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两册】心流+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套装两册】心流+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店铺: 大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5541
商品编码:2735443575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用纸:纯质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开山之作! 
畅销全球28年,被译成30余种文字 
影响全球千万人的“心流”理论实践手册 
一本关于如何提升幸福感和效率,获得积极人生的行动指南 

郑也夫(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阳志平(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张德芬(身心灵畅销书作家)、 
田芳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吕宁思(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 
激赏推荐!

内容简介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优体验。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幸福感和效率,获得积极人生的行动指南。

作者简介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其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精彩书评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其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米哈里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注意力。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作者讨论了一些本质的、科学还难于进入的问题。而这些奇思妙论,不是基于玄想,而是调查。作者总结的心流体验,是大规模调查的结果。 
——郑也夫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外界纷扰并不可怕,反而是我们铸成更大的心流的能量来源。你无疑会被契克森米哈赖说服,推崇心流,喜欢心流,寻找心流。 
——赵昱鲲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心流一词已经从学术界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今日盛行的积极心理学基石,成为互联网产品设计重要考量指标。契克森米哈赖教授以原创者身份回答了心流是什么,心流有什么意义,如何获得心流等。幸福的真相是什么?相信各位读者会开卷有益。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从心流出发,契克森米哈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乐趣”,什么叫“复杂”,什么叫“休闲”,并且*终推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获得的副产品。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更复杂——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乐趣,这个状态就是幸福的。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这本《发现心流》并非学术著作,而是契克森米哈赖写给普通读者的一本自助指南。书店的货架上总摆放着很多自助书籍,教人如何发财致富、结婚生子、运动休闲,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生活的经验之谈。《发现心流》则建立在作者自己的科学发现上,也结合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自得其乐的建议。 
——田方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目录

目录 

推荐序 | 自得其乐的奥秘 田方萌 // 001 
引 言 | 如何活得更好 // 019 
生存,就是在行动、感觉及思考过程中体验一切。年复一年,体验的内涵决定我们生活的品质。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维持健康和生存以及休闲三大类活动,如何在其中分配或投资时间,则成为个人重要的决定。 
何谓美好人生 // 022 
体验生活的方式 // 026 
人生时间的分配 // 029 
三类社交形态 // 034 
心理体验抽样法 // 036 
第一章 | 心流,生命的高潮 // 039 
所谓“心流”,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 
你对快乐了解多少 // 042 
意图与目标 // 047 
掌控你的精神能量 // 049 
心流体验:专注的快乐 // 052 
心流活动:能力与挑战的平衡 // 054 
第二章 | 不同的活动,相异的感受 // 061 
改变生活品质的第一步是:注意每天所做之事,并体验在不同活动、场合、时段的感受。 
日常活动的不同感受 // 064 
规划生活,获得优体验 // 067 
重视人际互动 // 071 
环境也会影响情绪 // 073 
了解自己的生物周期 // 076 
注意做事方法 // 078 
第三章 | 工作的悖论 // 081 
当人处于高挑战、高技巧的状态下,且自觉十分专心、深富创造力、相当满意之时,多半是在工作当中,而非闲暇时段。 
工作演进史 // 083 
工作中的两难情境 // 086 
工作带来心流 // 090 
对工作的偏见 // 091 
攀登职业 // 093 
避免成为工作狂 // 095 
第四章 | 休闲的利弊 // 097 
休闲并不比工作更令人快乐,拥有自由时间也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除非当事人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空闲时间,但这份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防止意识混乱 // 100 
主动式休闲与被动式休闲 // 102 
在娱乐中寻找心流 // 106 
世代间的心流差异 // 108 
善用休闲时光 // 111 
创造真正的娱乐 // 113 
第五章 |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 115 
友谊不仅可提供及时的情绪回馈,也是个人潜能开发的大好机会。但是,现代生活并不利于友谊的维系。 
享受人际互动 // 118 
友谊的价值 // 121 
性观念的两极 // 124 
正视家庭 // 126 
面对孤独 // 129 
性格二分法 // 131 
第六章 | 改变生活状态 // 137 
若能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上做些小小的改变,必能将我们厌恶的压力转为心流体验,日常生活的品质必定大为提升。 
对生活充满热忱 // 140 
克服工作倦怠 // 144 
平常小事,重大发现 // 147 
设定工作优先次序 // 151 
创意让平凡生活闪光 // 153 
享受家庭互动的心流 // 155 
展开愉悦的对话 // 158 
第七章 | 自得其乐的性格 // 161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 
自得其乐 // 164 
为何不能更快乐 // 170 
专注的力量 // 171 
学会管理时间 // 173 
掌控注意力 // 174 
第八章 | 爱你的命运 // 177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变成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 
生活的艺术 // 180 
了解自我,学会与己共存 // 181 
朝目标前进 // 186 
热爱命运 // 188


