔和文字,将目光投向了鸭川沿岸,那些不曾被游客铭记,却深深烙印在当地人记忆里的生活点滴。 这是一场关于“日常”的温柔凝视。在作者的笔下,鸭川不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河流,它是一个生命体,一个无声的陪伴者,一个串联起季节更迭、生活百态的温床。从春日里新绿初绽,鸭川两岸的樱花如云似霞,到夏日里繁花似锦,孩子们在河边嬉戏,老人悠闲散步;再到秋日里枫叶染红,漫步其间,感受落叶的沙沙声;直至冬日里雪落无痕,围炉夜话,鸭川静默地流淌,承载着一份温暖与安宁。本书捕捉的正是这些在时光长河中,看似平凡却又充满诗意的瞬间。 作者并非一位专业的京都历史学家,也未曾深入研究过某种特定的艺术流派。她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一位用画笔捕捉生活温度的艺术家,一位乐于分享内心感悟的记录者。她的画风朴实而生动,线条中透着一股属于手绘的温度,色彩明亮却不张扬,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京都的韵味。每一幅画作,都仿佛是从作者的眼中直接“复制”到纸上,带着一种亲切的、属于“日和”(天气晴朗,心情舒畅的日子)的明媚感。 本书的内容,如同一本打开的日记,里面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愈发珍贵的日常片段。例如,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鸭川的水面上,河边早起的居民,或是慢跑者,或是撑着伞买菜的老奶奶,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勾勒出宁静而有序的画面。作者笔下的他们,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有着清晰的面部表情,有着各自的生活节奏。她会捕捉一位阿姨在路边经营的小小花店,那些色彩斑斓的花朵,在晨曦中显得格外鲜艳,她会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花瓣的层次,用淡淡的色彩描绘出露珠的光泽,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花香。 又比如,午后,鸭川河畔的咖啡馆里,有人在安静地阅读,有人在低声交谈,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木质的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作者或许会描绘出一位年轻的插画家,坐在窗边,对着面前的速写本,一边品味着手中的咖啡,一边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她的画中,可能会捕捉到咖啡杯冒出的热气,书页翻动的细微动作,以及人物专注的神情。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书中也少不了对鸭川边那些充满故事的建筑的描绘。并非那些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古迹,而是那些隐藏在巷弄深处,有着岁月痕迹的老房子。古朴的木制门扉,磨损的石板路,屋檐下悬挂的灯笼,以及偶尔探出墙头的绿植,都在作者的画笔下焕发出生机。她或许会描绘一户人家的庭院,里面种着几株枫树,秋日里层林尽染,色彩浓烈得如同油画。又或许会描绘一间传统的日式町屋,门前的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声音,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作者对鸭川的描绘,更是本书的核心。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去观察这条河流。有时,鸭川是宽阔而平静的,河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远处的山峦也模糊地融入其中,构成一幅写意的山水画。有时,鸭川又是活泼而灵动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细碎的光芒,水鸟在河面上悠然游弋,偶尔激起阵阵涟漪。她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河水的流动感,用丰富的色彩表现水面的光影变化,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夏日傍晚吹拂在脸上的微风。 本书的文字部分,与画作相辅相成,却又独立成篇。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如同她笔下的画一样,朴实、真挚,带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又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她会分享她在鸭川边散步时的所见所感,例如,她看到一位老爷爷,坐在河边的长椅上,静静地望着远方,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书,那画面让她联想到过去,联想到时光的流逝。她也会记录下那些在鸭川边发生的小故事,例如,她偶然听到一对情侣在低语,他们之间的对话,虽然简短,却充满了温柔与爱意。 书中也穿插着对京都传统文化的观察。例如,她可能会描绘一位身着和服的艺伎,在鸭川边款款走过,她的身影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她也会描绘路边的小店,售卖着各种精致的手工艺品,例如,陶瓷器皿,扇子,以及各种带有京都特色的纪念品。她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这些物品的纹理,用淡淡的色彩赋予它们生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京都独特的匠人精神。 《手繪京都日和:與鴨川共同生活的日子們》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玩转”京都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感受”京都的书。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鸭川,在作者的笔下,成为了一个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一种对“当下”的珍视。 这本书,更像是一封写给京都的情书,一封写给鸭川的絮语,一封写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邀请。它不是告诉你“应该去哪里”,而是邀请你“一起去看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放空自己,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氛围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条美丽的鸭川边,感受着京都独有的慢时光,体会着“日和”带来的宁静与喜悦。 本书的每一个篇章,都如同一个独立的小窗,透过它,你可以窥见京都寻常百姓的生活画卷,感受到那份属于鸭川沿岸的独特韵味。它或许没有震撼人心的故事,也没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但它拥有着一种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一份来自京都的问候,一份带着温度和诗意的问候,等待着你去开启,去感受,去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在留白的处理上拿捏得极为精准,使得文字和画面(如果包含的话,这里假设是配合文字的视觉元素)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呼吸空间。这种疏密有致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疲惫感。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转折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字体大小和行距变化,成功地引导了读者的注意力,让重要的情感和思考得以凸显。这种对“空间美学”的运用,从侧面反映出创作者对于整体阅读体验的重视程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件精心设计的艺术品。它教会我们,慢下来,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减缓,更是对空间和节奏的重新审视。

评分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时空感”。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旅游记述,而是真正将自己融入了当地的日常肌理之中,那种时间流逝的质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日常琐事背后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季节更迭的痕迹。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为可以触摸的场景——可能是清晨微凉的街道,亦或是黄昏时分被拉长的影子。这种对“在场感”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沉浸感,让人仿佛隔着书页,都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味道,听到远处的声响,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生活”本身的认知维度。

评分

从内容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展现出一种非常成熟的散文式叙事技巧。它没有固定的章法或刻板的逻辑线索,而是任由情感和记忆的线索自由穿插、交织,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这种松弛有度的叙事,恰恰是最考验作者功力的部分,因为它要求作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才能在看似信马由缰的叙述中,始终保持住吸引读者的核心魅力。更难得的是,它在描述个人的体验时,总能巧妙地触及到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共鸣点,让身处异地的读者也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那种对“归属感”的追寻与安放。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了一部关于寻找内心宁静的哲学小品。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非常私密且真诚的对话。作者的文字流淌得非常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或生硬的知识灌输,更像是信手拈来记录下的生活片段,但每一个片段都浸润着深思熟虑后的感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叙事节奏,时而轻快,时而沉静,完全模拟了日常生活中心绪的起伏不定。它不是一本攻略手册,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日常中容易被忽略的美好瞬间,比如光影的变化,或是某一刻空气中弥漫的味道。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人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熟悉的老友,在你耳边轻声诉说着她眼中那个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象,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入那种安适的氛围之中,读完后,心里留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对生活更深一层的温柔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细腻的触感和温暖的色调,仿佛能透过封面感受到作者笔下京都的某种特有的温柔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纸张选择上的用心,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与内容本身想要营造的复古而宁静的氛围简直是完美契合。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觉得心灵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放松。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装帧的浮夸作品,而是恰到好处地透露出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让人忍不住想找个舒服的角落,泡上一杯茶,细细品味。封面上的那个小小的元素,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远的意境,让人在翻开内页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旅程充满了期待与好奇。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艺术的敬畏之心,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