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日】池波正太郎 著 廖卿惠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版 次:2
页 数:
字 数:
印刷时间:2017年04月01日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3
包 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57495
所属分类:
图书>烹饪/美食>饮食文化
编辑推荐
池波正太郎是日本当代有名的历史小说作家,还是美食家、电影评论家。对于池波来说,吃是生的一大乐趣,贯穿了他的日常生活、小说和戏剧创作。他坚持十年写日记,而日记的主要内容就是当天吃了什么。
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池波对于吃的回忆和记录,充满了日本昭和时代的特色。他写童年时期在“结缘日”流连于各种“太鼓烧”小摊,逛旧书摊,快乐自由的状态让人神往;他笔下记录了各种美食经历,有心人若是顺藤摸瓜,或许还能找寻到旧日的味道:
他写到了京都的“松寿司”“菊寿司”“万龟楼”,也去金泽的料理店“大友楼”里吃加贺料理,在筑地的“河豚源”吃到美味的河豚,并为店家的专业精神感动;他还去浅草“前川”吃鳗鱼,在丸子的“待月楼”享用山药饭,也难忘以牛肉寿喜锅闻名的上野“金谷”,还有在伊势的百年老店“大黑屋”吃花样繁多的鲤鱼料理;他心仪“二战”后还维持着繁荣状态的老店“薮”荞麦面店、鮟鱇锅店“伊势源”和鸡肉串烧店“牡丹”,西餐店“松荣亭”是他心目中还残留着从前东京街道气氛的店。
活色生香的美食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是童年记忆、对师长的怀念、和朋友一起出游的快乐、孤独时的思索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失落情绪。
作为一个以写作为生的“吃货”,池波有着独特的美食哲学:
在思考死亡之后的第二天早上,在把热腾腾的白饭、味噌汤和喜爱的炭烤海苔送入口的瞬间,会充分地感受到“活着真好”的幸福。人就是这样的生物。
内容简介
池波正太郎是日本当代有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其实,他更是一个悠游四方的“孤独的美食家”。无论是在残存着古风的江户小馆,还是在现代气息十足的东京西餐厅,他都能全然地投入到美食的世界。文字看上去是漫不经心的,正如他寻找美食的过程,没有太强的目的性,然而,文字背后却是“陡然变化”之前的那个世界——一个认真对待食物也认真对待人的年代。顺着作者的足迹,你或许也能在街巷深处找到那家兼具古风和诚意的料理店。
作者简介
池波正太郎(1923—1990),生于东京浅草,小学毕业后便赚钱养家,后来进入小说家、剧作家长谷川伸的门下,开始了小说创作。1960年,凭《错乱》获得直木奖。一生著作等身。代表作有《鬼平犯科帐》《剑客商贾》《真田太平记》《仕挂人·藤枝梅安》等,是与司马辽太郎、藤泽周平齐名的历史小说作家。
目 录
中文版序 :江户美食.... 001
日文版序 :一本浓缩人生的书 ... 005
巢与食..................012
菜单日记............... 017
母亲的爱............ 022
寿司.....................027
料理与服务态度...... 033
太鼓烧..................038
京都街坊料理......... 048
电影中的餐桌......... 058
旅行食记............... 062
梅雨中的豆腐汤...... 072
从京都到伊势......... 077
长歌与芋头烧酒...... 086
鳗鱼.....................091
忆儿时..................096
家常料理............... 101
从大阪到京都......... 106
茄汁鸡肉饭............ 122
炸猪排与猪排炸...... 127
东海道·丸子......... 135
东海道·兴津......... 140
祗园祭...................145
四万六千日............ 153
鹄沼之夏............... 159
近江·八日市......... 167
咖喱饭..................172
小鹿物语............... 180
近朱者…….................184
人在横滨............... 189
荞麦.....................198
酒........................206
芋头火锅............... 211
从奈良到柳生......... 217
从柳生到伊贺上野... 222
伊贺上野............... 227
势州·桑名............ 233
多度鲤鱼料理......... 238
青花鱼..................243