精彩书摘

奥登 
(W. H. Auden) 
若真想活着,好立刻着手尝试;如果不想, 
也不打紧,但你得开始准备死亡。 

这段话正好道出本书的主旨。这项抉择很简单,即从现在开始至生命结束,你可以决定自己是生是死。 
生物性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只要满足生理需求即可。但是,要活出奥登此处所谓的“生命”,却不能守株待兔,因为万事皆可能反其道而行,除非你能掌握方向,否则生命必沦为外力所控,转而追求不相干的目标。例如,生物性的本能会驱使你按照基因指示而行;文化会利用你发扬其价值观及制度;其他人也会设法撷取你的精力,达成他们的目的,完全不顾这种行为会对你造成何种影响。 
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帮我们过活,必须靠自己发现生活之道。 
依循这种脉络来看,“生活”究竟意义何在?毋庸赘言,生活不单指生物性的生存,它的意义更在于活得充实圆满、充分利用时间与潜能、发挥个人特质,并与宇宙万物契合相融。本书将尽量依据现代心理学、本人的研究发现,以及前人的各种智慧,探讨这种生活方式。 
我将以保守的态度,重新讨论何谓美好人生。既不谈先知预言,也不谈怪力乱神,而是针对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尽量寻求合理的证据支持。 

何谓美好人生 

以下的实例即可说明“美好人生”的意义。 
很多年前,我和学生研究一家铁路车厢装配厂,该厂的主要工作场所是一间又大又脏的库房,噪声隆隆不绝于耳,人们完全无法交谈。厂内焊工大都厌恶这项工作,总是不断盯着时钟,期待下班时刻的到来。一旦走出工厂,他们不是立刻冲进附近的酒吧,就是驾车到附近的城市寻找更刺激的活动。 
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60 出头、大字不识几个的乔。 
乔经常自己研究厂里的各种机器,弄清它们的结构与维修方法,不论是起重机还是电脑监视器,样样都难不倒他。他喜欢主动修理有故障的机器,研究出问题的原因,然后设法让机器起死回生。他和妻子还在住家旁的两块空地上建造了一座大型的石造花园,其中有几个雾状喷泉,甚至在夜间也能看见。厂内上百名焊工对他十分敬重,谁也离不开他。不论何时,只要遇上问题,大家都会找他帮忙。很多人都说,要不是乔,工厂可能早就关门大吉了。 
这几年来,我见过不少大公司总裁、位高权重的政客,以及数十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显要人士在许多方面的生活都应算得上舒适美满,但却没有一位过得比乔更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乔的生活得以如此安详、充实和有价值呢?这正是本书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为此,我的研究将依据三项基本假设: 
一、先知、诗人与哲学家已从历史中撷取到关系未来生存的重要真理,但这些真理是基于当时的观念及语言表达,必须经由不断探讨、重新阐释,才能适用于今天。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及吠陀(Veda)经书保存了先人很多重要的观念,蔑视这些观念无疑是幼稚的自负行为;但若以为这些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也同样过于天真。 
二、现代科学为人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讯,但科学性的真理若同样以现代的观点表现,仍难免会有物换星移、为未来所弃的可能。然而,我们不能自我膨胀,以为自己能现有的知识。科学是反映真相可靠的途径,蔑视科学对自己不利。 
三、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生活”,就得倾听历史的声音,将前人的信息融入日积月累的科学知识中。若不先弄清楚人类的本质,许多观念(如卢梭的回归自然理念,即弗洛伊德派的先驱)不过只是空谈罢了。追寻生命意义的一途径就是以现有的能力,慢慢理清历史真相及未来的可能性。 
因此,本书所谓的“生活”,就是指我们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生活经历,运气好可长达70 年左右,更幸运的人还会更久。比较而言,如果以我们耳濡目染的神话或宗教观点来看,人生可是有趣多了。然而,为了保险起见,佳策略还是先假设这70 年的光阴是我们体验尘世的一机会,应当充分利用,若不这么做,你将会一无所有。 
上述的人生,有一部分得自我们体内的化学作用、器官间的生理互动、神经元间互相传导的微弱电流,以及文化加诸心理的各项信息。然而,生活的实际内涵,即我们的举动及感受,却取决于思想与情绪以及我们对化学、生理与社会运转过程的阐释。研究人类心灵流动的意识,是“现象哲学”的范畴。过去30 年来,我的工作包括运用心理学与社会学等方法,并发展了一套系统化的现象学,以解答“人生究竟是何种状态”,或者更实际一点儿的问题:如何创造更好的生活?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先掌握体验的塑造力量。不论喜欢与否,每个人的行动及感受都有一定的限度,漠视这类限度,便是否定事实,必将步向失败。为求尽善尽美,我们应先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及潜在挫折。很多古代神话传说里都说,当某人想追求快乐、爱情或长生不老时,首先就得去地狱游历一番。例如,但丁在幻想天堂的美景之前,必须遍睹地狱惨状,方能理解人类为何无法进入天国。本书先探讨凡俗琐事,理由也正是如此。


【套装两册】心流+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套装两册】心流+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套装两册】心流+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套装两册】心流+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套装两册】心流+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