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上下)
定價:120.00元
作者:(美)孔華潤 , 王琛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5-01
ISBN:9787501166657
字數:850000
頁碼:103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捲考察瞭美國立國以後大約一個世紀之內的對外關係,因此肯定不可能是詳盡無遺的,盡管我本人確信並未漏掉重大事件,但我卻認為可以略去那些在我個人看來同主題不大搭界的細微末節。 本關主題正如書名所示,是從大西洋擴展到太平洋的共和製帝國 的創建。毫無疑問,領土擴張構成瞭主要篇章;但同樣重要的,是獨立地位的確立,獨特的世界政治觀的産生,共和主義憲戰爭對贏弱的年輕共和國構成的威脅,以及內戰期間韆方百計地摧毀帝國 的徒勞。 本書中所用的書目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十分高興地看到世界各地的學者們競相寫齣瞭許多擺脫教條主義和沙文主義的重要專著和論文,我藉助瞭他們的勞動成果,並且為這咱曆史文獻的日益國際化而激勵,這也是美國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麵。
內容提要
編輯《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的主旨,乃是讓廣大讀者得以賞閱曆史學界*學者所奉獻的鼎乘之作。 捲(共和國帝製的創建)由布拉福德·珀金斯教授執筆,他是專攻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美國外交的傑齣史學傢,也是活躍於當今外交史學界的老前輩。珀金斯認為,年輕的共和國的對外政策,乃是物質利益、文化和各種民族價值觀的産物。通過對憲法和外交的探討,他梳理齣一條能夠貫穿於其他各捲的主綫:從華盛頓開始,曆屆總統都始終如一地力圖主導政策,而這與製憲會議參加者的意圖恰恰是背道而馳的。 他認為,美利堅帝國的崛起,源於對土地和資源的貪婪,而不是對其他民族的統治權。然而,正是這種對其他族裔———土著美國人、墨西哥人以及特彆是非洲裔美國人的統治權,導緻瞭內戰及其期間的外交———這是本捲作者討論的後一個事件。這本傑作,概述瞭美國崛起為一個國傢並奠定瞭在19世紀成為世界強國之基礎的那些歲月。 第二捲(美國人對機會的尋求)的作者沃爾特·拉夫伯,是外交史學傢威斯康星學派令人尊敬的一員。拉夫伯執筆的這一捲,涵蓋瞭19世紀後1/3時期,並延續到20世紀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執政結束的1913年。他探討瞭美國經濟力量的增長與擴張主義之間的聯係,增加瞭種族主義的主題,特彆是用來分析土著美國人和菲律賓人。令人印象至深的是,他反對美國是在追求秩序這種觀念。他指齣,美國人在國外尋找經濟和傳教活動的機會,而對他們給其他國傢帶來的混亂狀態毫無顧忌。中國或墨西哥爆發的一次革命,不過是美國人為越來越多的好處付齣的代價,特彆是這種代價由當地人所付齣時,尤為如此。他的另一個不可迴避的主題,是運用外交來擴大總統權。 第三捲(美國的全球化進程)始於次世界大戰前夜,終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由美國曆史學傢協會前主席、我們這一代*創見性的國際關係史學傢入江昭執筆。入江昭齣生於日本,受教於美國大學,執著於研究權力政治中無處不在的文化衝突與融閤,特彆是研究美國與東亞國傢直麵相撞時的境況。入江昭的這一捲,開篇時簡略交待瞭17、18世紀和19世紀不斷演變的並由歐洲主導的國際體係。他分析瞭戰爭與和平時期的威爾遜主義,以及它是如何運用於亞洲和拉丁美洲的。作者對他所說的20世紀20年代的“文化方麵”的討論,為突齣。入江昭認為,他所寫的這個時期構成瞭“美國的全球化進程”———在這個時期,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並為籌劃和維持國際秩序提供瞭經濟和文化資源。 第四捲(蘇聯時期的美國)的許多內容,一如入江昭那樣,也集中在美國—東亞關係上。我的朋友邁剋爾·韓德將我歸入外交史學傢“現實主義”學派之列。我那一捲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落幕之際,終於1991年蘇聯的消亡。我寫到瞭美國領導人對於戰後世界秩序的設想,指齣他們越來越意識到蘇聯對這個設想構成的威脅。“安全睏境”的概念,亦即每一方的防禦行動看來都是對另一方的威脅,在我對冷戰起源的分析中占據著突齣地位。我還強調瞭兩種政治製度的重要作用、美國國傢強盛而軟弱的矛盾處境以及斯大林式政權的隱秘性和殘忍性。在這一捲中,我指齣瞭戰前殖民帝國紛紛崩潰、亞非拉一係列新近獨立國傢相繼齣現以及美蘇力圖迫使它們加入華盛頓和莫斯科各自設計的國際體係所引起的混亂的重要意義。後,我敘述瞭德國和日本作為大國的重新崛起、蘇聯的分崩離析、美國的發展趨勢及其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在世界事務中的遊移不定的方嚮。 無論各個作者處理其研究對象的方式是多麼迥異,這四捲著作均有著許多主題可以遵循。首先,美國矢誌不渝地追逐著財富和權勢,珀金斯和拉夫伯對此做瞭生動描述。入江昭展示瞭美國在曆經次世界大戰而崛起為世界之後是如何運用其財富和權勢的,我則探討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這一時期美國作為霸權國傢的行為以及它對其統治地位麵臨的威脅所作的反應。 第二個至關重要的主題,是爭奪外交政策的控製權。每一位作者都指齣瞭憲法體製所帶來的總統與國會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從1789年至今的各位總統如何力圖繞開憲法對其權力的種種限製。 我們都關注著世界舞颱上所見的那種美國特性的構成因素。我們考察瞭美國價值觀的演變過程,並將其同美國的國際行為進行瞭對照。此外,我們對美國的全球行動能力對國內秩序的影響不無顧慮,對托馬斯·傑斐遜的那個正直而有德行的共和國構想已遭遺忘憂心忡忡,這些對美國人以及美國人宣稱“注定領導”的世界來說,都是不祥之兆。
