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中行走

在设计中行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中一光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创新方法
  • 产品设计
  • 服务设计
  • 设计实践
  • 设计之旅
  • 问题解决
  • 创意
  • 人文关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4677
商品编码:28687629082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自传,内容从以前他写过的《设计的周边》《从设计工作台联想开来》和《设计的前后左右》三本书中精选,书中回顾他从业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与思考感悟。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世俗化的娱乐精神开始蔓延,能让人静下心的凝视之美,正逐渐消失。艺术如何恢复本真?设计要如何重新审视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与田中一光相遇,从艺术必不可少的感性与畅想出发,纵观古今,以博大而锐利的视角给整个时代以启示。本书阐述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演变及社会作用、关西地区与东京的文化差异,以及作者本人对日本古典美学和现代设计的认识。另外,还有作者对艺术设计发展的建议和指引,是日本艺术设计史的参考读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书由株式会社白水社授权机械工业出版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出版与发行。未经许可之出口,视为违反著作权法,将受法律之制裁。
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01-2015-5222号。
显示全部信息

目录
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目 录
译者序
D1章 设计的构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纪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个人的畅想之旅 015
1.4 畅想从窗玻璃开始 021
1.5 传达与记录的分离 025
1.6 无印良品考 028
1.7 平面设计的时代 036
1.8 每日设计奖的四十年 040
D2章 设计的方法 056
2.1 海报日本 056
2.2 海报的繁盛 060
2.3 文字设计 065
2.4 图案设计 068
2.5 店铺设计 072
2.6 日本和平面设计 076
2.7 三宅一生·高田贤三·森
   英惠 080
2.8 三个标志 084
2.9 纹样的美学 087
2.10 条纹与色彩 091
2.11 日历的昨天与JT 095
2.12 设计与日本文化 098
2.13 广受GN外HP的日本广告
    和设计 102
D3章 设计的原点 106
3.1 故乡奈良 106
3.2 人造樱花 110
3.3 与红相对的黑白 113
3.4 爵士乐和色彩 116
3.5 我和歌舞伎 120
3.6 一把民族椅 124
3.7 东洲斋写乐的大1绘 127
3.8 我眼中的仁清 130
3.9 在京都俵屋邂逅日本凉 133
3.10 走向“茶美会·然” 136
3.11 俵屋宗达与设计 140
3.12 看见森林的眼睛 144
3.13 屋1;CY=CY上的风景 148
3.14 信贵山缘起 151
3.15 日本画的文学性 154
3.16 后混合文化 157
3.17 设计与繁花 160
后记 163

