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产品展示 |
基本信息 |
图书名称: |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复旦文库) |
作 者: | 许纪霖 |
定价: | 35.00 |
ISBN号: | 9787309114355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开本: | 16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5-6-1 |
印刷日期: | 2015-6-1 |
前言 |
2005年岁末的一个深夜,当我躺在床上读书的时候,复旦大学出版社突然打来了电话:“你的《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得奖了!”“什么奖?”“首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奖是从专家、出版社和读者多方推荐的376种图书中,参考国家图书馆排行在前的图书阅读和出借率,确定50本入围图书,后邀请有关学者专家评选出其中的9本得奖,我的书是其中一本。从50/376,到9/50,好比世界杯赛小组出线再进入决赛,这个获奖令我有点兴奋。 十多年前,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名家专题精讲系列,当时的贺圣遂社长盛邀我加盟。我匆匆选编了那几年有关知识分子研究的十篇文章,也没有多大的期待和奢望。没有想到的是,书出版以后,不仅得了首届文津图书奖,而且十多年来一直常销不衰,许多学生和读者都来信告诉我,他们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解决了自己内心很大的困惑。不久前,我在上海的静安书店演讲,讲座之后为读者签名,一个中年读者挤进人群,急切地问我:“《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哪里有卖?”他告诉我,他找了很长时间,都买不到,已经断销了。书店经理推荐他买我的另一本书,他摇摇头,坚持要买这本《十论》。我突然意识到,这本书在读者当中,已经有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读书人在传统中国是社会精英,社会对他们有很高的道德期待。清末民初之际,传统的士大夫转型为现代的知识分子,在穿越激流险滩、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三峡之中,知识分子一直扮演着领航者的角色,几度被边缘化,又多次顽强地崛起。知识分子在中国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令人兴奋的话题。我知道,本书之所以十年来能够得到读者长期的厚爱,不是仅仅因为知识上的原因,而是很多的读书人在一个“后革命”的世俗时代,心灵世界产生了某种迷失,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平衡专业与公共的关系,是否要担当社会的责任。他们渴望着自我理解,理解一个“小时代”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 有鉴于此,在此《十论》再版之际,我对文章作了大幅度的修订,仅保留了原来不到一半的内容,而调整了其中的六讲。我希望这个修订版能体现出我个人多年来在知识分子研究领域自己满意的成果,既是美文,也有某种深刻性,更多地契合当下年轻读者对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追求。原书的自序依旧保留,谈的是我在知识分子研究领域的心路历程,或许对有兴趣从事这一研究的年轻学者有些许帮助。 我要感谢孙晶老师,她当年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十多年之后,已经担任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辑,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够继续,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我也要感谢国家图书馆的詹福瑞馆长,十年前是他为本书撰写了颁奖词,作了热情洋溢的推荐,这在当时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担当。后借本书再版之契机,向文津图书奖致敬。 作者谨识 2014年10月 |
内容介绍 |
本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在2005年获得首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后首次推出的修订版。新版继承了首版“以学理论证思想,以思想提升学理”的特色,内容上进行了大幅更新,呈现出作者十年间对中国知识分子这一论题的新研究和思考。 知识分子死亡了吗?有没有可能以传统的方式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被高度专业化、文化被商业操纵和元话语被解构的后现代社会中继续存在?史铁生、黄远生、金岳霖、顾城、王元化……一连串锥心追问与熟悉身影之下,对新世纪知识分子命运前途的冷峻讨论以及上世纪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激情回眸双向展开…… |
作者介绍 |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曾经在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东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近著有《启蒙的自我瓦解》(合著)、《大时代中的知识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一书2005年获得首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