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帶來的巨大災難,促使隈研吾從零開始重新探究建築。隈研吾認為,“小建築”可以利用身邊的現成材料,自己動手進行拼裝,樂趣十足。
因追求堅固而“進化”形成的一個龐大體係在大災大難麵前竟然輕而易舉地崩潰。替代龐大建築的矮小且自立的“小建築”能否拉近人們與自然世界再次親密的距離呢?“積壘”每一個微小的單位,“倚靠”大地,寬鬆地去“編織”,讓空間更加“膨鬆”,一部迴顧建築曆史的新作品。
##雖然封麵設計的,作者名差不多和書名一樣大。但書裏麵注入的作者的思考足夠擔當這樣的誇大。經典作品,作者的思考很深,帶給我許多思考,比如:通用空間的創想、水磚的設計等等。
評分##前年在上海看過伊東豐雄的建築展 是繼他之後的第四代建築師 泡沫經濟之後的弱建築 小建築 具有危機意識 災難建築師 有機的建築
評分##居然是豆瓣首評?在曉書館看完的,身臨其境之後對矮大緊的佩服更上一層樓。「積壘」「倚靠」「編織」「膨鬆」四個角度解讀小建築,很有意思。我們過度依賴於國傢提供的基礎設施,如果遭遇自然災害,沒有水電,我們的居住環境一團亂。隈研吾是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日本新國立競技場的設計師。想去看山西大同的懸空寺。
評分##西方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的獨奏史,鮮有與自然的共鳴和閤唱。今天,大和快是全球性的特徵,它與人的身體和自然的節奏相左,大的建築或者設施等於難以處理的建築垃圾和不知哪天就破的經濟泡沫,它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瞭一個自戀且脆弱的屏障,它是一塊遮羞布,同時也是災害的靶子。隈研吾麵對的是可見的自然力,那麼,在今天不知不覺中就被信息竊取、隱私濫用、虛擬誘惑、被選擇、被病毒感染的“不可見”時代,建築應該是什麼樣的?
評分##最好笑的部分是,“設計完成之後發現,所有的傘都是中國産的,....”沒有製造業支持的設計業會怎麼樣,實在太清楚瞭
評分##漲瞭見識,以及布和建築是同類。
評分##非常不錯,朋友翻譯~
評分##很有啓發,對建築的大小及對世界的需求和觀看,都是連動的,建築也是觀看,思維的設計,從中可以看齣日本幾個建築師的通用理念,與環境交融的小建築體。
評分隈研吾真是“災難建築師”,每當災難發生後,他就要開始寫書瞭。寫來寫去都是同一種思路:與環境協調的(《場所原論》)小的、有機的(《小建築)。理論功底紮實,啥都能扯齣一套來,讓人不得不信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