显示全部信息

《在设计中行走》 一、 探索设计的深层脉络:概念的生成与演进 《在设计中行走》并非一本简单罗列设计技巧或潮流的书籍,它深入到设计的本质,探寻概念如何在设计师的思维中萌芽、滋长、蜕变,直至最终形成具象的形态。书中,我们将跟随设计师的脚步,体验一次思维的漫游,观察他们如何从模糊的感知、零散的灵感中捕捉设计的火种。 书的第一部分,重点在于“概念的生成”。这里,我们不触及具体的设计领域,而是关注那些普适于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思维起点。作者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无限可能的生活场景,例如一次偶然的对话,一段优美的音乐,一处引人驻足的风景,乃至一段令人深思的历史片段。这些日常的触发点,在设计师敏锐的观察力下,被赋予了超越其原有意义的解读。书中会详细剖析如何识别并捕捉这些“灵光一闪”的瞬间,如何将其从浮躁的思绪中沉淀下来,转化为可供进一步开发的种子。 “概念的生成”并非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更像是一场富有探索精神的旅程。书中将呈现多种概念生成的方法论,并非僵化的公式,而是鼓励读者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例如,作者会介绍“联想式发散”——如何通过思维导图、自由书写等方式,将一个核心概念层层剥开,延展出无数可能的方向;“类比式借鉴”——如何从自然界、科学原理、甚至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通过类比将不同领域的智慧融汇到设计之中;“情境式推演”——如何深入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情感需求,从而从情境出发,倒推出最贴切的设计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书中强调了“概念的孵化”过程。一个最初的朦胧想法,需要经过细致的打磨和反复的推敲才能逐渐清晰。作者会分享如何通过“概念草图”、“意象板”、“故事板”等直观的工具,将抽象的概念可视化,以便于审视和沟通。这些可视化工具并非只是画面的呈现,而是思维过程的记录,是概念在不断对话和碰撞中成长的痕迹。书中会细致地阐述,如何通过这些可视化手段,发现概念中的不足,如何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深化。 “概念的演进”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设计概念从诞生之初就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不断的反馈、质疑和迭代中逐渐成熟。作者将重点探讨“概念的测试与验证”——如何将初步的概念置于真实的反馈环境中,听取来自不同声音的意见,例如用户反馈、同行评审、甚至是市场调研。书中会强调,每一次反馈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无论积极与否,都能帮助设计师更清晰地认识到概念的优势和劣势。 “概念的演进”还包括了“概念的取舍与聚焦”。在漫无边际的概念探索之后,必然需要进行艰难的取舍,将最具有潜力和生命力的概念提炼出来。书中会探讨如何建立一套内在的评估标准,如何平衡创新性、可行性、以及潜在的商业价值。这种取舍并非是对早期创意的扼杀,而是对设计方向的精准校准,是为最终落地的设计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在这一部分,将重点阐述“原型思维”的重要性。概念的成熟往往伴随着原型的出现。原型不仅仅是产品的模型,更是概念的具象化表达,是设计师与用户沟通的桥梁。书中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原型,从低保真度的草图和线框图,到中等保真度的交互原型,再到高保真度的可交互模型。作者将分享如何根据设计的不同阶段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原型类型,以及如何利用原型进行用户测试和迭代。书中还会深入探讨,原型制作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和优化的过程,它能帮助设计师发现设计中尚未被察觉的问题,并引导概念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 二、 踏入设计的现场:实践的智慧与策略 《在设计中行走》不仅仅是停留在思维的层面,它更注重将设计的抽象理念落地于具体的实践。书中将带领读者深入到设计的各个环节,探讨在真实的设计环境中,设计师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将构思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作品。 本书的第二部分,“实践的智慧与策略”,着重于“设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这里,我们将跳出对具体设计领域的界定,而是关注那些能够有效指导设计流程的通用方法。书中会详细介绍“用户中心设计”的理念,强调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将用户的需求、习惯和情感放在首位。作者将阐述如何通过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场景分析等工具,深入理解目标用户,并基于这些洞察进行设计决策。 “同理心”在这个部分被反复强调。它并非仅仅是理解用户说了什么,更是要去感受用户所感受的,去体验用户所体验的。书中会分享一些促进同理心建立的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深度访谈”等,让读者能够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设计。 “迭代设计”是贯穿本书的另一个核心理念。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尝试、反馈、改进的循环过程。书中将详细阐述“敏捷设计”的原则,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快速搭建和测试原型,并根据反馈迅速进行调整。这部分内容会强调,容错和学习是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鼓励设计师拥抱变化,并从每一次迭代中汲取经验。 “设计评审”在这个部分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环节。书中将提供一套系统化的设计评审方法,帮助设计师如何有效地向他人展示设计方案,以及如何从他人的反馈中汲取有价值的意见。这包括了如何清晰地阐述设计理念、设计决策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积极主动地倾听和回应反馈。书中还会探讨,设计评审并非仅仅是“找茬”,而是一个协作性的过程,旨在共同提升设计的质量。 “跨界协作”是现代设计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设计中行走》将深入探讨设计师如何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例如产品经理、工程师、营销人员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书中会分享一些跨界协作的实用技巧,例如如何使用通用的语言和可视化工具来促进理解,如何建立共同的设计目标,以及如何化解潜在的冲突。 “项目管理”虽然不是设计的核心,但却是确保设计顺利推进的关键。《在设计中行走》不会深入到复杂的项目管理理论,而是聚焦于设计项目中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管理原则。例如,如何进行时间规划和任务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资源,以及如何应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书中会强调,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够为设计师创造一个更稳定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创造性的工作。 “道德与责任”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对用户、社会甚至环境产生影响。《在设计中行走》会引导读者思考设计的伦理边界,以及如何负责任地进行设计。这包括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对信息公平传播的考量,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书中会鼓励设计师将社会责任融入到设计理念之中,用设计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 设计的深度与广度:思考的维度与未来的展望 《在设计中行走》并非止步于对现有设计实践的梳理,它更致力于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对设计的未来进行展望。本书的第三部分,“思考的维度与未来的展望”,旨在拓展读者的视野,让他们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设计,并为未来的设计发展贡献力量。 “设计的本质与哲学”是本部分的开篇。这里,我们将超越具体的设计方法和工具,去探寻设计的终极意义。书中会引导读者思考,设计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文化、社会和情感价值?作者会引用一些经典的设计哲学观点,并鼓励读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形成自己对设计的理解。 “设计的边界与融合”是当前设计领域一个重要的议题。《在设计中行走》会探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设计的边界正在不断模糊。例如,交互设计与服务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与商业策略、艺术与设计的融合等。书中将分析这些跨界融合的趋势,并探讨设计师如何适应和拥抱这些变化。 “人工智能与设计”是未来设计不可回避的话题。书中将分析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例如智能设计工具、AI辅助创作、以及人机协作等。作者会强调,人工智能并非取代设计师,而是成为设计师强大的助手,能够提升设计效率和可能性。同时,也会探讨设计师如何在高科技浪潮中保持自身的独特价值。 “可持续设计”是本书未来展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可持续设计已成为设计的必然方向。《在设计中行走》将探讨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到设计过程中,例如材料的选择、生产方式的优化、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等。书中会鼓励设计师承担起环境责任,用设计创造更可持续的未来。 “设计的文化影响与社会责任”是贯穿本书始终的主题,在这一部分将得到升华。作者会分析设计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认同,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推动社会进步。书中会鼓励设计师关注社会议题,运用设计力量去解决社会难题,并为建设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最后,《在设计中行走》将以对“设计家的成长路径”的探讨作为结尾。书中会分享一些资深设计师的经验,以及对于年轻设计师的建议。这包括了如何保持学习的热情,如何建立个人品牌,以及如何不断挑战自我,在设计的道路上持续前行。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设计的无限热爱,并为他们指明一条充满可能性的设计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转化为设计的灵感源泉。我常常在阅读时,被书中某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所触动,然后回过头来,发现它原来与设计有着如此深刻的联系。这种“顿悟”的感觉,是很多纯理论书籍难以给予的。书中对“情境”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设计,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它所处的环境、用户的使用习惯、甚至当时的心情,都息息相关。作者用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去捕捉和理解这些“情境”,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之中。我开始尝试着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思考那些物品背后的设计逻辑,去感受那些服务中的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并非只存在于电脑屏幕上,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提醒我,做一个好的设计师,首先要做一个懂得生活、懂得观察、懂得感受的人。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让我对设计的理解不断深化。

