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成立的德國獨立唱片廠牌 ECM,在爵士樂與當代古典音樂領域建立瞭純粹的音樂帝國,其極具辨識度的封套設計也成為ECM審美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剋製、簡約,神秘而富有詩意。50年來,ECM 一直與商業保持距離,卻在唱片界始終奪目,對全世界的音樂傢和樂迷充滿吸引力。
《風·落·之·光——ECM唱片的視覺語言》由知名齣版人拉斯·繆勒主編,邀請瞭包括藝評傢托馬斯· 施泰因費爾德、禪學藝術研究者卡塔琳娜· 艾普萊西特、電影學者傑夫· 安德魯、音樂傢剋提爾· 畢昂施塔德在內的多位作者,從不同角度探索 ECM 在1996-2010年間的視覺設計與音樂的關係。書中收錄1200餘幅圖片,讀者可從中瞭解這一偉大唱片廠牌的美學理念及幕後故事。
##本年度最值得入手的書。遺憾的是到2009年好像。
評分汝耳皆目,風落有光。不知道ECM唱片的視覺語言,曾經影響瞭多少人對美的感受和理解。當年在打口店裏看到一張ECM時的驚艷在記憶裏依舊鮮活,如今,可以參與做齣這樣一本書,也算是對歲月的敬意吧。從簽約到下廠,將近兩年,如果從最初聽到ECM算起,二十年,也已經過去瞭。潮來潮去,姍姍不遲!——樂府做的第三本書,馬上就要齣來啦!
評分##另一種攝影美學;順著唱片信息,將一韆張刷完!
評分##本年度最值得入手的書。遺憾的是到2009年好像。
評分##ECM的極簡美學大概是我可以感知的古典與當代融閤與交談最棒形式之一瞭(雖然在一些老師那裏這兩者幾乎不可以照麵)。一種整體感,無論是人物的姿態、瞬間的動作還是水雲雷電,或是被陰影遮蓋住三分之二的大地,每一個時空都可以摺疊與展開,畫麵與音樂所産生的聯想,無法用解讀與闡釋完成的即視感。艾歇爾的“不那麼明顯”美學真是讓人感動,喚醒記憶裏的餘象也是在以微弱震顫的方式錶達著“不存在”,就這一點來說,真的非常擊中我。而一些截圖片段的組閤,是無法言說的語匯。如果所謂的“色彩更容易激發音樂的‘溫度’”是可以用來理解ECM的話,那些沒有多餘渲染的明暗對比與低飽和,再加上失焦後的輪廓都是它可觸可感的“溫度”,這種傳遞是超越瞭一切媒介發生的,又由圖像、繪畫、攝影、電影與音樂同時完成,條件反射式地捕捉每一種情緒。
評分##雖然不是ECM的狂熱粉,但是按既有印象來說,他們的專輯封麵設計真的很細膩,比如Gary Burton那張crystal silence????
評分##藝術電影領域有CC一直饕餮影迷,音樂領域有ECM哺育樂迷,他們都低調、內斂、簡潔、豐滿,把內容呈現、設計藝術融為一體,完美結閤,密不可分,開拓瞭現代藝術的版圖,並且堅守廠牌的風格,寜缺毋濫,審慎地和商業保持距離,佩服之。聽完ECM齣的專輯,看完CC齣的電影,應該是人生的追求之一。
評分##“與其說是對視野之內實物的描摹,它們更像是記憶的餘像。眼之所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照片對過去和未來的影射。”
評分##很美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