目錄
主編導言
捲共和製帝國的創建(1776-1865年)
內容提要
前言
章 畫布和透鏡
第二章 美國外交的誕生
第三章 憲法
第四章 聯邦黨人外交:現實主義和親英情結
第五章 傑斐遜和麥迪遜:充滿恐懼和希望的外交
第六章 門羅主義
第七章 開定命運
第八章 英國、加拿大與美國
第九章 共和製帝國
參考文獻短論
第二捲 美國人對機會的尋求(1865-1913年)
內容提要
前言
章 起點與戰略
第二章 國內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章 競逐帝國
第四章 “美國將單獨控製美洲大陸”
第五章 橫越大洋
第六章 1893-1896:混亂與危機
第七章 1989年的帝國與動蕩
第八章 太平洋帝國與動蕩
第九章 西奧多·羅斯福:革命的保守派
第十章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與革命年代
結論: 重新敘述1865-1913年代
參考文獻短論
第三捲 美國的全球化進程(1913-1955年)
內容提要
前言
章 歐洲主宰的年代
第二章 大戰與美國中立
第三章 大戰中的美國
第四章 凡爾賽的和平
第五章 20年代:安全方麵
第六章 20年代:經濟方麵
第七章 20年代:文化方麵
第八章 國際秩序的崩潰
第九章 極權主義和民主的生存
第十章 地緣政治的齣現
第十一章 邁嚮珍珠港之路
第十二章 全球衝突
參考文獻短論
第四捲 蘇聯時期的美國(1945-1991年)
內容提要
前言
章 戰爭即將結束:新世界秩序的展望
第二章 冷戰的起源
第三章 朝鮮戰爭及其後果
第四章 冷戰:新與新戰場
第五章 危機解決
第六章 美國曆史上漫長的戰爭
第七章 緩和的興衰
第八章 上帝選定的國傢
第九章 結語:1945-1991年的美國和世界
參考文獻短論
作者介紹
布拉福德·珀金斯,密歇根州大學曆史學教授。他此前的著作包括:《英國與美國的和解(1795-1805)》(1953)、《戰爭序幕——英國與美國(1805-1812)》(1961年);《卡斯爾雷與亞當斯——英國與美國》(1964年),以及《大和解——英國與美國(1895-1914)》(19
我是一個對曆史細節和人物故事非常著迷的讀者,總是喜歡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捕捉那些鮮活的個體命運和決策瞬間。《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這個書名聽起來比較宏觀,但我也希望書中不會忽略那些構成曆史肌理的生動細節。我期待書中是否會描繪齣那些在幕後操縱或者推動曆史進程的關鍵人物?比如,那些在重要條約簽署、戰爭決策、或者外交談判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總統、國務卿、或者軍事將領,他們的個人性格、思想觀念、以及麵臨的壓力,是否會在書中得到細膩的展現?我想知道,在那些看似冰冷的政策背後,是否隱藏著復雜的人性博弈和情感糾葛?這本書是否能讓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瞭解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和政治傢是如何在時代浪潮中做齣選擇,又如何被曆史的車輪所裹挾?如果書中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體命運相結閤,用引人入勝的故事串聯起重要的曆史事件,那麼即使是復雜的對外關係史,也能變得引人入勝,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曆那些風雲變幻。
评分我是一個喜歡從不同文化和視角來觀察世界的人,因此,看到《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這本由新華齣版社齣版的著作,並且是由一位中國學者(孔華潤)與一位中國譯者(王琛)共同完成,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不同於西方視角的方式來呈現美國對外關係史,也許會帶來一些我們習慣性忽略或者難以察覺的解讀。比如,書中是否會更多地關注美國對外政策對亞洲,特彆是對中國的影響?在描述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傢的關係時,是否會帶有更加客觀和平衡的立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美國對外關係的曆史進程中,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互動和衝突是如何發生的,以及這些互動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美國自身。如果作者能夠從一個“局內人”的視角,深入剖析美國在曆史長河中的一些行為動機和戰略考量,同時又能保持學術的嚴謹性,那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一定會非常獨特和富有啓發性,能夠讓我們看到一個不那麼“熟悉”的美國。
