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画积微录 朱万章 9787308176347

鉴画积微录 朱万章 97873081763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万章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史
  • 书画鉴定
  • 中国绘画
  • 艺术史
  • 鉴赏
  • 朱万章
  • 清代绘画
  • 绘画理论
  • 历代绘画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6347
商品编码:2760750067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鉴画积微录

定价:52.00元

售价:40.0元,便宜12.0元,折扣76

作者:朱万章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3081763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作者寓目的书画为例,从特有的角度解析明清以来书画家的作品风格及鉴定心得。所涉对象既有髡残、郑簠、金农、齐白石、陈师曾、黄宾虹、高剑父等在书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书画名家,也有颜宗、王猷、担当、王应华、朱次琦、居巢、居廉、竹禅等区域性名家,或不以书画独擅的学者如梁启超、冼玉清等,为读者呈现一个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的全新视野,是美术史学界、书画鉴藏届和艺术爱好者的案头必选。

内容提要


目录


卷上 书画探微 1


唐代画家李昇钩沉 3
明代广东文人书画漫议 7
明清绘画中的高士形象 19
岭南丛帖所刊粤人书法考 28
晚明岭南山水小品鉴识 52
王猷书艺浅谈 64
清初王应华书风解读 68
髡残艺事行迹新论 74
隶书的复兴 114
金农书风解读 117
学者朱次琦书艺略论 122
竹禅画竹 128
小题大做:齐白石葫芦绘画研究 136
黄宾虹与黄节:以《蒹葭图》为例 153
梁启超偶擅绘事 167
学者冼玉清:画学著述与画艺 172


卷下 鉴画访谈 205


明清书法的鉴定与收藏 207
书画鉴定如何辨真伪? 212
书画鉴定与研究离不开市场的磨炼 217
谈谈书画的题跋 221
广东顺德明清书画的收藏 225
颜宗与佛山:从《湖山平远图》卷看佛山绘画 227
被冷落的清初画僧担当 231
居巢、居廉与十香园 242
高剑父的影响力 246
昔日的画坛盟主陈师曾 249
梧轩鉴画实录 252
学艺·行谊·鉴藏——《新周刊》采访 262

附录 做大学问,写小文章
—— 一位美术史论家的读书生活 277
后记 282

作者介绍


朱万章,1968年生,四川眉山人,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明清美术研究专业,获博士学位。1992年7月至2013年7月供职于广东省博物馆。2013年7月至今,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现为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从事书画鉴藏、美术史研究与美术评论,著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中心》《书画鉴真与辨伪》《画林新语》《画里晴川》等论著二十余种。同时兼擅绘画,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学?艺:朱万章和他的艺术世界》等。

