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党卫军秘密档案:西线
定价:38.00元
作者:(英)巴克斯特,于仓和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347683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95kg
编辑推荐
“二战纪实书系”是大象出版社重点引进的一套大型战争纪实丛书。 这套丛书以其丰富的历史照片和人士的详细分析,为读者真实再现了残酷的二战场景。每本书约有300幅清晰的照片和地图(许多照片是从未发表过的),还有大量双方投人兵力、武器装备及损失的对比数字,加之对每次战役进程的详细描述,使这套书看起来就像一部描述二战的“纪录片”。 伊恩·巴克斯特所著的《党卫军秘密档案——西线》为“二战纪实书系”的其中一册。
内容提要
对许多人来说,即使是过了60多年以后,他们仍着迷于深入探索关于二次大战时期武装党卫军的一切。伊恩·巴克斯特编著的《党卫军秘密档案——西线》记录了武装党卫军各师在法国、低地国、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和德国本土的荣辱成败,每幅照片都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当中包括法国沦陷、诺曼底战役及突出部之役等各重大战役。
《党卫军秘密档案——西线》拥有约250幅先前从未公开过的照片,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公元1940年至1945年时武装党卫军在西线对抗盟军的所有细节。这些照片都是从旧相簿、报纸和各师档案中搜集而来,经过深入且全面的研究,呈现出希姆莱麾下精锐部队成员的真实生活状况。
目录
章 为战争而训练
第二章 低地国和法国
第三章 巴尔干战役
第四章 意大利战役
第五章 诺曼底战役
第六章 阿登攻势
第七章 防卫帝国
第八章 全盘皆墨
作者介绍
伊恩·巴克斯特(IanBaxter)是一位专门研究二战德国军事历史的专家,撰写了二十余部关于德国的历史著作,其中包括《“狼穴”——希特勒的战时司令部》、《德国伞兵——从辉煌走向衰落》和《北非坦克战和希特勒青年团:1939—1945年党卫军第12装甲师的征程》。于仓和,台北人,1980年生,先后就读辅仁大学德文系与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译有《隆美尔的装甲部队》与《列宁格勒战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深沉的色调配上略显粗粝的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隐秘的氛围。当我翻开书页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每一章的开篇都像是在展开一张尘封已久的地图,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从引言和目录的结构来看,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力去构建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叙事框架。特别是对于“西线”这个主题的处理,它似乎不仅仅是对战役的简单复述,更像是一次深入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肌理与权力运作的挖掘。这种前期布局的扎实,让我对即将到来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不会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通俗读物,而更接近于一种严肃的历史探寻。
评分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在选择切入点上的独到眼光。很多关于战争历史的叙述往往集中于宏大的战略布局或英雄事迹,但从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标题和片段的暗示来看,它似乎更关注那些隐藏在冰山之下的部分——那些不常被大众提及的组织结构、内部运作机制,乃至是那些参与者在特定制度下的生存状态与心理侧写。这种“档案式”的视角,给予了叙事一种不同于传统战史的锐利感。它不像是在歌颂或批判,而更像是在冷静地解剖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历史实体,让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浩瀚的资料中精准地捕捉到这些微小而关键的切口的。
评分初读几页,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便让我有些喘不过气,但这种“喘不过气”并非贬义,而是指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史料的驾驭能力让人印象深刻。它的语言风格不是那种花哨的文学描摹,而是更偏向于冷静、克制的新闻式叙事,每一个论断的背后似乎都藏着厚厚一叠的注释和原始文件。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些关键决策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手法,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其背后的复杂动因。这不像是一本单向度的宣传品,倒像是一场与读者之间的智力博弈,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去跟上作者缜密的思维链条。这种对信息密度和逻辑深度的追求,对于真正想了解特定历史侧面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令人赞赏,纸张的选择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在出版这类严肃历史作品时应有的专业态度。从版式设计上看,它有效地平衡了文字的密度和读者的视觉负担,虽然内容本身可能比较沉重,但排版上的舒适感使得长时间阅读成为一种可能。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注,也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认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品。这种对细节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的质量也同样经得起推敲,让人联想到那些在书房里安静陈列的、具有分量的经典著作。
评分尽管这是一部外文译作,但从我看到的零星翻译片段来看,译者的功力着实了得。很多德语或英语中特有的、带有特定时代烙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被成功地转换成了既保留原意又符合中文读者阅读习惯的语言。这对于历史著作尤为重要,因为措辞的微小偏差可能导致对历史事件性质的根本性误解。这种高质量的翻译工作,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不太熟悉特定历史背景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到作者构建的世界中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替换,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语境的有效转译,体现了译者深厚的专业素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