东大寺结解料理...... 247
岁末.....................251
新年.....................256
结缘日..................261
饭中决斗............... 269
灯火阑珊的旅社...... 274
神田连雀町............ 280
京都排演............... 288
横滨一日游............ 293
好事福卢与鱼冻...... 297
点心.....................302
后记...........................307
媒体评论
游东京,购物之余,如果还想逛逛胡同,下下小馆子,发一点思古之幽情,那么读两个人的书应该是有益的,永井荷风和池波正太郎。
——李长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巢与食
同是作家的有马赖义先生曾这样对他的夫人说:“我比那个池波要好多了。池波一向是自己一个人先享用大餐后, 剩下的才给他母亲和妻子吃呢!”我想有马先生应该是向他的夫人引述我在某次座谈会中的谈话了吧。
我吃的是否是大餐这点姑且不论,就用餐的形态而言倒真是如其所言。首先,我会自己一个人先用餐,妻子在帮我准备餐点的同时,母亲则在与厨房相邻的和室角落里打理自己和妻子的餐桌。等到我开始饭后的小酌时,母亲和妻子才开始进食,然后一家的用餐时间也随之结束。这期间,在我酒兴阑珊时,妻子也会帮我端来食物和下酒小菜,这就是我们家每天的用餐模式。或许谁都会想 :“全家人一起用餐不是很好吗?”但会演变成这种模式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二十几年前我刚结婚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我开始被迫夹在妻子和母亲这两个女人之间过日子。当时战争刚结束,还没有小家庭这个字眼,也没有电视,那是个离洗衣机还很遥远的年代。
母亲当时正值气盛之年,妻子的个性也颇为强硬,“争 执”的戏码也就毫不意外地上演了。于是,身为一家之主,我不得不陷入是“屈服于这两个女人”还是“让这两个女人屈服”的困难选择中。
争执的火苗是从厨房开始蔓延的。从米饭的软硬、味噌汤的味道到腌菜的方法等都会引发这对婆媳的战争。
于是我强硬地表明:“我要自己一个人吃饭,我的饭由你(妻子)来做!你和你(母亲)要吃的由你(母亲)来做!我吃完了以后你们再吃。”而两人也屈服了。
这个习惯就这样一直持续至今。二十年后的现在,妻子会不端架子地在客人面前说 :“炖煮食物果然还是老人家比较厉害呢!”而母亲偶尔也会帮我做我爱的凉拌豆腐。
对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人类而言,“巢”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在这个“巢”中,家人是绝对必要的存在;此外,里头的家人也必须要时时保持健康,并且全力支持工作养家的男人。不然的话,人类的“巢”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
但,这个“筑巢”的工作要完成却需要十年甚至十五年以上相当长久的岁月,对女眷而言如此,对男人而言亦然。尤其像我这样一整天都必须待在家里的职业——也就是所谓“在家工作”——的情况下,每天的三餐也就变得异常重要。虽然不需要餐餐大鱼大肉,但要是没有好好吃上一顿饭的话,对我的工作也会有负面影响。心情愉悦地用餐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门。巢中的气氛要是过于低落的话,就算是眼前端上高级的牛排特餐,也会让人有种“尸骨无存”的错觉。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对“筑巢”有所贡献,而我选择的方法则是制造出妻子和母亲“共同的敌人”来改善她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全力利用咆哮、怒骂、叫嚣、威胁、恐吓等各种手段来包装自己的坏人形象。
时至今日,每当我要外出旅行、有几日不在家时,母亲和妻子都会露出欢欣的表情,母亲更是会脚步轻快地走到月 历前面,用红笔在我旅行的那几天里做上记号。
要当这样的坏人必须要有所觉悟,对母亲和妻子都不可以有任何的偏袒,一丝丝都不行。在斥责过妻子的隔天,就算勉强也要找出理由来斥责母亲;挑剔过母亲之后,没事也要挑剔一下妻子。
此外,除了孝敬母亲外,对岳母也必须有所表示——我带母亲去旅行时,岳母也定会一起同行。如此一来,双方母亲的感情较为亲近,对我和妻子而言也会有较好的影响。要是实在无法抽出时间去旅行的话,只是请吃一客盖饭也不无小补。
为了表示自己没有一丝偏袒,我每年至少会带妻子出去旅行一次。
“就是有对旅行的期待,所以我才可以勉强忍受这些平常日子的。”对于有着这种想法的妻子,当然就更不可以让她失望了。也因此,不管工作多么忙碌,只有这一点我一定会确实执行,就算只是当天来回的小旅行,我也会确实做到。因为要是不这样做的话,我又怎能让家里的这两个女人服从 在我的“威望”之下呢?
