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9432
条码:9787511869432
图书名称:中国法理(第1辑)
定价:45
作者:李林,齐延平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3-1
目录:
法治理论
法治新思维:法治中国与法治社会郭道晖/
法治方式与改革思维的冲突及消解陈金钊/
地方法治建设及其评估机制研究付子堂张善根/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哲学思考
——生态法治构建刍议文正邦曹明德/
两种法治:再论法治的概念策略刘杨/
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的理性建构论纲李道军/
完善法律体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展望陈俊/
法律关系逻辑调整与法律体系的完善周洋/
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从“建构理性主义”到“进化理性主义”李亮/
法律
法律与党的领导严存生/
论法律与政治制度蒋晓伟/
法律与法的良善赵迅/
西方法哲学
自主性、正当与内在理由
——对Joseph Raz“服务性观”的一个内在论批评朱振/
德沃金利论题重述陈坤/
论法律的客观性与确定性:从法律现实主义的不确定性
命题出发房文翠黄伟文/
融贯论、道德衡与法律论证王彬/
年会论文摘要/
内容简介:
《中国法理》有助于满足中国法理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法理学界逐步形成了法理学、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等10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国内固定以法学理论为研究方向的人员有350人左右。这是一支庞大的科研生产力。《中国法理》的出版对于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下,这本书,既能够统领学术团体成员的学术旨趣,又能够展现学术成员的新研究成果,从而起到维系学术团体纽带的作用。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干货”,一些能直接用于我工作或者学习的知识点。然而,这本书所给予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法”的理解。书中关于法治理念、法治原则的论述,都非常深刻,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穿透力。它不仅仅是在讲“是什么”,更是在讲“为什么”和“应该怎样”。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某个理论时,会引用大量的文献和案例,这使得论证既严谨又具有说服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法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和理性。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有启发意义的法学读物之一。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还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中国法治现实的深刻关照。很多理论的探讨,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紧密联系着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变革和挑战。我常常能在书中的某些章节,看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法律事件的影子,只不过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深邃、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解读。它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仅仅是冰冷的规则,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现实,并反过来塑造着社会。尤其是在讨论一些关于法治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议题时,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既感到亲切,又被深深地启发。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读起来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思想的活力,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法治命运的思考录。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法律理论书籍,应该能够点燃读者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疑问,或者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注。它提出的很多问题,都触及了中国法治发展的核心,比如,如何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同时,又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法治文明?如何在追求法治的统一性、权威性的同时,又充分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正是这种不回避、深入探讨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作者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也引发了我对未来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读了这本书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回避那些最根本、最棘手的问题。比如,它对“法”的定义,不仅仅是拘泥于字面上的条文,而是深入到法的精神、法的价值层面。书中很多论述,都让我不禁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它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孕育出来的?它又将引导社会走向何方?我一直觉得,真正有深度的法律读物,不应该只是罗列条文,而是要挖掘出条文背后的“为什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试图去解释中国法理的“魂”,而不仅仅是“形”。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论述过程中,常常会引入一些历史的视角,将当下的法律现象放在中国漫长的法治演变进程中去审视,这让我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而是能够看到一种连续性和发展性。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复杂性,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我真是“缘起”而来。起初是在一个法学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说是“思想的火花,体系的建构”,当时就觉得很感兴趣。拿到书后,更是被它的装帧所吸引,沉甸甸的,纸质也很好,翻开扉页,看到“法律出版社”几个字,心里就踏实了几分。第一感觉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我平时对法律理论,尤其是那些比较宏大、抽象的概念,总是有种既想了解又怕难以理解的矛盾心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法理”,就给我一种既本土化又具有学术深度的感觉。我尤其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法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又蕴含着怎样的独特性和生命力。我迫切地想知道,它能否为我梳理清楚那些纷繁复杂的法律现象背后的逻辑脉络,能否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清晰、更系统化的法律思维框架。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我期待它能带我穿梭于中国法治建设的洪流之中,窥探其内在的肌理与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