评分

这本书,用一种极其舒缓而又富有力量的笔触,描绘了“设计”这场永不落幕的旅程。《在设计中行走》并非那种能瞬间提供“秘籍”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耳边低语,分享他人生中关于设计的心得体会。我喜欢作者的叙事方式,总能在平淡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思考。他不会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怎么思考”。比如,书中关于“迭代”的论述,没有枯燥的流程图,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示了设计过程中反复打磨、不断完善的真实状态。这让我对“完美”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追求一次到位的“终极方案”,而是享受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于“创新”的看法。他并没有鼓吹“颠覆式创新”,而是强调在现有基础上,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做出有意义的改进,同样能产生巨大的价值。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倍感亲切,也更加坚定了我对设计的热情。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充满创造力的过程。它让我更有勇气去尝试,去探索,去在属于自己的设计道路上,坚定地“行走”。

评分

《在设计中行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次漫步中,偶遇了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他没有急于抛出理论,而是娓娓道来,用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场景,一点点地剥开设计的面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直觉”与“逻辑”关系的探讨。我们常常被教导要遵循逻辑,但设计中那种灵光一现的“直觉”,又如此重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作者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是如何培养那种敏锐的直觉,又如何在直觉的基础上进行严谨的逻辑推导?这些都是我迫切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我注意到,书中很多观点都带着一种“反思”的意味。它鼓励我跳出“我以为”,去倾听“别人怎么想”,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自我审视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设计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提问的方式,一种探索的方法。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设计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看到了那个更为广阔、更为迷人的设计世界。

评分

初翻开《在设计中行走》,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在抽象的思维空间里踽踽独行的探索者,每一步都踩在概念的边缘,每一次观察都带着对周遭环境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画面感,暗示着一种动态的、持续的思考过程,而非静态的理论阐述。我期待它能带领我深入设计的肌理,去感受那些隐藏在优秀作品背后的思考路径,去领略那些不被轻易察觉的巧思。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设计”,更像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敏锐的设计思考者”。我好奇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他自己在设计旅途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是如何运用设计的思维方式去化解这些难题的。是否会有一些关于“直觉”与“理性”在设计过程中的权衡与融合的讨论?抑或是对于“失败”的重新定义,将其视为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方法论的启示,关于如何培养观察力、如何进行有效的用户研究,以及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晰的思路。它能否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所遇到的设计问题?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场与自我设计认知的对话,一次对“行走”在设计世界中意义的深度挖掘。

评分

读完《在设计中行走》,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以一种分享者的姿态,将他多年的设计实践和深刻洞见娓娓道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哲学的思辨,又不失实践的落地。它没有堆砌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易于理解和贴近生活的方式,阐述了设计的本质和核心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行走”这个意象的运用,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动作,更是一种心智的探索,一种不断前进、不断学习、不断迭代的过程。书中那些关于“从错误中学习”的章节,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来都对设计中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这本书却告诉我,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构成了设计的魅力所在,也是成长的催化剂。它鼓励我拥抱挑战,将每一次的“踩空”都看作是发现新路径的契机。此外,作者在书中对“同理心”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提醒我,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只有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情感,才能创造出有意义、有温度的作品。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设计道路上可能存在的迷雾,让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