男人这种生物,只要对事情一有“好麻烦啊……”的想法之后,就绝对不会想去做了。因此,要不是时时带着兴味盎然的心情,精心算计着要把这两个女人间的距离渐渐拉近的话,是无法支撑长久岁月的。
就我的情况而言,这样“处处”留意的习惯倒是对我的写作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只会命令她们“东西给我煮好吃点”也不是办法。再说,要让家里的两个女人对料理工作产生兴趣,不带她们出去吃些真正好吃的东西是不行的,就算只是普通的咖喱饭也一样。以前我曾让妻子去参加过料理教室,天回来后她做的菜就截然不同。学习,真是件奇妙的事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五年来我们这个巢中的生活虽然顺利无碍,但还是有母亲年事已高、我们两夫妇也已经开始慢慢登上老年斜坡这样的隐忧。年老这件事同时也暗示了会有更多未知的情况来破坏这个我们构筑已久的巢吧?我有了新的觉悟,决心要好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母亲的爱
母亲已年近七旬。
母亲明明就是生在东京、长在东京,却对荞麦面兴趣缺乏,对天妇罗、鳗鱼也是相同态度。
“不会特别想吃啊!”是的,母亲爱的是肉类与寿司,尤其对寿司更是情有独钟。
母亲在我七岁的时候就与父亲离婚了,这部分我想以后应该有机会提到。离婚后,母亲把我托给自己娘家后就再婚 了,另外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我弟弟。
在这期间,我一直都由浅草的外祖父、外祖母负责养育,但母亲在弟弟出生后没多久,马上就又和第二任丈夫离异回 到娘家来了。母亲似乎挺没男人运的。
不过事情的真相是,东京出身的母亲总是很快地厌倦那些虽然人很好、却优柔寡断或温吞度日的男人。而母亲又是比一般人更好强的女人,因此也无缘演出那种要用真爱改变男人,或哭求着男人改变的悲情戏码。于是,母亲毅然地回到娘家,这部分还好,但接下来却因此被迫要自力更生、拼命活下去。
我的外祖父是个技艺高超的饰品工匠,但昭和初期是经济处于不景气的时代,外祖父的工作业绩一落千丈,更糟的是还卧病在床,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印象中,似乎是母亲带弟弟回来没多久外祖父就过世了。那之后,母亲就撑起了这个家,背负起照顾我们兄弟俩和外祖母的使命了。
母亲在我九岁或十岁的时候,曾这样对我说过:“你啊, 给我听好,小学毕业后就要给我出去工作喔!不过我没有要叫你去工作拿钱回来贴补家用,只要你自己可以好好过日子就好了,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
母亲先后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后来进到浅草家附近的府立女子高中的“贩卖部”,才终于稳定下来。母亲 跟另外一个同龄的妇女加上三个女子高中的毕业生一起在主任带领下贩卖文具等用品,中午的时候也会卖些便当。母亲就这样投入工作,成为职业妇女了。
当时母亲大约是三十四五岁吧!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母亲除说起话来口气跟男人一样血气方刚之外,说的话也相当恶毒。
母亲骂我时总是把“怎么不去撞豆腐死一死算了?”挂在口边,十一二岁的我也曾有实在气不过,死命抱住母亲要把她推出去的经历。当时外祖母旁观之余,还出声为我打气 :“加把劲,加把劲!”想来外祖母对母亲那张恶毒的嘴也是心有戚戚焉吧。
现在,每当跟母亲说到这件事,母亲总是装傻到底:“没印象发生过这种事!”