文摘


序言



《鉴画积微录》一书,由朱万章先生精心编撰,ISBN码为9787308176347,是一部专注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品鉴定与研究的力作。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专业学养,深入探究了中国书画鉴定领域中那些细微之处的精要,旨在为广大艺术品爱好者、收藏家、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权威的鉴定方法与理论支撑。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作者长久以来在中国古代绘画鉴定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深刻思考。朱万章先生深知,中国书画鉴定是一门集历史学、美学、工艺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复杂性和专业性不容小觑。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是判断一幅作品真伪、年代、流派甚至作者归属的关键。因此,《鉴画积微录》力图将这些“积微”之处一一梳理,层层剖析,以期达到“鉴画”的目的。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采取了分门别类、由表及里的研究方法。首先,作者从书画装裱形制入手,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书画装裱的材料、工艺、风格差异。例如,古籍善本的装裱、宋元以来卷轴画的装裱、明清扇面、册页等不同形式的书画,其装裱的材料(如绫、绢、纸的种类与质地)、颜色(如云龙纹、宝相花纹等图案的运用)、制作工艺(如砑光、描金、挑线等技术)以及背纸、锦绫的使用,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解读,能够帮助读者辨别作品的年代,甚至判断出作品是否经历过后世的装裱,从而影响其原始状态。 其次,本书重点关注了纸张与绢帛的鉴定。纸张作为书画的载体,其质地、纤维、制造工艺、老化程度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使用的纸张种类,如宣纸、皮纸、竹纸、麻纸等,以及它们在纤维构成、密度、韧性、吸墨性等方面的区别。对于绢帛,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绢的织造工艺、丝线粗细、密度、颜色以及其年代鉴别方法。通过对纸张和绢帛的显微观察、化学成分分析(例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纸张中的淀粉、浆料进行分析),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鉴定依据,排除一些伪作的可能性。 再者,墨的鉴定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中国古代书画使用的墨,从墨锭的制作工艺、成分,到书写时产生的墨迹形态,都具有重要的鉴定价值。作者介绍了墨锭的制作方法,如松烟墨、油烟墨、漆烟墨等,不同墨种的色泽、光泽、质感都有所不同。同时,书中也详细分析了墨迹在纸上或绢上扩散、晕染的形态,以及不同年代的墨迹在氧化、老化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细微变化。例如,某些年代的墨迹会呈现出一种“铁褐色”或“乌黑油亮”的光泽,而伪作则可能墨色浮于表面,缺乏深沉感。 颜料的鉴定同样占据了本书重要的篇幅。中国古代绘画使用了丰富的天然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使用的颜料种类、纯度、研磨方式都有所差异。本书详细介绍了青绿山水画中常见的石青、石绿、朱砂、雌黄等颜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的色彩表现和老化痕迹。例如,某些矿物颜料在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后,可能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特有的色泽或结晶。作者还探讨了化学合成颜料的出现对古代书画鉴定的影响,提醒读者警惕使用现代颜料的伪作。 除了材料层面的鉴定,本书还深入研究了笔法、墨法的技法鉴定。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作者通过对大量真伪作品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不同画家、不同流派的用笔特点,如线条的粗细、刚柔、方圆、转折,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虚实、泼墨、积墨等变化。例如,北宋山水画的笔法多浑厚严谨,而元代文人画的笔法则趋于放逸写意。作者通过对这些技法细节的剖析,帮助读者辨别作品是否符合其传世的风格特征。 此外,《鉴画积微录》还着重强调了印章和款识的鉴定。印章和款识是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上作者身份、收藏印记的重要标识。作者详细介绍了历代帝王、文人、收藏家使用的印章形制、字体、印泥颜色、印款的布局和写法。对于款识,则从字体、笔力、行款、避讳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辨别其是否与作品的年代、作者风格相符。伪作常常在印章和款识上露出破绽,例如印章模糊不清、字体不对、墨色新鲜等。 本书的另一项重要贡献在于,它将科学鉴定技术与传统经验鉴定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在书中穿插介绍了X射线、红外线、紫外线、拉曼光谱、高光谱成像等现代科技在书画鉴定中的应用。这些科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穿透表层,观察到作品内部的结构、颜料的成分、墨迹的晕染情况,从而为鉴定提供更客观、更科学的依据。例如,X射线可以揭示画作底层的结构,红外线可以显现被遮盖的墨迹或修补痕迹,而高光谱成像则能对颜料成分进行无损分析。 《鉴画积微录》的语言风格朴实而严谨,学术性强,但又不乏生动性。作者在论述中,常以具体画作为例,辅以图示,使抽象的鉴定方法变得直观易懂。同时,书中也不乏作者在鉴定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敬畏。 总而言之,《鉴画积微录》是一部集理论、实践、科技于一体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品鉴定领域的权威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鉴定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更为细致、更为深入的视角去欣赏和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从中体味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积微”之处的不断探索,我们能够更接近真相,更深刻地理解每一件艺术品的生命轨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鉴画积微录》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其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魔力。朱万章这位作者,名字给我一种文人墨客的儒雅之感,再加上“积微”二字,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便是一位对艺术有着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的学者形象。我猜测这本书的风格会是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不会有太多浮夸的辞藻,而是用扎实的学识和精炼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无数扇门。我可能会期待书中包含对不同画派、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细致解读,从最基础的笔墨线条,到更深层次的意境表达,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被作者放大和阐释。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一定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鉴赏体系,不仅仅是学习技巧,更是培养一种对艺术的敏感度和鉴别力,让我能够真正走进艺术的世界,与古今的伟大灵魂进行深刻的交流。

评分

拿到《鉴画积微录》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硬核”的艺术评论集。朱万章这个名字,虽然我不是业内人士,但直觉告诉我,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带有“录”字的书,并且被出版社隆重推出,作者必定是艺术鉴赏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封面设计或许会比较素雅,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但质感会很好,给人一种沉静而专业的阅读氛围。我猜想,这本书的论述方式可能会比较严谨,逻辑清晰,引用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来支撑观点。它可能不会像一些通俗的艺术普及读物那样,用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去吸引读者,而是更侧重于学术性的探讨,深入分析作品的风格演变、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甚至是材料和技法上的考究。我期待它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熟悉的画作,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品的价值所在,不只是停留在“好看”或者“不喜欢”的层面,而是能够建立起一套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鉴赏体系。

评分

《鉴画积微录》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古人治学的严谨态度,那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精神。我个人对中国传统书画尤其感兴趣,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鉴赏能力的读物。朱万章这个作者的名字,我曾在一些艺术类的文章中瞥见过,似乎是位在书画鉴定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因此,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很高,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他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我设想这本书的篇幅可能会比较可观,内容会相当丰富,涵盖的内容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时期或流派的绘画,而是更广泛地探讨绘画艺术的方方面面。它或许会从不同角度剖析绘画的“微”之处,比如笔墨的韵味、色彩的搭配、款识的真伪、印章的含义等等,每一个看似细小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都可能被赋予深刻的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鉴画积微录》和作者朱万章,以及那个看起来有些神秘的ISBN号,就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开它,但仅仅是书名就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位深谙艺术鉴赏之道的大家,将他多年来对绘画作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最终汇集成册。这种“积微”二字,似乎预示着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专注于那些被忽略的、细小的、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我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或许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带领下,一点一点地拨开层层迷雾,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画作深处的故事和价值。这种探索未知、积累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尤其是在艺术领域,细节往往是区分真伪、理解精髓的关键。我期待它能够像一本“放大镜”,帮助我看到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笔触、色彩的微妙变化、构图的精巧安排,以及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留下的种种痕迹。

评分

我经常在美术馆或画廊里看到那些精美的画作,但总是感觉自己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领略其精髓。这本书的题目《鉴画积微录》,尤其是“积微”两个字,就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深入理解艺术的希望。我想,作者朱万章一定是一位极其细心、观察力敏锐的鉴赏家。他或许会带领我们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创作时的情感起伏,去感受时代变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这本书的内容,我猜想会包含很多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一幅幅画作的“微”处进行剖析,从而揭示出整体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期待它能够教会我如何去“看”画,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去感受,用知识去解读。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与艺术灵魂的碰撞,最终提升我对艺术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