评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尤其是近現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常常感到對某些曆史事件的理解碎片化,缺乏一個連貫而深刻的整體認知。當我在書店看到《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時,立刻被它的體量和主題所吸引。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美國在世界舞颱上扮演角色的曆史著作,這本書似乎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史實,更重要的是能夠展現齣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分析美國對外政策的決策過程,以及這些決策對美國自身和世界格局産生的長遠影響。比如,書中是否會探討美國“例外論”思想在其對外關係中的體現?它又是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演變的?書中對不同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因素如何影響美國對外政策的分析,是否能夠深入淺齣?我尤其關心書中對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其價值觀和製度的策略的解讀,以及這些策略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和後果。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嚴謹但不失生動的敘事,幫助我構建起對美國對外關係發展的清晰圖景,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上“劍橋”二字,就足以讓人心生敬意,想到那些厚重、嚴謹、內容翔實的學術巨著。而“美國對外關係史”更是直擊要害,觸及瞭當今世界格局形成的核心議題。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全球化的時代,理解美國在國際舞颱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對外政策的演變,幾乎是理解當下世界一切的關鍵鑰匙。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把解鎖這些復雜謎題的絕佳工具。我特彆期待的是,它能否深入剖析美國對外政策的動機、邏輯和實際影響,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細節,那些塑造瞭世界格局的關鍵決策,能否在作者的筆下重新鮮活起來?美國的外交理念是如何形成並不斷調整的?它與其他國傢的關係又如何相互作用、互相影響?這本書是否有能力將這些宏大的敘事抽絲剝繭,呈現齣清晰的脈絡?我對其中關於冷戰時期美國對外戰略的論述尤其感興趣,那段曆史是理解當代國際關係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讓我們能夠更全麵、更客觀地認識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评分我是一名對國際政治理論和社會學領域有一定研究基礎的讀者,一直以來,我都傾嚮於從宏觀和結構性的角度去理解國傢行為。因此,《劍橋美國對外關係史》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高度關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具體曆史事件的描述,而是能夠深入挖掘驅動美國對外關係發展的深層原因,例如,是否存在某種“製度慣性”或者“路徑依賴”效應?書中是否會分析美國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是如何塑造其對外政策的?對於那些影響深遠的戰略決策,比如“門羅主義”、“杜魯門主義”的形成和演變,書中是否會進行細緻的理論分析?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國際關係理論如何應用於理解美國對外關係史的探討,比如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等視角,是否會在書中得到體現和應用?如果作者能夠將曆史敘事與理論分析相結閤,為我們提供一個既有深度又不失廣度的研究框架,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是巨大的,能夠極大地提升我們對國際政治復雜性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