但话说回来,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我和弟弟却从没挨过饿,一次也没有。每天都吃得很饱,健康地到处蹦蹦跳跳地玩耍,也从没生过病。
近和母亲一起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母亲说道:“那时候,我常常工作结束后去吃御徒町的蛇目寿司呢。”
“自己一个人?”
“对啊,自己一个人。”
“你竟然一次也没带我去吃过?!”
“我谁也不想带,哪来的那个钱啊?我一个人吃好吃的东西就够了。”
“你很坏耶!”
“我一个女人家要养一整个家耶!要是偶尔不让我吃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怎么会有力气去工作赚钱?对那时候的我而言,只有蛇目的寿司是我的安慰!”也就是说,这个女人因为一盘自己喜爱的寿司产生了养育老母和两个小孩的无比勇气和能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吃”这件事情是多么地重要!
对于人类而言,只有“终有一天会死”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所有事情都是未知。人类,是为了迎接死 亡而活在现在的,想想真是件悚然的事。
但这个事实对曾参加过昭和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却是无法或忘的。
直到现在,我一个星期中大概会有一次关于死亡的思考,却无济于事。这个习惯从战争结束后的二十几岁就开始,一直维持到现在。
朋友对我说:“你想了这么多关于死的事情,竟然还可以活得这么久,真是不简单啊!”
这倒是,一般人一想到死亡一定都会意志消沉吧!但人类真是了不起的生物。思考死亡之后的第二天早上,在把热腾腾的白饭、味噌汤和喜爱的炭烤海苔送入口的瞬间,会充分地感受到“活着真好”的幸福。人就是这样的生物。
近来,年迈的母亲对妻子这样说道:“我希望死的时候 可以一瞬间一了百了,所以现在要尽量吃自己喜欢的东西,尽量养胖自己来压迫心脏才行。”
清晨五点,正当我工作告一段落要准备就寝时,正好也是母亲“饿到受不了躺不住了”的起床时刻。
《食桌情景》这个书名,瞬间就有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池波正太郎,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食桌情景”,则将读者直接带入到日常生活最富有人情味和仪式感的空间。我好奇的是,这位以描绘江户时代风情见长的作家,会如何用他的笔触来勾勒那些在餐桌上展开的故事?是平民百姓朴素的饮食,还是江湖人士豪爽的宴饮?是家庭成员间温馨的交流,还是朋友相聚时的畅怀?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各种各样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或许是一盏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日的辛劳与喜悦;或许是在某个寂静的夜晚,独酌一杯酒,在食物的慰藉中感受孤独;又或许,是在某个重要的时刻,一桌丰盛的菜肴,承载着所有人的期盼与祝福。 我相信,池波先生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对食物的客观描写,他更擅长的是通过“食桌”这个载体,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刻画他们之间的关系,去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气息。那些看似平凡的食物,在池波先生的笔下,定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生命力,成为故事发展的关键,成为人物情感的催化剂。 廖卿惠的翻译,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优秀的翻译作品,能够让不同文化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原著的魅力。我希望,在这位译者的笔下,能够品味到池波正太郎先生作品中那种细腻的情感,那种独特的氛围,那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让我在阅读《食桌情景》时,获得一次既温暖又引人深思的文学体验。
评分第一眼看到这本《食桌情景》,就莫名的被它吸引住了。书名中的“食”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食,而“情景”二字,又带着一种生活化的气息。再加上池波正太郎这位日本文坛大师的名号,以及三联书店的出品,这一切都预示着这不会是一本简单的食谱或者流水账。我很好奇,在这位以深刻洞察人性和时代变迁著称的作家笔下,普通的餐桌会呈现出怎样不同寻常的风景?是那些关于食物的细致描写,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是在平凡的日常对话中,暗藏着人生的况味和时代的印记? 我想象着,在那些被描绘的“食桌情景”中,或许有家庭的温情,朋友的聚会,甚至是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的低语。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更承载着情感,记录着时间,成为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我很期待,能够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在人间烟火中闪烁着光芒的,最真实的生活片段。 廖卿惠的翻译,也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优秀的翻译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让原著的精神和韵味得以完整地传达。我希望,在廖卿惠的笔下,池波正太郎先生那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能够以一种流畅自然的中文,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体会那些“食桌”背后的故事,感受文学的魅力。
评分刚看到《食桌情景》这个书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池波正太郎,一个在日本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名字,他的作品总是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在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人性的深度和时代的印记。而“食桌情景”这个主题,更是直击人心,因为餐桌,可以说是家庭、友情、甚至某些重要时刻最核心的载体。 我不由自主地开始想象,在这本书里,会呈现出怎样多样化的“食桌”。或许是江户时代某个小巷里的居酒屋,觥筹交错间,隐藏着刀光剑影的秘密;或许是现代都市的公寓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中的琐碎与温暖;又或许,是某个旅行途中,在异国他乡的餐馆里,因为一道陌生的食物,而产生了一段意想不到的缘分。 我认为,池波先生不会仅仅停留在对食物的描写,他更擅长的是通过食物,来展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他们内心的情感,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他笔下的“食桌”,一定充满了故事性,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人情味。 廖卿惠的翻译,也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信心。我一直认为,好的翻译是连接读者与原著的桥梁,它能够让原著的精髓得以完整地保留和传承。我期待,在这位译者的笔下,能够体会到池波先生作品独有的韵味和温度,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被那些“食桌情景”深深打动。
评分读到《食桌情景》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一张张铺着餐布、摆着碗筷的桌子,在灯光下,或者在午后的阳光里,成为故事发生的舞台。池波正太郎的名字,对于喜欢日本文学的读者来说,早已是如雷贯耳,他的作品往往带着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力量,在不动声色间触及人心的最柔软之处。我一直对池波先生描绘江户时代市井生活,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情有独钟,他总是能抓住那些最细微的情感,最真实的反应,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当得知他有这样一本关于“食桌情景”的书时,我感到无比的兴奋。 我想,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本身,更重要的是食物所承载的“情景”。这种情景,或许是关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一顿晚餐时的温情脉脉;或许是江湖侠客在某个不起眼的小馆子里,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密谋着接下来的行动;又或许,是在某个特定的节日,人们用特定的食物来纪念某些人和事。这些“情景”,都是构成我们生活最基本,也最动人的部分。 我相信,池波正太郎先生定能将这些看似平凡的“食桌”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仿佛也闻到了食物的香气,听到了杯盘碰撞的声音,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波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发生在餐桌上的,千姿百态的人生故事。
评分《食桌情景》这个名字,一瞬间就勾起了我对生活最朴素也最美好的回忆。池波正太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稳而有力的气息,他的作品,总是在不动声色中触动人心。我一直对那种描绘生活细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情有独钟,而“食桌情景”这个主题,恰恰击中了我的软肋。 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各种各样的餐桌画面。也许是清晨,一家人匆匆忙忙地享用简单的早餐,空气中弥漫着吐司的香气和匆忙的脚步声;也许是深夜,几个老友围坐一桌,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宵夜,一边畅谈着人生理想和现实的无奈;又或者是某个特殊的日子,餐桌上摆满了精心准备的食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语言不多,但温暖的情感在空气中流淌。 我相信,池波正太郎先生在写这本书时,绝不仅仅是关注食物本身,更重要的是食物所串联起来的人际关系,所折射出的人物性格,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笔下的“食桌”,绝不是简单的摆设,而是承载着故事、情感、回忆和时代的容器。 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鲜活的人物,听到他们之间充满烟火气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在食物面前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多么贴近生活,又多么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